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如青
梅城建设成为新时代美丽城镇、再现“千年古府”新面貌,既是拥江发展行动的重要抓手,又是文化兴盛行动的关键举措,还是民生福祉行动的内在要求。当前,梅城处在建设美丽城镇样板典范的关键时刻,需要按照保护第一、生态优先、文化传承、民生改善和产业转型的建设原则,通过七个“结合”更好实施梅城“蝶变计划”,解决包括空间与环境不佳、功能与产业不活、人文与特色不显在内的诸多问题。
“古今结合”,夯实文化根基
梅城作为一座千年古府,州府规制清晰,街巷肌理完整,历史文脉可寻,历史遗存丰富,需在美丽城镇建设之中实现“古今融合”,避免历史文脉的割裂。一是保留老街、老宅和老树在内的历史遗产。例如,古城之内保存明清历史建筑70幢左右,可以作为小型博物馆进行展示,通过业态布局重新引入使用功能。再如,府前街铺设一条80米的青石板路示范段,鼓励居民捐赠严州青石砖头。还如,开展古代牌坊的考古调查和收集工作,争取通过拼接在内的方式获得较完整的牌坊。二是恢复梅城古城的历史风貌。按照明代刘伯温设计的城镇风貌,梅城古城应是“由东向西,玉带河波光粼粼,东湖与西湖是两头熠熠生辉的明珠;从南到北,太平街串联起澄清门与州府衙,113座牌坊顺次铺展,满街青石板光亮如镜”。为此,需要通过以正大街、南大街、府前街为中心轴线,恢复古城传统商业文化轴。通过贯通东西两湖的玉带河系,恢复古城文化休闲体验带。通过环绕古城墙遗址带形成文化展示环,恢复古城人文景观带。通过恢复严州府衙在内的古建筑,建设州府文化体验区。通过恢复西湖水门和古城墙,修建龙山书院和新安画院,建设西湖写意游览区。通过恢复东湖水门在内的历史文化遗迹,建设东湖怀古游览区。通过恢复玉带河历史水系格局,建设古城商业休闲区。通过恢复牌坊、古桥、古井,选取合适的院落改成民宿,建设古城生活体验区。三是深化“城镇西拓”的发展战略。通过西部区块规划建设梅城新城,走“保古镇、建新镇”的路子,加大古城棚户区改造力度,疏散古城密集的人口,改善群众居住条件。
“文旅结合”,激发经济活力
梅城美丽城镇建设需要生产美作为支撑,通过“文旅融合”让这座千年古城成为一座集文化体验、文创艺术、品质旅居融为一体的功能复合、文化多元、彰显风韵的宜游城镇。一是通过梅城古城的综合保护开发作为支点,发挥运河集团和浙旅集团的作用,联动三江口区域生态、文化和休闲度假资源,努力形成年接待量达500万人次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造成为杭州新的世界级旅游品牌,带动杭州西部旅游产业发展。二是探索建设全域开放的大取景地,提前考虑大取景地建设的需要,打造古装戏取景地的代表性地区,推动影视和旅游融合发展。三是构建包括企业经营、拍摄制作、发行放映、住宿餐饮、政策咨询、交通管制在内的服务平台,通过“最多跑一次改革”建立绿色通道,吸引专业人才和影视企业来此取景拍摄。四是挖掘“千年古府”的文化底蕴,鼓励构建网络文学的梅城形象,实施讲好梅城故事的IP化策略。五是吸引网络作家和文化名人入驻,营造文化名人集聚高地,推动推动网络文学和影视产业的联动发展,形成IP产品集群效应。
“水陆结合”,营造亲水空间
梅城作为活态的“千年古府”,坐拥新安江、兰江、富春江,“三江汇流”地段风光旖旎,成为杭州拥江发展的重要节点,需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呵护三江春水、两岸青山,努力建设成为世界级滨水区域。一是打造江南水鄉的文化景观。综合整治玉带河和革新溪在内的古城水系,通过治理,形成“一轴·两湖·四区·多点”的景观布局。其中,“一轴”是指水流自东向西,由潜龙湾经东湖、玉带河、西湖至长桥漾,再强排至新安江,形成环流,组合成一条优美的轴线;“两湖”是指东、西两湖作为古镇的双目。“四区”分为潜龙湾区、玉带河区、水戽门区和长桥漾区。潜龙湾区将会打造水运文化为主的水岸度假区;玉带河区着力融入商埠文化、桥文化,彰显昔日梅城的市井繁华景象,打造别具一格的休闲水街;长桥漾区将会建成治水文化为主的科普文化区;水戽门区将会打造典故文化为主的市井水街。同时,水系沿线还会打造包括烟渚泊舟、吕堤春澜和长桥烟霞在内的十二个景观节点。总之,需要通过理水手法连通水系网络,再现山水地区生态连通的水网;通过露水手法实现暗渠改造成为明渠,增加水系水源补给,营造更多水景。通过亲水手法营造“一轴·两湖·四区·多点”的更多亲水空间。二是实施雨洪系统管理工程。完善“五水共治”长效工作体系,实现城镇点源污染的排放得到完全控制。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升雨洪管理的理念,通过生态和工程措施控制径流量,建造“生态草沟”,打造“绿色屋顶”,增加雨水收集回用机会,保护收纳水体水质,完善城镇自然排水系统,建立雨水、地下水、饮用水、污水及再生水全水环节管理体系。
