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大学与晚清留学教育

2019-09-10 08:46肖茂普
学习与科普 2019年26期
关键词:影响

肖茂普

摘 要: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发端于教会学校,1847年布朗校长将马礼逊学堂的三名学生容闳、黄宽和黄胜送到美国求学,而他们就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批留学生,开啟了近代中国海外留学的先河。鸦片战争之后,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为传教士来华办学开了方便之门,此后教会学校如雨后春笋,迅速在中国开枝散叶,形成了涵盖初、中、高等教育的完整教会教育体系,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教育领域,近代中国的留日、留欧、留美学生中,有不少都是来自教会大学,或者是接受过教会教育。可见,教会大学在近代中国留学史上的影响力。

关键词:教会大学;留学教育;影响

Abstract: The education of overseas study in modern China began in church schools. In 1847, President brown sent Yung wing, Huang kuan and Huang sheng, three students from Morrison school, to stud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y were the first batch of overseas students in modern China, which started the overseas study in modern China. After the opium war, western powers through unequal treaties, for missionaries to China opened the door, then the church schools have sprung up, opens a branch to leaf rapidly in China, to form the cover of the early, middle and higher education complete education system, for China's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d a profound impact.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a large number of 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in Japa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modern times came from church universities or received missionary education. Therefore, we can see the influence of church universities in the history of studying abroad in modern China.

Key words: Church university, overseas education, Influence

自1881年留美幼童被召回以后,晚清就中止了官派留学生赴美的活动。直到1906年清政府举行了首次归国留学生考试,名列前茅的都是欧美留学生,开始意识到留学教育的重要性。1908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庚款余额退还中国选派留学生的议案后,清政府分别在1909年、1910年、1911年举行了三次庚款奖学金留美考试。令人惊奇的是,这三批留学生中大多数是出自教会大学,而且这些学生回国后对中国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就以庚款留美为例,探究教会大学对晚清留学教育的影响。

一、教会大学在中国产生的原因

(一)武力威胁和不平等条约的庇护

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主张与中国在平等通商,于是派使臣马戈尔尼率团来华访问,请求开放贸易,但此举遭到了乾隆皇帝的严正拒绝。这时他们想到了东印度公司生产的鸦片,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这引起了中国官方的震动,鸦片是一种毒品,对人身心伤害是巨大的,于是开始禁烟,1839年两广总督林则徐“虎门销烟”,此举刺痛到了英国商人的神经,于是向清政府发难,发动了战争,清政府一战而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条约虽然没有涉及英国取得在华传教办学的权利,可是规定开放沿海五个通商口岸,为传教士在口岸布道和办学提供了便利。1844年7月,美国又借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望厦条约》,同年10月又与法国签订《黄埔条约》,这两个条约皆规定外国人可在租借设立教堂、学校及会堂等。[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58年6月与俄美签订的《天津条约》规定各国教会可以在华自由的传教和办学,清政府得予以保护,毋使他人骚扰。美国传教士卜舫济指出:教会教育在中国能够得到发展的第一个有利条件是“我们所具有的巨大自由”。由于条约的保护,我们可以自由地作为传教工作的一部分,发展其我们所认为的最好的学校和学院。没有任何障碍能阻挡我们,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机构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使其对中国更有实际的价值。[2]据此可知,教会学校能够在华自由发展,倚仗的是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保护,此后传教士纷纷来华开办学校,兴起了教会办学的热潮。

