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佳 刘春光 任晓婷
摘要:習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家庭的重要成员,家长对孩子心理问题的疏导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关于高职学生家庭环境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现状,并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指出了方向。
关键词:家庭;高职;心理健康
一、国内外当前研究现状
在心理健康方面,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本身受教育模式及成长环境的不同,导致其心理健康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家庭环境影响学生心理的因素看,可分为四大类:
第一,城乡高职生家庭产生的教育观念与期望程度对其心理因素影响的显著性。杨莉萍等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出身社会中下层的普通劳动者居多,他们对子女的期待是以自身条件为基础或参照的,从小就没有过高的家庭和自我期待,吴松也支持此观点,“谋生”心理是高职生最典型的职业诉求,因此容易受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偏差。储丽琴认为在面对困难和压力的时候,城市来源的高职生较乡镇高职生更倾向于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综上,各学者聚焦于家庭期望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上,认为家长对学生期望的高低影响其心理健康,并与自身儿时的遭遇呈正相关。
第二,父母双方的工作情况、文化程度、感情及婚姻状况对子女心理因素的显著性影响。李玉峰认为农村学生、离异或家庭破裂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当引起各个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李娜、阿灵红、边文颖及晏宁等也提出了类似观点,认为在家庭因素中,父母婚姻及感情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晏宁等还提出不同孩子数量家庭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父亲文化程度不同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父亲工作单位性质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影响,母亲为城镇无固定职业的高职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因子上的得分非常明显地高于母亲在国有企事业单位的高职学生。综上,家庭婚姻情况、成员间感情状况、父母工作种类与文化水平因素主要是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第三,家庭经济情况对其心理因素的显著性。许平友在其研究中总结了高职学生主要存在的四个心理问题,其中便有家庭经济贫困,导致自卑心理严重。张海涛、晏宁等研究也支持此观点,认为家庭经济条件与高职生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相关。国外研究方面,Baumrind认为对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而言, 不稳定的工作、持续的经济压力和低的社会声望会增加父母采用惩罚和专横等教养行为, 对子女支持较少, 负面评价和忽视较多 (Baumrind,1994)。Shek根据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以1519名中国香港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研究表明,家庭经济收入是家庭功能发挥的一个影响因素。综上,各学者认为家庭收入对高职生心理健康有影响,且女性的显著性优于男生。
第四,家庭教养观与抚养方式对其心理因素的显著性。郭峰等认为温暖型家庭教养方式与其他类型教养方式培养出的孩子在心理韧性上有显著差异。顾曙敏认为有教养的家长培养的孩子更善于和同学搞好关系,能遇事冷静不冲动,会为别人着想;脾气暴躁的家长培养的孩子性格则相反;夫妻和睦的家庭培养的孩子性格温顺,容易让人接近;夫妻关系紧张的家庭培养的孩子,则经常表现出自私、敌意,脾气怪癖,易起冲突;离异家庭的孩子容易表现出自卑、冷漠;家长们“教育态度不一致”往往导致孩子比较虚荣、随心所欲。张建安认为家长若在教养的方式上采取简单、粗暴的家长制手段,则易导致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等不健康的心理品质。俞国良等人认为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资源与其学习动机和认知水平都有一定的相关。美国学者McFarlane和Bellissimo以801名10年级学生为被试,研究结果发现家庭结构并不能有效地预测家庭功能,而父母抚养方式才是家庭功能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另有国外研究从家庭功能角度考察其与高职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性,表明家庭功能对高职生心理影响的显著性。Michael认为如果父母的功能是独裁的、过分控制的、在感情上是疏远的, 个体就很难认同家庭并获得真正的归属感(Barrett, 2001) 。综上,各学者认为家庭的育人观与教养观对学生心理健康有影响,其教养内容与抚养方式对高职生道德实践后产生的心理有着显著性。
二、当前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1.当前研究的总结
总体而言,首先,当前已有研究探讨了家庭经济因素、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城乡差别、家庭结构、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关系、家庭环境因素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其次,国内关于家庭环境分类的描述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二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三是分为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最后,国外关于家庭环境的分类主要有:教养方式、家庭疏离感、经济收入、家庭功能等。
2.当前研究的反思
当前研究的不足:一是关于父母价值观、人生观等家庭观念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二是关于不同地域高职学生的家庭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较少,三是关于农村高职院校学生的家庭结构与心理健康之间作用的研究较少。且已有研究关注的对象主要是普通中学生或普通大学生,而对农村高职院校学生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并不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所占的比例将会越来越大,他们遇到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因此更加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许平友. 生源地、家庭背景差异视阈下职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机制探索[J]。考试周刊,2015,105:153-154
[2]徐夫真,张文新,张玲玲.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心理学报,2009,41(12):1165- 1174.
[3]俞国良,张登印,林崇德.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资源对其认知发展、学习动机的影响[J].心理学报,1998(02):174- 181.
[4]吴松,秦素粉.基于SCL-90的高等职业院校新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36(05):224-229.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XVII339)。
作者简介:
郭佳(1986.12.12-),女,汉,河北沧州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咨询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接受与承诺疗法的应用、大学生心理干预策略,青少年心理健康等。
任晓婷(1989.05.20-),女,汉,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韩国世翰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天津广播影视职业学院团委书记,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方向。
刘春光(1974.04.05-),男,汉,天津人,1992级北京广播学院本科毕业,天津广播影视职业学院学院院长,高级编辑。
(天津广播影视职业学院学生工作部 天津市 300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