郭莹
摘要:计算思维是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改变学生依葫芦画瓢完成作品建模的现状?如何促进学生计算思维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笔者以近一年的LogoUp 3D教学实践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与体会。
关键词:计算思维 3D打印 教学模式
计算思维是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能够采用计算机领域的学科方法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1]
LogoUp 3D是一款符合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纲要》及福建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2017】66号文件规定的三维程序式编程软件,它引入现代语法和Scratch式的积木设计,编写的每一个语句,都能实时地在三维图形中显示出来,实现所见即所得,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创客精神和计算思维的一个得力工具。
如何改变学生依葫芦画瓢,按照教师的制作步骤或范例提示一步步操作完成作品建模的现状?如何促进学生计算思维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创设“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主”的课堂,实现“多维互动·主体体验”课堂教学改革项目的扎实落地?笔者在近一年的LogoUp 3D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融合多学科知识建立结构模型
建模过程中需要掌握基本的数学、物理等学科知识,利用一些常见的几何特性计算模型的距离、角度和度数。例如:在上《五边形首饰盒》这一课时,学生首先观察、分析一个盒子由哪些部分组成,盒子分为上下2个部分,分别是底座和上盖。底座和上盖又分别由不同的零件构成,底座分为下底板、外壁、内壁三个部分,上盖分别为顶部、外壁两个部分,分析完后就可以分别来做每个部件。
底座的下底板和外壁的五边形边长均设定为50毫米,而内壁的五边形边长应为多少呢?某小组同学尝试根据教材提供的参数47.5毫米进行建模,发现实际打印出来的底座内壁的五边形边长过大,导致首飾盒盖子盖不上。学生对教材上的参数提出质疑,边长过大会导致盖子盖不上,边长过小盖子又会盖不紧,边长的数值具体应为多少呢?小组通过讨论、探究分析,利用三角函数,为某小组演算稿,计算得出内壁边长应为47.1毫米,而非课本提供的参数47.5毫米。通过运算,从数学归纳的角度体会建模过程,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由此建立起数学知识、编程思想与3D设计之间的桥梁。同时,也对学生勇于质疑教材错误的精神提出肯定,引导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
二、以“程序设计”为主线,以“实例”为驱动,由浅入深,运用合理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当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法绘制简单图形后,就需要引入重复语句、变量定义、过程函数、条件语句,构建较为复杂的模型。
1.重复语句(循环语句)——程序化繁为简
例如在上《玩转魔方》一课时,要求学生绘制一个10*10*10的正方体阵列,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模型的组成,学生经过分析后发现这个结构中拥有大量的重复结构,代码需要重复多次,如果使用复制粘贴会浪费很多时间,而且代码很长也不利于阅读,是否有更为简便的方法?由此引出重复语句,引导学生不断地应用REPEAT语句,先绘制一个正方形,再绘制一行正方形,再绘制平面上的正方形阵列,拉伸为正方体后,最后绘制10层这样的立方体,逐步实现这样一个三维模型。
通过“魔方”实例,让学生掌握REPEAT…END这个语法并嵌套使用,解决代码重复问题,绘制出具有重复元素的几何模型,化简程序写作。
2.定义变量——程序求同存异
例如在上《路障》一课时,学生通过观察后发现路障(除底座外)底部圆形在拉伸至顶部圆形的过程中大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按一定比例不断缩小,且两种颜色交替。那么绘制这样一个在统一的过程中有一些规律变化的模型,该如何进行操作呢?由此引出“变量”,由它来完成这种不一般的重复。变量是以非数字符号的变量名命名来存储数字等数据,可以通过VAR语法来定义变量,并且随时访问变量名来调用变量,或是改变变量的值。
引导学生先设置一种颜色,然后底部圆形在拉伸的过程中按一定比例缩小,再设置另一种颜色,圆形在原有基础上再继续按一定比例缩小,以上操作重复4次
通过“路障”实例,让学生在重复语句中运用变量结合公式,更加灵活地绘制几何形状。
3.条件语句——区分不同的分支
《路障》一课中,颜色也是规律变化的,如果将颜色也定义为变量,该如何操作呢?由此引出条件判断语句。
学生先定义其中一种颜色,然后使用条件判断语句交替调用两种颜色绘制路障。
通过让学生使用条件语句,改写“路障”实例的代码,提高程序运行效率。
4.引入过程(函数)——命名代码片段
例如在上《挂钩的制作》一课时,学生观察后发现,衣服挂钩上的三个挂钩样式都是一样的。因此,需要反复用到绘制挂钩的代码。如果挂钩的数量多,反复写这段重复的代码会带来时间的浪费与代码的冗余,是否有更为简便的办法呢?由此引出“过程”语句来解决这个问题。利用FUNC语法定义一个名为Guagou的过程,FUNC与END之间的代码为绘制一个挂钩的代码,定义好后调用Guagou,前进一段距离后再调用Guagou(。
通过“挂钩”实例,让学生学会使用语法FUNC将一段代码打包起来,之后再用到的时候可以方便地调用过程名来实现,而不用再输入一遍繁琐的代码。学生在此基础上还进行了创意设计,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通过抓住教学重点,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实例中的问题作出决策,以问题为线索突破难点,激活思维,找出问题的本质,学习的语句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最终完成作品的制作。
营造情境,运用微课启发思维,将创意变为现实,提升空间想象能力
例如在上《轴对称回转建模》一课时,学生通过观看微课“游览”了故宫、四合院、苏州园林等建筑,从皇城宫苑到普通民宅,从群体建筑的规划到一户一室的布局,处处可见中式对称的影子,由此引出用轴对称的方法设计茶杯、花瓶,引导学生首先确定中轴,然后绘制茶杯外壁的切面轮廓,围绕中轴一周完成茶杯的建模。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将它引入课堂,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例如在上《CAVE——挖洞语句》一课时,以“垃圾分类 从我做起”为主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学生设计桌面垃圾桶。学生在设计作品的同时,通过搜集资料并结合微课,也学习到不少与垃圾分类相关的知识。
例如在上《卷曲草图面》一课时,利用微课介绍丰富多彩的人工智能应用,引导学生结合时下网络通讯技术、智能云端控制、个性化需求等热点话题,设计一款智能手环,并附上“使用说明”,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投入创作。
通过情境营造,创设生动的场景或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培养了计算思维、编程能力及空间设计能力。同时,也对学生进行艺术与传统文化熏陶。
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框架,思维是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形成的,从能力上升到思维,是3D打印课程的应有之义。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发展计算思维显得越发重要。指向计算思维核心素养的3D教学,并非简简单单学习一个造物的过程,而是要帮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发现、思考、绘制、建模、呈现、展示、分享的完整3D“造物”过程,使学生亲历一件作品“从无到有”的创作体驗,在学生的思维中,搭建起一座虚拟与现实互通的桥梁[2]。
核心素养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实,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落实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教育目标会在教育实践中找到合适的对接点,并逐渐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M].北京:人民教育教育出版社,2018-01。
[2]张婷婷. 搭建一座从虚拟到现实的桥梁——基于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3D课程设计[D].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山头镇中心学校,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