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内而外,浅谈整本书导读的基本策略

2019-09-10 12:19褚冬梅
当代家庭教育 2019年17期

褚冬梅

摘  要:温儒敏先生指出:“怎样的语文课才算是成功的?一定要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选自古典名著的课文,这就是我们引领学生走向课外阅读的一种有效的路径。为此,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多种策略让学生以教材课文为基点,为整本书进行高效导读,为整本书阅读奠定基础。本文提出要品味感知,在比读中感知原著的古典诗文;直面原著,在还原中体验原著的矛盾冲突;前后引介,在勾连中深化原著的主题认知,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地发展。

关键词:品味感知;前后引介;直面原著;由内而外

【中图分类号】G 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7-0156-01

温儒敏先生指出:“怎样的语文课才算是成功的?一定要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选自古典名著的课文,这就是我们引领学生走向课外阅读的一种有效的路径。为此,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多种策略让学生以教材课文为基点,为整本书进行高效导读,为整本书阅读奠定基础。笔者就以《三打白骨精》导读整本《西游记》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1.品味感知,在比读中感知原著的古典诗文

作为一部名著,《西游记》不仅有着跌宕的情节,还有着鲜明的人物和复杂的结构,对于小学整本书的导读来说,不可能将所有的内容都有所涉及,而应该紧扣某一精准的切入点,确定从何处让学生潜入到这本书的内核之中,这才是整本书导读的关键性所在。笔者发现教材中的课文对原著中大量的古典诗文进行了删除,使得原著表达的韵味的特色都打了折扣,不妨可以借助于比读的方式走进原著,感知人物。

首先,在比读中洞察作者的创作用意。在教材课文中作者只用了“美貌”一詞来形容村姑,但在原著中却近100字,且辞藻华丽、对仗工整。为什么要将村姑写得如此美貌呢?孩子展开了激烈的探讨,有的认为这是为八戒后来中美人计埋下伏笔,有的认为这体现了白骨精的狡诈邪恶,用美貌反衬其内心的丑恶;其次,在比读中感知人物的丰富形象。导读中教师相机拓展对女儿国国王的描写,同样都是古典诗文,且同为写女性之美,写这位女国王与“村姑”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呢?对比中学生就不难发现,写女国王凸显的是一种高贵气质,而“村姑”则带有一种妖气,从语言风格上展现了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再次,在比读中探寻背后的情感走向。作者描写“村姑”时运用了两段词,是源自于不同人物的观察视角,学生在统整之后发现,第一段是唐僧眼中的“村姑”,而第二段是猪八戒眼中的“村姑”。因为唐僧一心向善,即便白骨精一身妖气,在唐僧眼中却是善良之美;而猪八戒好色,关注的视角与唐僧有所不同。

如此进行比读,不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教材中的课文,更让学生的思维融入到原著世界中,为学生深入阅读原著作品提供了方法支撑。

2.直面原著,在还原中体验原著的矛盾冲突

很多选自经典名著的文本,在进入教材成为课文之前,都会被编者进行一定的修改和删除。教材编者可能会从教材编排的整体原则、从学生实际的认知能力出发,但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并不需要唯教材是举,而需要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通过补充还原,引领学生直面原著资源,更好地走进原著。

在整本《西游记》的故事中,《三打白骨精》一文不仅有着承上启下的过渡性作用,同时也是取经团队矛盾的爆发点。而改编之后编选入教材的文本主要突出了孙悟空的人物特点,将唐僧与猪八戒的语言描写删除不少,使得整个故事的矛盾冲突淡化了。在原著过程中,围绕着“三打白骨精”,师徒之间的矛盾冲突是错综而复杂的。为此,教师就需要增设原著的情节内容,补充被编者删除的人物语言,感知唐僧与孙悟空之间的矛盾,孙悟空与猪八戒之间的矛盾……

只有依据原著中人物的立体化矛盾,学生才能进一步感受到白骨精的诡计多端,将人物形象更加趋向于丰满和立体,学生也才能尝试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视角去鉴赏和感知人物,准确而全面地把握原著中的人物特点。

3.前后引介,在勾连中深化原著的主题认知

情节设置是小说创作的重要内容。如果没有白骨精的三次变化,也就不会有孙悟空的“三次棒打”,也就不会有师徒之间的矛盾冲突,更不会有唐僧狠心逐徒的情节设置,后面宝象国之行也就不会显得那么动魄惊心。从这个角度来看,三打白骨精就如同是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引发了后续一连串的“蝴蝶效应”,足见作者在规划情节、构思架构时的匠心独运。而从后面情节的发展来看,蓄积于“三打白骨精”的师徒矛盾也使得师徒能够在后来经历的磨难中敞开心扉、解开心结,让感情更加深入一层,彼此之间更多了一份尊重、理解和信任。

鉴于此,要想让学生真正读懂《西游记》,就不能将视野始终局限在某一个情节上,而需要有更加宏观的视野,在情节前后的勾连过程中,推动整本书的发展。教师可以相机补充引入原著的三十回,唐僧失去了孙悟空的保护,被妖怪变成了老虎,让学生联系三打白骨精的情节,在对比中发现这些变化的背后不变的是什么?

阅读小说不能仅仅关注情节发展,也不能完全拘泥于人物形象的层面上,而需要学会思辨性的阅读,即将学生现有的思维朝着深处拽一拽,引一引,发现人物或者团队也是在经历磨难之后获得成长。这样一来,学生从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收获的就不再是一个故事、一个人物,而是一个道理,一个人生的感悟。

强化学生课外阅读的引领和指导,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重要举措。我们必须要关注课外阅读与课内教学的内在联系,让课外阅读有认知和情感的根基。为此,我们要善于从教材内的课文中寻找到向课外拓展的契机和资源,将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真正激活起来,有效地引导学生内在语文能力的有效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