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查的一般形式:
(1)给出一段补充材料,提问:这则材料放入文中哪一段中最为合适?并分析原因。
(2)给出两段补充材料,提问:其中哪一则适合放入文中某一段中?并给出相应的理由。
二、答题的一般思路:
1.概括补充材料的要点;
2.概括相关段落大意;
3.材料符合相关段落说明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4.小结:综上所述,所以应放入文中某段。
三、注意:
如果提问两则材料哪一则适合放入文中哪一段中,只需要分析适合的一则即可,因为题干中问的是“哪一则适合”而非“哪一则更为适合”,所以甲材料适合,自然可以推导出乙材料不适合。
考题连接1:
17.下列这段文字可以放在本文哪一段末尾?请具体阐明理由。(5分)
在一幅欧洲中世纪时期的油画上,有一名妇女正在揉面,而另一名妇女在把又细又长的生面条挂在架子上准备晾干。这表明距今1000年前,面条又神秘地出现在地球的另一端——欧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条》2015中考)
原文选段:
若问面条的问世时间,科学的定论为时尚早。有资料记载,1991年,考古学家在我国新疆一处两千年前的墓葬里,发现器皿中盛有又细又长的食物。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面条。墓葬的主人是早在2500年前就定居在新疆的古欧洲人,他们可能是最早制作面条的先人。
参考答案:第②段末,这段文字写的是面条在欧洲问世的时间,与第②段面条“问世时间,科学的定论为时尚早”的说明中心一致,也与第③段首句照应。
考题连接2:
18.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文中第______段后,理由是:____________(5分)
尤其从节水角度来看,推进马铃薯主粮化,利于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马铃薯生长需水较少,其最低蒸腾系数(需水量)只有350,而小麦、水稻分别是450和500。在年降水量350毫米左右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谷物类作物生长发育困难,而马铃薯不仅能正常生长,还能减少水土流失。
(《我国力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为何要让马铃薯成第四大主粮》2015虹口二模卷)
原文选段:
据介绍,未来我国粮食消费需求仍呈刚性增长趋势,到2020年粮食需求增量在1000亿斤以上。但受耕地、水资源的约束和种植效益的影响,小麦、水稻等口粮品种继续增产的成本提高、空间变小、难度加大,需要开辟增产的新途径。马铃薯耐寒、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广,特别是开发利用南方冬闲田,扩种马铃薯潜力很大。此外,我国马铃薯产量相对较低,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潜力更大。
参考答案:第④段后面(2分) 说明的内容与第④段相关联;结构上与第④段是概括到具体的逻辑关系(种属关系)(答到一点给2分)(讲出说明内容给1分;只答逻辑关系给1分)
考题连接3:
18.把下面这段文字插入选文②③段之间,有没有必要?为什么?(5分)
江南农家灶头的形状有三类:一是花篮形,人称“花篮灶”;二是长方形,人称“小方灶”;三是书桌形,人称“桌灶”。灶的大小按家庭人口的数量和需要,砌成两眼灶、三眼灶、四眼灶。灶头看似简单,但构造极其复杂,灶的正面有灶脚、灶身、灶台、烟箱、灶山和灶帽等;背面由下灶山、烧火口、出灰口等几个部分组成。
(《灶头画》2016浦东一模卷)
原文选段:
②据资料记载,灶头画大约起源于隋唐,兴盛于明清,距今将近1500年了。在江南农村,“有家必有灶,有灶必有画”。
③灶头画主要绘制在灶身、烟箱、灶山、灶帽上。灶头画相传与供奉、祭祀灶神有联系,一般以吉祥喜庆为主题,主要有神像、历史故事、山水风景、动物植物等题材,常見的图案有“迎财神”、“拜灶君”、“松鹤延龄”、“鲤鱼跳龙门”。民间艺人依灶而画,适形造型,随笔运行,一气呵成,不讲究所绘景物的造型是否准确,只求大红大绿、大吉大利,以寄托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参考答案:(5分)评分提示:不做判断扣1分,只有判断无分析不给分。概述“这段文字”内容2分,分析“这段内容”与选文段落关系2分。
示例:
(1)没必要,“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灶头的种类和结构,而选文主要介绍灶头画,无需对灶头作详细介绍,且第③段已经说到了灶头画的绘制部位,再插入这些内容,就显得重复多余。
(2)有必要,“这段文字”结构上照应了“有家必有灶,有灶必有画”,在内容上,插入灶头种类和结构的介绍,更便于读者理解灶头画的布局、主次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