(二)传教士对教会教育认识的深化

正如费正清所说“中国的国家和文化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样,由于高度的文化优越感,即使中国在军事上败于“蛮夷”之手而被异族征服,在文化上却始终处在不败的地位并成为最后的胜利者。”欧美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以后,都感受到传教与办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人这样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民族,不依靠教育去传播基督教的行为是完全不明智的,异教徒的国家中很少有像中国那样,能够使文化与社会生活联系得如此紧密。[3]创校办学就成了西方传教士扩大在华传教事业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而高等教育作为教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自然受到教会的重视。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强调:“基督教传教士必须重视教育工作。不论基督教传播到哪里,他就在那里激起人们的求知欲,并为满足这求知欲铺平道路。它本身就同教育工作结下不解之缘。教会到了那里,哪里就有大、中、小学……,教育是基督教会的一个很重要的支柱。”1890年举行的新教传教士大会上,狄考文又强调:“不论哪个社会,凡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是有影响的人。……对传教士来说,全面地教育一个人,使他能在一生中发挥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巨大影响。”[4]这时传教士的思想开始转变,从一开始传教布道慢慢的转移到发展高等教育,培养社会精英,来进一步控制中国。

(三)教会学校面临挑战,需要发展高等教育

洋务运动期间,奉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西学开始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可以登上新式學堂的舞台。教会初、中等教育也由此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他们也逐渐意识到光靠中小学教育是完全不够的,于是开始把教会教育的重心放到高等教育领域。19世纪末,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中国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革,此时维新派人士主张开民智、伸民权,要使此目的的达成,当务之急就是要办新学,培养一批具有危机意识的新式人才,这时兴起了传播西学和创办新式学堂的热潮。在晚清社会变革中,留学生非常受到中国政府的青睐,走出国门踏上留学之旅,是很多中国青年学生和上流社会人士梦寐以求的事情。能熟练的掌握英语和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是出国留学的必备条件,在这方面教会大学有先天的优势。从庚款留美生中多数学生来自教会学校,便可知教会学生在留学考试中的竞争力。官办新式学堂的出现给教会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挑战,20世纪初传教士兴办教会大学,则是在逆境中求发展的重要体现,这一举措使得教会教育转危为安,为教会大学赢得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教会大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教会学校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到了19世纪70年代,逐渐出现了中等教育性质的学校——教会中学。教会中学本着名师出高徒的信念,尽可能的选任一流的教师。他们通过聘请大学毕业生以及留学生充当老师,提高招生的标准,办大学班,开设带有大学预科教育性质的课程,这为教会大学的产生打下了基础。教会大学最早在中国出现是在19世纪80年代,如1864年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创办了一所私立学校登州文会馆,1881年开设大学预科,这是是中国第一所教会大学。此后便纷纷效仿文会馆的做法,开始合并、重组,开设大学课程,提供高等教育,所以在19世纪末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教会大学。此外,还有被誉为“东方哈佛”的圣约翰大学创建于1879年,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教会高等学府,培育出了一大批声名显赫的校友,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传奇。

20世纪20年代,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先声的教会大学相继成立,教会大学仿照西方大学的模式,建立起了一整套高效的管理体制。此时,中国的教会大学已经初具规模,建立起了以齐鲁大学、圣约翰大学、燕京大学等为代表的在华14所教会大学。这些学校在创立之初,学生不过数十人,到了30年代就发展到几百人甚至几千人。[5]教会大学迅猛发展,在校学生数量的激增,可见教会大学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1927年国民政府建立后,在收回教育权运动的背景下,对教会办学进行一定的限制,加之国立大学之兴起,对教会大学产生了很大的冲击。1928年国民政府为加强对教会大学的管理,要求教会大学要向教育部注册立案,此举遭到许多教会大学的抵制,他们认为这妨碍了学校的宗教和学术自由。最后迫于压力,教会学校还是先后办理了注册立案手续,逐步中国化。抗日战争时期,经过战争的破坏,教会大学处境艰难,荣光逐渐暗淡,慢慢走向衰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央政府不承认一切不平等条约,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在文化事业上,首先要做的是恢复教育主权,为肃清外国在华侵略势力,进一步收回教育主权,开始逐步改造教会大学,1950年国务院第65次会议决定,对接受外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机关,将由政府接办,改为国家事业,或由私人团体继续经营。[6]1952年8月,教育部对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私立大学全部改为公立,教会大学全部取消或更名,或与其它大学合并,1953年在全国范围内对各级教会学校完成了收回教育权的任务,至此教会大学在中国大陆彻底消失。

