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润生
新课标对阅读这一概念是这样界定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掘思维、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较为准确地涵盖了阅读的意义和特点,我们的教学应该再现这种原本意义上的阅读过程。下面笔者就从教十几年来的经验谈谈几点见解。
一、注重精神陶冶和思想启迪
阅读是人和外部世界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在阅读过程中,决不只是单向地通过文字学习知识,吸收有效信息,实际上我们是在通过阅读与外部世界进行对话的同时进而达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这一过程。
阅读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影响着人格的发展和气质的养成。同时阅读也是一个审美过程,人们通过阅读得到丰富的精神享受和审美的愉悦,对这些成长中的中学生来说则显得更有意义。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发掘教材文本中具有的巨大精神影响和感染力,应当让学生接受人类先进文化的启迪,受到人类美好品质的熏陶。
例如,笔者在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把学生带到了西楼洋尾这些破漏的屋子前,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在学习课文前,先感受一下杜甫那脍炙人口的伟大诗篇,请同学们参观一下这些房子。”参观后,我们就在这里上课。然后,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诗的第三小节并思考。
师:你们从哪里看出屋破难眠的呢?
学生找出“自经丧乱少睡眠”这句诗。
师:这是关键的一句,被陈同学发现了。我们知道,杜甫回家的时候,他的一个孩子已经饿死了,他的妻子抱着饿死的孩子,这是“丧”;“安史之乱”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是“乱”。“自经丧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自从经历了丧乱以后,他就常长夜难眠。在这凄风苦雨的不眠之夜。杜甫会想到一些什么呢?请用我们所积累的诗来回答。
生(纷纷):杜甫会想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沉痛。他还会想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惨情景。他会想到“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的凄凉。
师:此时此刻,诗人心中涌动着什么情感呢?
学生说出了“忧”“愁”“悲”“焦”等词。
师:对,诗人的感情是复杂的,各种思绪充塞在他的心中,但这里主要的感情是什么?
生齐答:忧。
师:忧什么。
生:忧风忧雨,忧国忧民,忧天下。
接着笔者指导学生以“忧”为感情基调朗读第三节。
在指导学生阅读这首诗时,笔者抓住了关键词“丧乱”,又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体验杜甫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情怀,使学生受到了杜甫崇高人格的影响和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文本、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无疑是最重要的。具体到课堂上,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有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有师生的对话,有生生的对话。在多重复杂的对话关系中,学生与文本对话应是中心。教师和文本之间是一种心灵沟通、思想撞击、情感交流的平等关系。因此,面对同样的文本,教师和学生也应当是平等的。有时候,由于知识和生活积累都不够丰富,学生对文本出现了理解上的困难,产生不了共鸣,这个时候教师常常利用自己的话语权将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于是文本、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就被打破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完全丧失。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学生思考的引导者和激励者,下面是笔者在上《爱莲说》这节课中对这三者关系的试探性教学。
师:你最喜欢什么花?
学生七嘴八舌,有说喜欢梅花的,有说喜欢兰花的……
生1:我喜欢牡丹。牡丹花色艳丽,香气扑鼻,众人称之为“国色天香”……
生2:牡丹是富贵花,周敦颐说的“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就是表现了对追名逐利之徒的鄙弃。喜爱牡丹就是喜爱富贵,因此我不喜欢。
生1:追求富贵有什么不好?我国改革开放不就是为了使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吗?
生2:我了解到,在唐朝,那些达官贵人酷爱牡丹,于是众人都跟着喜欢牡丹,一株牡丹价值不菲,周敦颐在这里是借牡丹来讽刺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
生3:大家一定听过《牡丹之歌》吧?歌中唱道“百花丛中最鲜艳,众香国里最壮观”,你们说好不好?
……(學生纷纷发言)
师:大家的发言都很精彩。但你们想想,为什么会对牡丹产生不同的看法呢?
生2:不同的人观察牡丹的角度不同,自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生1:周敦颐把牡丹比成富贵者,这是他在他所处的环境中产生的特定感受。他寄托的思想感情是对封建社会那些富贵者的鄙弃。至于牡丹,我还是喜欢,因为我生活在今天。
师:苏东坡说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各人的出发点不同,对牡丹的看法也不同,这很正常。我们平时要注意多角度、全面地认识和研究事物,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有所创新。
从这节课中,笔者发现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首先要尊重学生自己的见解,鼓励他们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做到这一点。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心理
阅读教学中,我们比较强调方法的传授和训练,而不大重视阅读心理的培养。良好的阅读心理中,最重要的是兴趣和自信。强烈的阅读兴趣是促使阅读活动长久深入开展的内驱力,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阅读兴趣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产生于好奇,可以产生于求知的需要,但也许更多的是产生于阅读的愉悦,产生于阅读中获得的精神上的满足。
一些学生不爱读书,可能与他们的阅读经历有关,也许他们没有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也许他们在阅读起始阶段就受过挫折和打击。现在,我们的学生阅读能力比较弱,主要是他们对书本怀有一种敬畏之心,书上说的总是正确的,老师说的也没错。因此,他们放不开胆子来阅读,阅读时不敢走进去。在现代课程理念中,教材只是提供了师生对话的平台,教材不是课程,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凭借教材这个平台创造的一个过程。阅读是一种自我创造,只有让学生理解了这一点,他们才会有信心直起腰杆来读书。
下面是我在上《孔乙己》时的尝试教学。
在上这篇课文时,课前笔者引导学生讨论关于孔乙己为什么好喝懒做的问题。有学生回答说孔乙己喜欢喝酒不完全是好喝懒做,因为他考不到功名,生活又困难,心里十分痛苦,是借酒浇愁。这种观点不无道理。更有甚者,有一个学生认为,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享酒店来喝酒,根本不是好喝懒做性格的反映,也不是借酒浇愁,而是冷得沒办法了。因为时节将近初冬,小伙伴穿着棉袄还整天烤着火都觉得冷,孔乙己却只穿着一件破夹袄,饥寒交迫到了绝境,可手里却只有四文钱了,吃饭是不行了,还是只有买酒喝暂时暖暖身子。并且孔乙己也已经好久没上酒店,还欠十九个钱。可见,早己忍饥挨饿,无法喝酒,不会去想酒喝了。学生的这个观点很特别,不过仔细一想,也非常合乎情理。学生的这个观点启发了我,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鲁迅先生对孔乙己哀其不幸的同情,孔乙己喝完这人生的最后一碗苦酒,在冷酷的人世间,在世人无情的笑声中向死亡走去,多么令人同情,多么发人深省啊!
笔者上完这节课后,不禁为学生新颖深刻的理解而惊叹,透过学生的这种表现,笔者看到的是一种真正的阅读态度。学生们不满足于老师和有关资料对文本的解读,他们直接和作家鲁迅先生进行对话,直接和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用心和心去沟通。他们敢于向权威挑战,在作者、读者以及教师之间,他们感觉是平等的。他们在阅读时,是充满自信的。
新课程的实施给了我们每位语文教师以强大的冲击,它改变着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也让我们对自己的以前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深刻的反思。在文本教育这条路上我们正在不断地探索,我们将倾注毕生的热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教师中的中坚力量,我们将扬起“求索”的风帆,在教学中不断开拓,不断前进,相信等待我们的将是一个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