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金莉
摘要: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之后,译者的主体性被过度夸大,传统的翻译伦理沦落。西方翻译家最先关注到伦理的回归,芬兰翻译家安德鲁·切斯特曼提出了五种翻译伦理模式,即再现的伦理、服务的伦理、交际的伦理、基于规范的伦理、承诺的伦理,本文基于这五种伦理模式提出了在不同伦理下译者的责任,并指出在这种五种伦理模式下对译者责任的规约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探索,寻求责任范围更加明晰的译者责任。
关键词:翻译伦理回归;安德鲁·切斯特曼;译者责任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13-0041-03
1 翻译与伦理的关系
中国古代便有“伦理”一词,中国伦理界将“伦理”二字的首次组合使用上溯到西汉时期(高兆明,2005:8)。中国现在使用的“伦理”概念与古代汉语中“伦理”意义并不相同,古代汉语中的“伦理”意味着君臣父子之“伦”与尊卑长幼之“理”(王克明,2009:45)。现在中国使用的“伦理”一词受日本借用中国“伦理”二字翻译英语中“ethic”的影响,指的是人际间的规范与规则。英语中的“ethic”来自于“ethos”,指的是人际间的行为规范。翻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翻译活动牵涉到语言、文化、委托人、原作者、原文本、译者、译作、读者等诸多主体,各主体之间又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这种复杂的关系决定翻译活动需要的伦理的指导。
2 翻译伦理的沦落与回归
传统翻译史上,虽然没有出现“翻译伦理”一词,但是翻译伦理一直存在。传统翻译理论一直强调的“忠实”的标准就是伦理的体现。忠实于原文和再现原作的思想是多年来评判翻译质量好坏的标准,是译者进行翻译实践活动应遵守的准则,规定着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之后,译者的主体性被过度夸大,传统的“忠实”伦理观崩塌。解构主义高举“作者已死”的大旗,文本的定义被彻底颠覆,文本变成无法解读的对象,其意义无法确定(申迎丽,仝亚辉,2005:96)。“作者已死”,译者便不必考虑忠实于原作者和原文本,可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原文本进行解读,误译、错译、漏译、胡译、乱译、甚至假译也得以披上合法的外衣(刘卫东,2008:96)。解构主义表面上似乎赋予了译者无限自由的权利,其实,本质上却实现了对译者的流放,译者失却的不仅仅是家园,还有伦理道理的制约(王大智,2012:22)。
传统的翻译伦理观沦落之后,为了解决翻译乱象,翻译研究需要伦理的回归。在西方,1984年,法国翻译家安托瓦纳·贝尔曼(Antotine Berman)最先提出“翻译伦理”的概念。他所主张的翻译伦理就是“尊重原作、尊重原作中的语言和文化的他异性”(Berman,2000:285-286)。深受贝尔曼影响的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Berman)提出了“差异伦理”,主张保留原文中的异质(Venuti,1998:188)。安東尼·皮姆(Anthony Pym)提出“文化间性”概念,并在2001年《译者》的专刊《回归到伦理问题》的导言中明确表示“翻译已回归到了对各种伦理问题的讨论”(Pym,2001:129)。对翻译伦理研究做出最大贡献的是安德鲁·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他基于真实、忠诚、理解、信任、价值提出了五大伦理模式,即再现的伦理、服务的伦理、交际的伦理、基于规范的伦理、承诺的伦理(Chesterman,2001:139-147),为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在我国,最先研究翻译问题的是吕俊教授,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翻译伦理问题,不断译介西方翻译伦理研究成果,运用翻译伦理理论研究翻译实践问题,研究翻译理论问题。由此可见,传统翻译伦理沦落之后,翻译实践活动急需翻译伦理的指导,翻译伦理的回归是一种必然。那么,伦理回归之后,译者应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如何界定自己的责任?本人将从切斯特曼的五种伦理模式来探讨译者的责任。
3 切斯特曼的伦理模式与译者责任
3.1 再现的伦理
再现的伦理与传统的“忠实”翻译伦理一样视原文本为神圣文本,要忠实地再现原作和原作者的意图,不进行增添、删减和改变(Chesterman,2001:139)。贝尔曼主张的尊重他异性与韦努蒂赞成的“异化”观都是再现伦理的体现。再现伦理要求译者原滋原味的还原原文,再现原文的形式、意义、风格。然而由于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各个国家文化不尽相同,一国独特的文化通过翻译无法完全再现于目的语中,形式、意义、风格很难与原文取得一致,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源语读者对原作的反应也会有所差别。但是译者可以利用翻译策略,直译或者加注尽最大可能再现原文。解构主义认为原文本是动态的,没有确定的意义,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阐释原文。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解构主义只是提供了一种多角度解释文本的可能,而不应该据此认为原作者或者原文意义已经彻底消亡(申迎丽,仝亚辉,2005:96)。原文本所表达的是原作者通过文字传达的思想和意图,而并非译者对原文本的解读和阐释的任何一种。因此,译者应深入探究原文本,了解原作者创作的背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理解原文的作者的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和意图,必要时可以与原作者进行沟通,利用自己的专业的翻译技能,尽可能的再现原文本,忠实于原文本。
3.2 服务的伦理