三、庚款留美运动的产生与发展

甲午战败于日本,中国人意识到透过日本学习西学,可以更快学得建设国家的方法,自1896年起,中国人陆陆续续前往日本留学,这一情景刺激到了美国。当时清政府也认识到留学教育的重要性,考虑到国库空虚,无力承担大笔留学费用,只能暂时搁置。与此同时,美国一些有识之士注意到,如果将中国的留学潮引向美国,退还庚款不失为一个好办法。1906年,一个在中国待了40年的美国商人兼传教士明恩溥即向白宫建议,利用退还庚子赔款的方式吸引中国优秀青年学生留学美国。在华的美国差会,也想方设法给教会学生制造出国的机会。这样既满足了清政府的留学需要,又能借此控制中国的社会精英群体。1908年5月25日,美国国会正式通过议案,退还庚款中超过美商实际损失以外的部分给中国,用来选送优秀青年赴美留学,此举得到了清政府的大力支持。

庚款兴学的事情尘埃落定之后,清廷外务部立即着手拟定具体章程,在1909年颁发的《派遣学生赴美办法大纲》中规定,考生按年龄分为两格,第一格在15-20岁之间,要求“国文通达,英文及科学程度可进入美国大学或专门学”,每年拟定100名,由学部和外务部联合在北京招考,同时由各省选取优秀学生送北京复试。第二格在15岁以下,每年拟取200名,名额按各省所负担的赔款数额分配,由各省按定额选送学生。[7]录取后,送入留美预备学校集中培训数月或一年,然后从中各选50人赴美留学。按照中美双方约定,自拨还赔款之日起,前4年每年派遣100名留学生赴美,第5年起,每年至少派50名。未入选的考生,则继续进行留学预备学习。

1909年,清政府为使庚款留学生得到预备训练,在北京西郊清华园成立了“游美肄业馆”,就是后来的清华学校。清华学校分中等和高等两科,学制均为四年,高等科相当于美国大学的一二年级,高等科的学生赴美后可以直接进入美国大学二三年级就读,而中等科学生则需经八年学习才能赴美留学。晚清在北京三次从全国招考庚款留学生,分别是1909年第一批招生考试,录取了47名,其中就包括后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1910年第二批招生考试,录取了70名,包括胡适、赵元任、竺可桢等;以及1911年组织的第三批庚款留美学生,录取63名。在参加庚款奖学金考试的时候,有些学生发现,“教会学校的训练对参加清华考试是一种极好的准备。”[8]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的统治被推翻,晚清庚款留美就告一段落,但是留学潮并未就此结束,教会大学仍将发挥余威。

四、教会大学对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影响

教会大学是近代中国最早开展高等教育的院校,其师资、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等对中国近代教育事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始于教会学校,以后的中国官派留学生、自费生与传教士和教会大学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师资力量

教会大学的师资主要由传教士组成,起初教会学校的教师是由牧师及其妻子担任,而后教会学校发展重心的转移,开始发展教会高等教育,原先的教师已不能适应大学发展的需要,为保证教育质量,传教士开始向差会请求支援,希望提高来华从事教育工作人员的学历。差会得知情况后,开始派遣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教师前往中国。他们中大多数是大学毕业生,其中不少还是硕士、博士毕业生。以齐鲁大学为例,这所被誉为教师养成所的学校,据1910年对登州文化馆毕业生入职情况统计,该学校有60%的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其中37.9%的人服务于教会学校,为当时中国所亟需的西学教师,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1937年圣约翰大学54名教师中,获得博士学位的有10人,硕士学位的有16人。[9]教会大学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正是这些教师的影响下,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为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与教学