“城乡结合”,发挥集聚作用
新型城镇化与“逆城镇化”互动的趋势之下,梅城既是城乡结合的重要节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成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基本单元。一是推动梅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引导乡村人口和乡村二三产向其集聚,更好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居环境改善和农民创业增收。二是梅城美丽城镇建设不可简单套用城市建设模式,需要按照城乡联姻的田园城市模式,进行全新的规划建设,顺应城乡经济社会融合新趋势,注重培育新经济、新业态,强化新服务、新功能,努力使美丽城镇成为城市资本、人才、技术、文化“上山下乡”重要的着力点和城乡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融合点。三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美丽城镇建设,既要吸附农村转移人口集聚,又要吸引高层次人才扎根,切实增强人口集聚功能;通过加快补上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构建更为完整、健全、吸引力的“生活圈”;引导更多适宜产业向其布局,让居民和农民可以就地就业、创业。
“破立结合”,实现有机更新
一是推动城镇面貌有机更新。梅城由于长期缺乏系统规划和建设,社会经济的历史欠账与日俱增。为此,需要打响“附房革命”,高效推进违建附房拆除工作,重建美丽城镇风采;打响“围墙革命”,推进美丽庭院建设,再让庭院美起来、秀出来;打响“违建革命”,痛击房屋空中加层违建现象,更好消除视觉污染。二是推动产业有机更新。持续推进包括低压电器在内的传统产业科技创新和集群发展,扎实开展“低小散”专项整治,规划建设南峰小微企业园。开展“凤凰行动”,服务企业做大做强,有序推动相关高新技术企业挂牌上市工作。
“点面结合”,优化景观风貌
一是突出面上美观,形成宏大山水格局。美化城镇整体景观风貌,通过整山着重打造山体景观界面,通过显山优化山体轮廓和控制城镇建设高度,通过望山强调重点城镇观景点与山体标志点的视线畅通,通过引山突出山水绿廊的组织。二是突出线上亮化,彰显古城街巷肌理。加强沿路空间景观亮化,重点加强道路组织优化,引导沿街立面的风格、整治要求,推动道路与街景整治的统一。加强沿山地带空间景观亮化,打造沿山地区进行公共空间,对于城镇入口植入文化标志和城市公共活动功能。加强沿水地带空间景观亮化,更好凸显“一轴·两湖·四区·多点”的景观布局。三是实现点上出彩,增加美丽城镇魅力。加强包括公园绿地、城镇节点、地标在内的各类节点进行亮化,突出它们的重要开放空间和形象展示空间功能,彰显梅城历史文化特色,形成让人回味无穷的独特空间。
“快慢结合”,提升生活品质
所谓“快”系指生产和生活方式节奏较快。所谓“慢”系指生产和生活方式节奏较慢。为了人们更好的舒适生活,梅城美丽城镇建设需要支持“快”的方面,这样可以获得美丽城镇的活力和效率;同时也要支持“慢”的方面,这样可以获得美丽城镇的休闲和安定。这就要求梅城美丽城镇建设需要全面统筹和长远谋划,最大限度消除“快”和“慢”之间的矛盾关系,提升“快”和“慢”之间的互补关系,使得两者可以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一是打造“快慢结合”的城镇交通网络。完善面向散步的城镇交通网络,依托水系打造城市“慢生活”空间,形成更多安全舒适的步行空间,充分发挥三江两岸绿道作用,促进自行车的利用,充实公共交通运输服务,发挥旅游码头的交通功能,完善与散步空间相称的公路网;用好杭黄高铁、临金高速的建设机遇,充实城镇交通网与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之间的对接。二是创设人人都能乐享其中的城镇调和空间。重视“居民身边的城镇空间”规划设计,通过保全自然和历史景观,营造开放式、休憩性的城镇公共空间,通过创造集聚人气和富有情趣的基础设施,保证让每一个人包括老年人和残疾人都能方便、有效地进入其中、乐享其中。
作者系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市情研究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