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 唐丹
摘要:“95后”大学生是在校大学生的主力军。现阶段“95后”大学生所呈现的学习源动力不足、学习主动性欠缺、学习缺乏系统性和探究性等问题值得深思。学生的学习行为受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新时期,增强学生主观的学习动力、培育学生学习新思维、加大学校环境的建设力度、塑造教师主导新角色、引导网络平台的合理使用、营造虚实结合新场域,提升“95后”大学生的学习行为能力,助力高校教育改革。
关键词:“95后”;大学生;学习行为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育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关乎新时代人才的培养,新时期要探究大学生成长规律,就需要对大学生群体的学习行为特点进行总结。当前,“95后”是在校大学生的主力军,其学习行为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部分大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仍值得深思。如何评价95后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其行为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有效控制95后大学生的学习行为、怎样让“95后”大学生能够按照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去学习,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关注的重点。
一、“95后”大学生学习行为概述
1.学习行为
学习行为是指学习者在某种动机指引下为获得某种学习结果而进行的活动总和。国内外学者对其都有一定的研究。古德(Thomas L. Good) 、杜勃鲁(Durbrow)、布罗菲(Jere E. Brophy)等人通过实验研究认为学习行为是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关键因素。加涅(Gagne)认为,人类的学习是复杂而多样的,学习行为遵循学习者内部心理和外部条件。与国外有关学习行为的研究相比,国内的学习行为研究比较零散。姚纯贞认为学习行为是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注意力、策略运用的综合。学者、专家对于学习行为的内涵虽然一直没有统一且明确的定义,但是也存在一些共识,即学习行为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下展示出来的对某种知识掌握的学习行动的总和。大学生学习行为是大学生在不同环境下对学习不同的知识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
2.“95后”大学生学习行为的现状
“95后”是对比“80后”“90后”的相对性概念,是一个群体代名词。作为目前高校大学生的主体,“95后”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不单单是个体差异带来的不同,社会环境、时代条件、学校现状等因素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总体情况来看,“95后”大学生的学习行为状态还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同时也存在明显的问题:学习动机不纯正;学习行为习惯不佳;学习过程中缺乏思考,提问的积极性不高;对课程选择性极强,过分追求结果而忽视了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互联网带来的碎片化学习方式,自由开放的学习平台,平等双向的知识获得路径等因素使课堂上的45分钟的效率很难达到“90后”大学生所能达到的课堂效率,并且一般的课堂根本不能满足“95后”大学生学习和探索的需要,学生在课下持续学习成为“新常态”。当下,对“95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引导、学习态度的规范、网络学习平台的使用以及各项学习能力提升不可忽视。
二、影响“95后”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因素
1.学习源动力不足,学习主动性欠缺
对于刚跨入大学校门的“95后”大學生而言,似乎拥有了完全自我的自主权,学习态度也随之放任。一方面很多大学生学习状态被动,没有合理的规划大学生活,学习源动力不足,学习投入度低,致使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抄袭、等现象频频出现。另一方面,学习主动性欠缺。不善于主动运用学习新工具,学习交互能力薄弱,学习效率低。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95后”大学生面临更多的诱惑与挑战,加之自我管理能力的薄弱、新鲜事物对其注意力的解构,他们在思想上逐渐松懈,对学业抱以应付的心态,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新时期,要提升“95后”大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建立良好的学习行为,对其学习动机的引导、学习主动性的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加强必不可少。
2.复杂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和探究性
信息时代以来,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巨变。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程度的加深,延伸至教育领域的变革也不可避免,大学生学习的课本知识点存在于各个“网点”的知识碎片中,诸如海量的微课堂、众多的学习APP、冗杂的网站资讯等。网络环境为大众提供了新的知识、讯息获取渠道,其开放性、互动性、虚拟性、共享性等诸多特点,凸显出了网络平台及其资源的复杂性。它在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各种挑战也裹挟而至。一方面,网络环境下的碎片化学习使得部分“95后”大学生的思想狭隘化,缺乏对信息的理性分辨,接收的信息难以形成系统化的体系。另一方面,网络环境中大量学习工具性的出现,要求大学生具备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提升实践化能力,形成探究性的学习行为。然而现状是,网络平台的信息严重超载,“95后”大学生对有效资源的利用能力不足,其网络学习行为只停留在表层上,且并未将网络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加之,网络娱乐资源诱惑,对于自控能力较弱的大学生而言,根本无法实现系统性和探究性学习。