教会大学的核心课程是宗教教育,其次就是英语,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亟需翻译、外交、经贸、文化交流等实用人才,教会大学普遍重视英语教学,以圣约翰大学为例,在圣约翰的校园内,英语不仅作为一种教学语言,也成为师生之间的日常生活用语。圣约翰大学如此重视英语,要归功于校长卜舫济,他认为“英语教学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10]凭借英语的优势不仅找到一份好工作,也能方便留学。此外,由于圣约翰大学在美国国内大学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其毕业生不仅可以免去语言培训直接升入美国本土大学,而且毕业后也可以直接进入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因此圣约翰大学毕业生在前往美国深造时占有较大优势。[11]在庚款留美学生中,有相当大比例是来自圣约翰大学。

(三)庚款留学生群体分析

1909年首次举行留美生考试,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考,各省也积极选送考生,但符合条件的考生很少。在应试的640名考生中,仅录取了47名,还未达到第一批庚款留美生定额的一半。1910年第二次留学生考试,考试科目除了中文论述外,其余均须用英文答卷,还得从法文和德文中选考一门,考试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在400多名考生中,录取70人。1911年第三批庚款留美学生,录取了63人,清政府派出的三批留美学生共计180人,通过游美学务处进行的“甄别考试”后直接送往留学,未经过预备学堂学习,所以被称为“甄别生”。[12]从考选、录取过程来看,选拔非常严格,淘汰率很高。与第一批录取考生不同的是,第二批第三批录取考生,可以直接进入美国各大学就读,不需要再次进行补习教育。

从生源学校来看,三批庚款留美学生大多数来自英圣约翰大学、东吴大学、燕京大学等教会学校,教会学校的学生成为了留美浪潮的主角。1910年,上海举行的庚子赔款奖学金考试录取的31名考生中,有26名是圣约翰大学的学生,同年在广州举行考试,260名学生报考,6个庚款奖学金名额中有5个是教会大学的学生。[13]有些学生发现,“教会学校的训练对参加清华考试是一种极好的准备。”[14]1917年,清华学校出版的《留美归国学生人名录》一书中,列举了401名学生,其中有132人曾在教会大学受过全部或部分的高等教育,24名以上在教会中学学习过。据统计,1931年出国的450人中,留美有115人,占总数¼强,其中美国办的6所教会大学毕业生59人,留美的就达43人,占该6所学校同年留学生总数的½强。[15]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青年掀起了学习西方的浪潮,探寻挽救山河的道路。由于教会大学与欧美的大学及教育机构之间又有紧密的联系,教会大学投资和运行体制又为它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留学机会,英语又是留学的敲门砖。[16]教会大学在中国的兴办,不可否认是一种文化侵略的行为,但是教会大学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积极作用不应被忽视,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留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时良.《中国教会学校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15-16页

[2][16]王小丁.中美教育关系研究(1840-1927)[D].河北大学,2007.

[3](美)费正清著,张沛、张源、顾思兼译:《费正清中国史》.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4.12

[4]朱有瀚、高时良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四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4-95页

[5]王彩霞.近代中国教会学校的语文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6]张浩.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对学校的接管与改造[J].社科纵横,2010(2):108-110.

[7]章开沅、余子侠主编.《中国人留学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第120页

[8](美)杰西·格·卢茨著,曾矩生译:《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处出版社1987年版,第471页

[9]李玉莲.上海圣約翰大学教师群体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10]Early Christian Education in China,Chinese Recorder,1941

[11]西方教会在华创办高校对中国高教及现代化的影响——以上海圣约翰大学为例

[12]熊月之,周武.《圣约翰大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1

[13]张新颖.清末与民国时期留学教育政策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07.

[14]王小丁,王伟良.近代美国教会大学在中美教育交流中的意义探微[J].青岛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2009,25(3):118-120.

[15]《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丁编,学校教育统计,第68页

猜你喜欢
影响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社交媒体中的影响者
民法典如何影响你的生活?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一张图告诉你:2014年,中央如何影响你生活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你喜欢什么样的床
小顽儿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