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敏
摘要:中学生社会公德的整体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仍有一部分中学生社会公德行为失范,表现很多方面,分析中学生社会公德行为失范的原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加强中学生的德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关键词:中学生 社会公德 教育
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
一、中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表现
(1)文明礼貌素养欠缺。部分同学“出口成脏”,在与别人交谈时语言不文明,说话带有脏字,恶语相向,出口辱骂他人,语言粗俗不堪。还有些同学以自我为中心,容不得批评意见,当与别人稍有不和时,轻则恶语相向,重则拳脚相加,不利于校园中人际关系的和谐。
(2)诚实守信意识缺失。考试作弊,抄袭成风。每次考试前,学校都要多次强调考场纪律,但考试都会出现作弊现象。中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严重,抄袭在许多同学的学习生活中已是常事,无论写什么作业和文章,对同学们来说不外乎就是抄。
(3)公共秩序观念淡薄。在食堂打饭时,有很多人随意插队。在公交车站,插队的现象也依然存在。车来了人们便一涌而上,拥挤无序。有些同学不遵守交通秩序,在过马路时闯红灯,危及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在寝室,有些同学在午休时和深夜以后大声说话,影响他人休息。
(4)环境保护意识匮乏。许多中学生不讲卫生,对环境缺乏保护意识。他们不爱护环境,在教室、宿舍等校园内各地以及校园外各地随地吐痰,随手乱扔果皮纸屑等垃圾。在食堂,一些同学吃饭时把饭菜乱洒在桌子上和地上,饭后桌上一片狼藉。学生任意踩踏草坪、随意攀折花木的现象常常发生。
(5)纪律和法律意识淡化。一些学生缺乏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存在违纪违规行为和违法行为。很多同学不遵守课堂纪律,老师在讲台上讲课,有的同学却在下面吃东西、玩手机、睡觉、说话。有的同学无视校纪校规,拉帮结派、打架斗殴。还有一些学生缺乏法律意识,存在盗窃等违法犯罪行为。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
(1)社会大环境下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当今社会,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人们的价值取向世俗化功利化,为了自己的利益作出许多破坏社会公德的行为和举动,整个社会还没有形成浓厚的社会公德氛围。受市场经济利益驱动的影响,中学生也变得现实起来,逐渐讲求实际、追求实效、关注物质利益。
(2)学校公德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长期以来重视应试教育,轻视素质教育。对中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法制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虽然目前我国中学生守则有关于公共道德的条款,但奖惩措施缺乏可行性,监督力度不够。
(3)家庭教育不当。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对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很多父母自身不遵守社会公德,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举动,没有给子女树立好榜样,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父母的诸多不良影响,他们自己也会作出许多不良的行为,变得不遵守社会公德。
(4)中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辨别是非、真伪的能力不强,看问题、做事情容易受他人的影响,盲目地跟从别人,自控和自律能力较差。而且他们内心并没有真正认可和接受,没有形成自觉的行为,没有把理论付诸实际行动。
三、加強中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措施
(1)优化社会道德环境。促进社会公德法制化,增强其强制力和威慑力,规范人们的行为。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传媒来宣传社会公德内容和行为。采取奖惩措施有利于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奖惩长效机制。
(2)加大学校社会公德教育的力度。在学校教育中,把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教育活动,升旗仪式、校庆、名师专家的专题讲座,让学生在做中感悟,从做中学会处事,学会做人,使他们成为有道德的人。学校要加强校风、学风、教风、班风的建设,建立明确的奖惩机制。
(3)加强家庭基础教育。父母应该转变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在注重子女智育的同时加强子女的道德教育,在智育中渗入社会公德教育,把二者结合起来,实行两手抓,两手不放,促进智育和德育共同发展,使子女成为一个既有文化素养又有道德修养的全面发展的人。同时,父母要加强自身品德修养给子女树立好榜样。
(4)加强中学生道德修养。中学生要努力学习,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认真学习社会公德规范要求,认识到遵守社会公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形成社会公德的观念。并且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多方面的道德情感,树立公共道德情感,发自内心的认可社会公德,自觉践行社会公德,把社会公德的具体要求对应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
加强中学生社会公德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中学生自身团结一致,形成社会公德教育合力。当然,中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曲折发展的过程,社会、学校、家庭和中学生自身各个方面要坚持不懈,推动中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稳步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