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冰 罗圳霞 刘赤萍
摘 要:秸秆还田由于具有多种优势受到广大农业生产者的关注,同时也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秸秆还田对水稻病虫害的发生以及产量造成的影响情况还不得而知,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秸秆还田;水稻病虫害;产量;影响
现阶段对秸秆还田造成的稻田病虫害以及水稻产量的研究相对较少,但从理论而言,对于一些发生病虫害较为严重的地区进行秸秆还田,其发生病虫害的风险较高,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并没有对这一问题进行关注。因此,开展秸秆还田与病虫害发生的关系研究对水稻产量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1 选择试验场地和试验方法
1.1 试验场地的选择及情况介绍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选取的试验场地为我国华东地区具有较强代表性的5个地区,分别对其命名为试验1~5。这5个试验场地位于不同地区,其土壤以及种植环境都有所差异。下文将就其情况进行分别介绍。
1.1.1 试验1
长期种植水稻的农田,其种植土壤中含有有机质约为35.8 g/kg、氮肥含量为142 mg/kg、磷肥量32.1 mg/kg、钾肥量216.6 mg/kg。土壤整体呈弱酸性,其pH值为5.88。
1.1.2 试验2
此地土壤相對肥沃,其土壤中含有有机质39 g/kg、氮肥含量为151.8 mg/kg、磷肥量38.4 mg/kg、钾肥量56.7 mg/kg。土壤整体呈弱酸性,其pH值为6.0。
1.1.3 试验3
此地土壤含有有机质为25.76 g/kg、氮肥含量为163.2 mg/kg、磷肥量39.95 mg/kg、钾肥量58.9 mg/kg。土壤整体呈弱酸性,其pH值为5.9。
1.1.4 试验4
此地土壤含有有机质45.7 g/kg、钾肥量121 mg/kg、磷肥量11 mg/kg、氮肥量217 mg/kg。土壤整体呈弱酸性,其pH值为5.7。
1.1.5 试验5
此地土壤含有有机质为38.6 g/kg、氮肥量320 mg/kg、磷肥量16.1 mg/kg、钾肥量120 mg/kg。土壤整体呈弱酸性,其pH值为6.0。
1.2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法的选择
在此次研究过程中,所选择的试验品种为野香优巴丝和百香139。同时,所选择的研究方法不设置专门的重复试验。将所有试验区域进行区域划分,每一小区为60 m2,再随机选取5个点进行研究。同时研究过程中不施加任何药物,以免对结果造成影响。此外,在对试验田进行管理过程中,需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要求进行栽培管理和田间管理。在本次试验过程中气象条件良好,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出现一定时间的低温寡照和持续性高温天气。
2 试验结果
2.1 发生病害的情况
通过对研究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经过秸秆还田3年以上的稻田中种植的2种品种的水稻发生病害概率都相对较高。但是对于不同的病害种类,2种水稻品种的发生概率存在差异。首先对于稻瘟病,野香优巴丝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而对于鞘腐病,百香139的发病率则较高[1]。此外,在种植野香优巴丝的地块经过秸秆还田之后发生叶瘟病和纹枯病概率比不经过秸秆还田的地块高。这种差异较为明显,因此可以说明采取秸秆还田的操作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稻发生病害的概率。
2.2 发生虫害的情况
通过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经过秸秆还田的地块中,百香139发生负泥虫的概率相对较高。同时,将是否进行秸秆还田的农田发生病虫害的情况进行对比发现,在秸秆还田后发生潜叶蝇以及负泥虫等虫害的概率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秸秆还田之后为害虫虫卵越冬提供了合适的环境,因此造成水稻病虫害的发生情况有所提高。
2.3 产量情况
通过产量数据可以发现,在所有种植的地块中,种植野香优巴丝的地块经过秸秆还田之后的产量要比百香139高,同时通过对同一品种在各国秸秆还田的产量情况进行对比发展,百香139在产量、结实率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同时经过秸秆还田的地块产量要明显高于未进行秸秆还田的地块。因此可以说明经过秸秆还田,水稻产量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
3 结果分析
通过进行本次试验可以发现,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具有明显提升作用。但是,在实际生产中由于秸秆还田,使得害虫及虫卵有了较好的越冬环境,在来年水稻田中发生病虫害的概率也会有所提升[2]。
总之,秸秆还田可以为水稻田提供较多的有机质,使得水稻的产量有明显提升,但是同时也为害虫的繁殖提供了环境,因此会导致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有所升高。对于秸秆还田对水稻病虫害以及产量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同时加强对品种以及管理方面配套技术的研究,使得在保持增产效果的基础上避免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上升。
4 总结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发现,秸秆还田对水稻病虫害以及产量造成的影响有利有弊,因此在进一步的研究过程中应该从弊端入手,通过相应调节保证水稻的产量。
参考文献:
[ 1 ] 郑丹,迟凤琴.秸秆还田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综合评价[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 (1):7-8.
[ 2 ] 单提波,杨玲,慕永红.寒地稻草还田对土壤养分和水稻产量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1(9):27-29.
(收稿日期:2019-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