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芳 井明霞
近年来,芝罘区教育和体育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以《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为统领,以“研-训-行-评”一体化德育科研路径的构建与实施为抓手,积极开展“学科育人”“课程创新”“课题研究”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全员育人、全域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新格局。
现实思考:审视反思再出发
长期以来,德育科研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2016年5月, 为摸清德育科研工作现状,我们对全区进行了问卷调研,发现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德育科研重管理轻服务,注重课题立项审批、结题审核等过程性管理,却忽视了对研究者的帮助与引领;第二,德育科研重结果轻过程,关注科研成果的选拔与推广,却忽视了潜在课题的发掘与培育;第三,德育科研重数量轻质量,低层次重复性的科研项目较多;第四,德育科研重理论研究轻实践应用,对于推进德育工作所发挥的作用有限。
面对这一现状,我们回归至德育科研的原点进行再思考。多年来,在“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倡导 “师本”“共赢”“优质” 德育科研理念。“师本”,即让每位参与德育科研的教师学有所得;“共赢”,即学校德育科研水平整体提升;“优质”,即打造区域德育科研新范式和新品牌。
再次出发,我们一是树立服务意识,将工作重心下移,为解决教师学校的实际问题服务;二是树立参与意识,深入德育第一现场,全程参与德育科研全过程;三是确立“研-训-行-评”(“研”是方法,从研究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训”是措施,借助专业培训提高教师专业能力;“行”是途径,任务驱动开展教育教学实践;“评”是手段,目的在于以评价促发展,以评价促提升)一体化的工作思路。
顶层设计:研训行评一体化
在“研-训-行-评”一体化思路的引导下,我们遵循 “调研反思·问题聚焦——路径构建·探索实践——成效分析·总结完善”的思路,坚持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构建了“学科德育基地”“课程创新工作室”“课题研究共同体”三条德育科研新路径,提高德育科研的质量和实效。在目标上突出有序渐进,在内容上凸显立足实际,在实施上注重多渠道并举,在形式上强调分层分类和形式多样。(详见下图)
新路径的运行分为三个层次:学科德育基地由学科教研员负责,基地教师协同,基地教研组长具体运作;课程创新工作室由课程主创教师负责,课程研发教师协同运作,校长及教研员参与;课题研究共同体由德育教研员负责,共同体成员协同,共同体主持人具体运作。三条路径各自独立又相互交叉,共同服务于全区德育科研工作。
实践路径:三大载体齐发力
学科德育基地——聚焦学科育人的研究与实践。学科德育基地是由学科教研员带领本学科教师,依据“自主申报-业绩考核-民主投票-发文授牌”等程序而确立的德育科研基层组织。其运行遵循“立足基地、辐射全区”的原则,一方面立足内部建设发挥示范作用,通过打造学科德育精品课例、举行学科德育专题讲座、组织学科德育教学研讨等活动,切实提高自身的德育科研水平,促进基地教师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面向区域发展发挥辐射作用,坚持开放、合作、共享的理念,通过开展学科德育教研联动、学科德育优秀成果展示等活动,达到以点带面、校际联动、优势互补的效果,最大限度实现区域教师学科育人能力的共同提升。
目前,芝罘区已成立了28个学科德育基地,涵盖了语、数、英、音、体、美等所有学科,成为全区德育科研的集散地、辐射源,在挖掘各学科蕴含的德育价值、强化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契合、突出学科育人功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课程创新工作室——聚焦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程创新工作室是由教师或学校自发成立的德育课程研发团队,目的在于解决德育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个性化问题。中学段的工作室多由骨干教师领衔,小学段的工作室多由学校校长领衔,其运行一般遵照“确立主题-组建团队-制定方案-研究实践-提炼成果-评价完善”的流程。
课程工作室建设催生了一批德育课程,有力推进了学校德育特色的形成和德育品牌的创建。如潇翔小学的“自然生长课程”、通伸小学的“雏鹰争章课程”、鼎城小学的“三德六艺课程”、烟台十三中的“传统文化课程”、烟台一中的“修身课程”、官庄小学的“阳光体育课程”等均已形成特色,成为学校的品牌。
课题研究共同体——聚焦德育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共同体是在芝罘区每年一次的德育科研工作会议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全区55项德育课程一体化课题组成员构成。共同体根据研究领域的不同,其下又设德育管理、德育课程、学科德育、传统文化、实践活动5个小共同体,共同服务于课题的研究工作。
研究共同体的运行分为两个层级。一是大共同体实行区域推动策略,活动形式以教师培训和成果推广为主。如2016年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推行伊始,在烟台十中组织召开了首次共同体会议, 2017年和2018年底,分别邀请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针对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等进行了专题培训;2017年和2018年,先后开展了德育课程一体化科研优秀案例、优秀成果评选等。二是小共同体实行课题组联动策略,活动形式有展示观摩、交流分享、研究讨论等。如2016年12月,“德育课程”研究共同体现场观摩了鲁峰小学的德育课程建设情况,官庄小学、养正小学课题组分别进行了经验交流;2017年6月,“实践活动”研究共同体现场观摩了烟台三中的“成人礼”活动。2018年5月,中心教研员组成德育科研团队,分别对全区中小学5类10项典型课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5个共同体内部进行了交流研讨;2018年12月,“传统文化”研究共同体现场观摩了烟台十三中的研究实践工作,烟台十三中、潇翔小学课题组进行了经验分享等。以上措施有力推动了课题研究进程,提升了课题研究质量。
取得成效:德育老树开新花
德育科研的路径创新,是对原有德育科研形式的深化、细化和具化,是新时期开展德育工作的有益尝试。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团队的组建、体系的搭建、模式的构建,整个过程正在走向规范化和系统化。通过近三年的运行,已初见成效。
促进了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德育为首、育人为先的教育理念正在成为教师的自觉选择与自主行动。如烟台十中班主任陈莲红老师最初带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只是为实践而实践,没有明确的德育目标。在参与了德育科研之后,她独立研发了《实践活动引领生命成长》班本课程,带领学生走进贫困家庭、开展职业体验,赋予其生命成长的意义。鞠凯是一名年轻的地理老师,他在结合地理学科教学开发《地理研学课程》的过程中,逐渐感悟到“行万里路”对学生个体成长的重要意义,故而挖掘课程更多的德育内涵,写成了《唯有走过方最真》的教育随笔。该课程于2018年在山东省地理学科教研会议上进行了典型推广,鞠凯也被评为烟台市地理学科带头人培养人选。
促进了学校课程结构的重组。德育课程以培养“全人”为目标,把一切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资源都作為课程资源来开发和使用。其以生为本、以校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及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丰富性、方式的灵动性、过程的生成性等特征,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成为覆盖学校师生全部生活、推动了学校工作深度融合、促进学校迅速发展和崛起的关键。
促进了区域科研品质的提升。2018年6月,毓璜顶小学的自主学习范式探索、潇翔小学的“读做行”自然生长学校课程、鲁峰小学的七彩德育课程,烟台一中的知行合一修身课程、烟台三中的复光教育分别荣获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二等奖,这也是芝罘区近年来教育科研的最好成绩。与此同时,芝罘区教育和体育局先后荣获“烟台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烟台市文明单位”“山东省家庭教育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德育科研为学生搭建了绿色成长空间。加速崛起的芝罘教育正以焕然一新的发展姿态,奋笔书写立德树人、一体化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