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智民
《社戏》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怀念之情。
2、品味平桥村美景,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眷恋美好童年生活的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在文中说道:“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在平桥,发生过很多的童年趣事,带给他快乐;在平桥,认识了一群纯朴、热情的伙伴,令他难忘。其中最令他难忘的事情是什么?
二、精读品味,分享快乐
(一)享“社戏之乐”
1、看视频,欣赏一段绍兴的水边社戏。
2、在文中找出作者后来评价当年去赵庄看社戏感受的句子。
3、戏“好看”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我”就是觉得“好”?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小组讨论。
小结:
并不是戏“好”,而是看戏过程中充满了乐趣,充满了景色美、人情美,充满民自由和童真的生活美。
(二)享“平橋之美”
1、找出文章集中写景的段落,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画出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2、叫学生读一读,并说说好在哪里?
3、老师指导品读
例句: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4、学生练习:品析以下两句话
①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②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小结:文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江南水乡月夜的美好、静谧,无不充满了诗情画意,烘托了“我”去看戏时的急切、喜悦和返航的依依不舍,表达了作者热爱平桥,热爱农村的思想热情。
5、请一名学生示范朗读第11-12自然段
(三)享“人情之暖”
过渡:平桥不仅有如梦如幻的优美景色,还有一群带给我快乐的热情、纯朴、善良的伙伴和乡民。
请同学们运用:我喜欢文中的___________(人物),因为他(他们)_____________(性格、品质等)的句式,简笔勾勒热情的伙伴和纯朴的乡民形象。
示例:我喜欢文中的阿发,因为他纯朴、热情、无私,让大家“偷”自家的豆。
小结:看戏过程中我品味到了真挚的情谊和纯朴的民风,戏外之戏更有温情。
(四)享“偷豆之趣”
1、说说“我”在平桥村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其中最有趣、最精彩的是哪件事?
2、自由朗读,小组合作说说你们的理解
偷豆的乐趣在于(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过程有趣,吃得有味,玩得开心)
3、说说“偷”的真义
C“偷”反映了小伙伴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反映了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以及天真淳朴的天性。“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所以作者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三、总结全文
一场戏,一捧豆,令“我”一生难忘,其实真正令“我”难忘的又是什么?请说说你们的理解。
小结:
难忘平桥美丽的风光,自由的空气,热情的伙伴,淳朴的村民,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还有无法重现的童趣。
结束语:
平桥村,拥有“我”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拥有最纯朴、最真挚的美好友情;拥有自由、快乐的生活情趣。她是我心中永远的乐土,永远的珍藏。
四、小练笔
学习文中写景的方法,写一个片段,描写家乡或校园的一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