服务的伦理是基于商业服务翻译提出的一种伦理,译者要按着委托人的要求,实现译者与委托人共同商定的目标。在商业翻译服务中,译者受委托人的托付开展翻译活动,译者应理所应当地服务于委托人,按照委托人的要求进行翻译,忠实于委托人。但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能被利益所驱使,盲目的忠诚于委托人。翻译活动中牵涉到委托人、读者、原作者等诸多主体,如果委托人要求不忠实于原作者或者读者的任何一方,或者译文的产生会造成原作者或者读者的利用损失,译者要执行译前责任,在译前与委托人协商或者拒绝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诺德提出了“功能加忠诚”原则,忠诚就是指忠诚于读者、原作者、委托人。服务的伦理更适用于商业服务翻译,既然是商业活动,无论是原作者、委托人或是读者都有利益的诉求,因此译者进行翻译时,要持在中立的立场,综合考虑各方的利益,使各方的利益做大化,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最佳的译文,满足委托人、原作者、读者的期待和要求。
3.3 交流的倫理
切斯特曼认为交流的伦理是指译者作为协调者要促进跨文化的理解。交流伦理不是再现“他者”,而是实现跨文化的理解(Chesterman,2001:141)。要实现跨文化的理解,译者便要通过对原文本内容、文本信息、文本意义、原作者意图进行透彻的理解,让双方更好的实现交流和合作,达到双方既定的目的。皮姆提出了“文化间性”的概念,认为译者应该处于“交互文化空间”,不从属于任何一种文化,不偏向于任何一种文化。译者此时要忠诚于跨文化交流活动,而非忠诚于原文本、原文化、目标语读者或者目标语文化的任意一方。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译者要尊重和平等对待双方文化,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翻译让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交流成为可能。
3.4 规范的伦理
规范的伦理来源于描写翻译研究和规范理论(Chesterman,2001:141)。描写翻译学派的图里认为规范是“一个共同体所拥有的价值和观念──正确与错误,恰当与不恰当──转化为在特定场合适的行为原则”(Toury,1995:54-55)。规范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有所变化,因此规范展现的是当时人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中目的语读者对译作的期待。规范无好坏之分,不同文化不同时代规范不同,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应当充分了解和考虑目的语的规范,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使译作满足读者的期待,而不是超出读者期待。
3.5 承诺的伦理
承诺的伦理是切斯特曼仿照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医生职业伦理提出的译者职业伦理和规范。他发现自己前面提出来的四个伦理基于不同的价值,适用于不同的范围,四种伦理有重叠和冲突的情况,所以提出承诺的伦理来让译者协调前四种伦理的应用。如,以基于规范的伦理为翻译实践指导的翻译活动在满足特定文化期待的同时,有时难免对原文及原文作者施加暴力,这就需要译者以承诺的伦理来协调各方的冲突(申迎丽,仝亚辉,2005:96)。承诺的伦理要求译者遵守职业道德和准则,不断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忠实于翻译活动的各方主体,不被利益蒙蔽双眼,始终持中立的立场,采用恰当翻译策略和方法,使自己的译文尽善尽美,尽最大可能使各方的利益最大化。
4 结语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之后,传统的翻译伦理沦陷,译者过度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粗制造的译文越来越多,译者的责任越来越不明晰。翻译家开始关注翻译伦理问题,切斯特曼的五种翻译伦理制约着译者的翻译行为,前四种翻译伦理更多的是规定着译者的责任,再现的伦理要求译者忠实于原作者原文,服务的伦理要求译者服务于委托人,交流的伦理要求译者实现跨文化的交流,规范的伦理要求译者满足读者期待,这四种伦理存在冲突和重叠,因此承诺的伦理要求译者遵守职业道德协调好各伦理之间的冲突,这五种伦理就像一个“张力网”规定着译者的责任,这五种伦理为翻译伦理研究,以及译者责任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对于译者如何把握好度去协调各伦理模式,如何在翻译实践中寻求最佳翻译,仍需要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高兆明.伦理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王克明.翻译与伦理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5):45-48.
[3]刘卫东.翻译伦理的回归与重构[J].中国外语,2008(06):95-99+104.
[4]申迎丽,仝亚辉.翻译伦理问题的回归-由《译者》特刊之《回归到伦理问题》出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21(2):94-99.
[5]Lawrence,Venuti.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Towards an Ethics of the Difference[M].London:Routledge,1998.
[6]Pym,Anthony.Introduction:The Return to Ethics in Translation Studies[J].The Translator,2001(2):129-138.
[7]Toury,Gideon.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8]Chesterman,Andrew.Proposal for a Hieronymic Oath[J].The Translator,2001(2):139-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