3.学校相关支持度有限,客观制约学习行为
学校是学生学习行为发生的重要场所。一方面,学校的基础设施、专业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的规章制度等客观因素,对大学生的学习行为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学习场所基础设施的完备,图书馆学术资源的质量;课程设置应该兼顾各个学科;课程展现方式兼备幻灯片、文本、视频等。另一方面学校相关的教育管理体制在支撑生师互动的力度与频度不够,高水平的教师由于科研任务繁重,致使投入在教学上的时间相对减少,影响与学生进行良好的生师互动。此外,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方法也是重要因素,传统教学的“填鸭式”模式,忽视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性,即便部分教师虽注重学生的交流,但是互动范围往往仅限于课堂上表现活跃的或者学习成绩较好的部分同学,大部分的“95后”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互动、缺少答疑;教师教学活动设计不够丰富、内容比较单,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师在大学生主动合作学习中的指导欠缺。
三、改善“95后”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建议
1.增强学生主观的学习动力,培育学生学习新思维
良好学习行为的发生,是主客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明确的学习动机、适用的学习方法、端正的学习态度、先备的学习能力、适宜学习环境等等。这些也都是其学习源动力的构成部分,具体包括学生自身的学习求知欲、兴趣、好奇心、知识需求度和、自身价值的实现等,也囊括一些外部因素,诸如家人的期望、老师的表扬、朋辈的尊重等。这就需要“95后”大学生增强学习动力,以“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明确学习目标、优化学习行为,善于提升自己的学习策略。同时,形成新時代学习的新思维。当下大部分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学习方式是相当局限的。作为新时代的“95后”大学生,应注重自身“关联思维”、“链接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特别是在在线学习资源的利用、在线学习平台的使用、创新性比赛的参与上,举一反三,突破线性学习的局限,拓展学习的广度。
2.加大学校环境的建设力度,塑造教师主导新角色
学校环境建设的支持力度,是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客观因素。学校应加大对教育教学软硬条件的投入力度。一是优化学校现有的学习环境,包括图书馆藏书资源的丰富、开辟自主学习室、教学媒介的更新等,为大学生的学习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学设备、网络装置等硬件条;二是投入更多的人力资源,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为学生的就业发展提供指导与帮助、帮助学生应对经济问题、学业问题等;三是提升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为“95后”大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风气。当前,教师是“95后”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者、有效学习的引导者、学习方法的教授者,塑造教师主导角色的塑造不可忽视。教师在与时俱进地提升自我的同,要抛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自主构架学习体系。
3.引导网络平台的合理使用,营造虚实结合新场域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43次)显示,截止2018年12月,网民规模达8.29亿。网民以中青年群体为主,20-29岁网民占比最高,达26.8%。网民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25.4%。数据显示,“95后”大学生成为网络使用者的中间力量。网络学习平台是学生学习场域的新延伸,而网络资源极具复杂性,一是要求“95后”大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筛选能力、分辨能力,合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二是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也应提上议程、积极推进,依托网络数据终端技术辅助教学;三是利用虚拟技术为学生创设新的学习环境,需索高校开展的“微课”、“慕课”、“弹幕教学”等,正是虚拟现实技术融入学情景化学习的体现。对网络平台资讯的合理利用,营造虚实结合新场域,有利于打破“传统”与“虚拟”教学的壁垒,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交互性和对话性。
参考文献:
[1]张一弼.思想行为学[M].同济大学出版社, 1989.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朱亚楠.“ 95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教育规律探讨[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