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今年是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00周年,1919年3月17日,89名中国学生乘船从上海出发,远渡法国,成为我国第一批留法勤工俭学生。两年内,积弱多病的中国掀起了一股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潮。“师夷长技以制夷”“睁眼看世界”成为觉醒了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共识,逾20批近2000名满怀救国理想的有志青年从上海横渡重洋,远赴法国追求新知。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毛泽东曾亲临上海,先后四次在黄浦江畔送别赴法学子。作为湖南学生领袖的毛泽东起草了留法勤工俭学具体实施方案,但他本人没有赴法,他从大局出发,暂时留在国内研究中国问题。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这样说,每个方面都要有打先锋的人,不应堆在一处。
大上海汇集追求真理的星星之火
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主要始于旅法老同盟会会员李石曾、吴稚晖、吴玉章等。出生于晚清官宦世家的李石曾,1901年随清政府驻法公使孙宝琦赴法留学。1911年,李石曾回国参与同盟会的革命工作,并于1912年2月与吴稚晖、吴玉章等在北京发起创立了留法俭学会,其主张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的“民主”与“科学”的口号不谋而合。1915年,李石曾又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了勤工俭学会,主张以“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1916年,华法教育会在巴黎成立,并在中国各地设立分会,成立各类留法预备学校。至1919年,北京、保定、上海、成都等地相继设有留法预备学校20余所。
当时,除华法教育会之外,全国各地一些独立的社团组织也致力于推动勤工俭学运动。由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发起,于1918年4月14日在长沙成立的新民学会便是这场运动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的新民学会,推动和加快了赴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的建立,并组织了大量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据不完全统计,1919年至1920年,新民学会会员74人中,赴法勤工俭学者达19人,赴法的湘籍青年则多达300余人。
最初,中國学子赴法勤工俭学都是从北京乘火车由陆路出发,途经奉天(今沈阳)、长春、哈尔滨、伊尔库次克、莫斯科、华沙等,最后抵达巴黎。十月革命后,俄国境内遭重兵封锁,陆路赴法由此中断,赴法勤工俭学改由海路出发,通江达海、航运发达的上海便成了赴法青年学子们的首选之地。一时间,全国各地准备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们在出发前都集中到了上海。
第一次送别为1919年3月15日和17日
作为新民学会的发起者和领导人,毛泽东同志对该运动非常重视,曾亲临上海四次为赴法学生送行。1919年3月15日《申报》记载,当天下午3点,寰球中国学生会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51号举办赴法留学生欢送会。据《毛泽东年谱》记载,1919年3月15日,毛泽东“在上海参加寰球中国学生会召开的赴法留学生欢送会。”有关资料显示,寰球中国学生会为成立于1905年的独立社会团体组织,在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中主要负责“招待留学生出洋及介绍留学生应聘等事”。《毛泽东年谱》又记载,毛泽东“十七日,送别湖南青年赴法。”由于这是第一批通过海路赴法的留学生,勤工俭学会、寰球中国学生会和新民学会都非常重视,不仅举办了隆重的欢送会,更组织专人送别。
第二次送别为1919年3月29日、31日
《毛泽东年谱》记载:“一九一九年三月二十九日,参加又一批赴法留学生欢送会。”同时又记载:“三十一日送别。”当时的《字林西报》显示,赴法学生于3月30日晚上就乘驳船登上了“贺茂丸”,所以,毛泽东是在3月31日乘驳船至汇山码头的“贺茂丸”为赴法学生送行的。
第三次送别为1919年12月中旬
1919年12月25日,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乘坐法国轮船“盎特莱蓬”号,从上海赴法留学。这批学生中有新民学会的重要成员蔡和森、向警予、蔡畅、葛健豪等人。根据《毛泽东年谱》记载:“12月中旬从武汉绕道上海为赴法勤工俭学的蔡和森、向警予、蔡畅、蔡母(葛健豪)等送行,由于蔡和森等启程时间推迟,不能久待,毛泽东即离上海去北京。”因此,第三次送别,毛泽东未赴码头送行。
第四次送别为1920年5月8日、5月9日
1920年5月5日,毛泽东再次来到上海,为即将赴法的新民学会会员萧三等送行,赵世炎等同船赴法。据《毛泽东年谱》记载:“5月8日和新民学会会员彭璜、李思安等,为欢送即将赴法的陈赞周等六位会员,在上海半淞园开送别会。”1920年5月9日,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乘坐“阿尔芒勃西号”赴法留学。毛泽东亲临上海四次为赴法学子送行,北外滩,见证了伟人在黄浦江畔播下火种。这些青年学子中的优秀分子在法学习新知,淬炼思想,逐步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少人成为了日后中国共产党乃至新中国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