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研究

2019-09-10 07:22:44赵一鹤谢莹莹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9年16期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新媒体高校

赵一鹤 谢莹莹

【摘要】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创新培养模式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校发展视觉传达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从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出发,探索创新性培养路径,以期助力教学改革。

【关键词】新媒体;视觉传达设计;创新;高校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以及高技能文化人才的学科。当下,在新媒体的带动下,根据国家以及市场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必须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不断改革教育教学理念,为社会培养出符合现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因此,改革新媒体视角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1.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过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我国高校之中开办的时间并不长,随着时代性的发展,近些年来,被许多高校青睐,相继设立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Visual Communication)也被称为平面设计,这是一个舶来品,是一个进口的概念,在刚改革开放时进入中国,最初还没有自己的名字,被叫做装潢设计,属于工艺美术的范畴。这个“装潢”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室内装修装潢设计的概念,而是当时人们对于礼品包装设计的总称,在那个时代平面设计师主要是从事书籍装帧,广告招贴设计,包装设计这类型的工作。然而现在随着媒介形式的更新,使平面设计已然打破了媒介的边界,平面设计不再仅仅是二维的扁平的,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国内院校对于平面设计专业名称,逐渐转变成视觉传达。目前高校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以及课程设置和师资结构等方面与平面设计专业差异不大,只是“旧物换新貌”,还有的高校将平面设计专业直接改名字为视觉传达专业,并没有结合时代的现状,思考当下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设计师,当下平面设计师在社会中的角色是什么,导致当前一些院校视觉传达专业毕业的学生对市场,行业现状,和自我职业的定位不清晰,学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市场接受能力以及满意程度比较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育观念与时代冲突

当前,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仍然是使用世纪传统美术教育的课堂模式,将平面设计的教学模式硬性地“嫁接”到专业对于当中,忽略学校的创学特色,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传输知识以及提高学生技能上,过于精细化的社会分工,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理解不够透彻,导致学生对于设计专业缺乏自己的思考与认知,缺乏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在走入社会后不会将自己的专业作为创新创业的方向,这对于带动视觉传达设计在中国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1.2 课程设置单一

以高职院校为例,其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使用的以前平面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模式,这与普通本科课程的设置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大一的课程设置为素描、色彩以及设计基础等,大二为字体设计、标志设计以及包装设计等设计类课程,大三实习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还包括一些软件课程的学习。从这个课程的设置情况来看,与普通本科平面设计的学习内容大致相同。虽然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与平面设计专业差异不大,但是在新媒体时代的影响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需要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型的专业人才。此外,视觉传达专业不再是传统的平面二维媒介领域的一个专业,而是可以跨学科,跨媒介有着巨大的可能性的设计领域。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可以突破学科的限制,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不仅要传授平面设计的专业技能,还要注重学生的设计方法与设计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以设计技能为工具去不断的探索边界,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全面的创新型人才。

1.3 社会实践教学内容落后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需要有参与社会调研与实习实践的相关课程,比如摄影、书籍、包装以及企业形象设计等一些领域的操作能力以及实践性的业务技能。综合实践课程主要是针对一些技法和媒体为中心开展。高校在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综合实践课程上,其主题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在社会实践课程的设置上都过于注重训练学生的技艺,缺少知识的综合性训练和设计思维的培养。这使得高校的教育与职业教育很难有效地区分开。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实践性。因此,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课程的设置上,技艺类的课程占据比重大,导致实践课程比例失去平衡。从教学成果来看,间接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窄,缺乏创新能力。除了实践课程占据的比例不大之外,社会实践课程教学内容落后的主要原因还在于没有科学完善的教材作为指导,许多高校在开展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的时候大部分是在拼接组装的基础上形成的,还有部分学校是根据学校已经存在的社会实践条件来组织学校的教学活动。当前教材中的知识大部分属于设计理论知识,并没有完善的实践指导以及实验研究的相关内容,导致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的开展过于随意,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 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措施

2.1 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在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要想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的人才,应当依据时代对于人才的需求定位,按照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原理,根据学校的地域特点以及办学特色,打造一定从招生到就业的课程模式。首先,必须创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在当今这个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市场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是的高技能型和实践性人才。因此,高校视觉传达设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还应当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关键。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新媒体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改变传统单一性的特点,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同步并进,打造一个技术与艺术统一的教学课程。

2.2 构建独特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新媒体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不断提高学生动手的能力,对比中外教育的不同以及不同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吸取经验,实现优学优用的教学目标。当前,我国许多艺术学校在专业课程上有清晰地界限,在教学上缺乏沟通与交流,导致学校的学生被局限在一个范围之内,无法实现多元化学习。在新媒体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这一技术与艺术相互交叉的学科面临着全新地机遇与挑战。因此,高校应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实践和技能”结合的专业实践体系。此外,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师还应当注重案例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并站在市场需求的视角看待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情况,在课堂上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

2.3 创新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将不同的课程组合为一个完整地课程体系。借助系统的课程设置来培养复合型的专业人才,最终将不同的课程群化为一种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新媒体时代的特色,迎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特点。首先,在课程设置上简化传统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来适应专业化的教学模式。其次,合理安排空间视觉设计以及新媒体设计等版块课程的设置,做好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再者,在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之外,还应当适当地增加一些艺术设计原理以及人文艺术等选修课程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最后,鼓励学生认真学习专业课程与选修课程,积极地进行跨专业学习,为培养创新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在课程设置上提供条件。

2.4 创新考核评价标准

一直以来,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考核方式都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考核学生的作品以及平常的出勤情况。评价学生简单地依靠学生作品呈现出来的效果,导致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一些学生为了得到一个好成绩会投其所好,其真正地创新思维并未得到激发,可能会使得班级之中学生的作品风格单一,不能充分挖掘学生创新潜力。因此,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必须创新考核标准,改变以前过于注重设计结果忽视设计过程的教学现象。同时,可以在多门课程中综合应用多种考核方式从思维设计到作品呈现全过程的考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辨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学生互相评价以及教师评价的方式,成立一个专门的评分小组,打造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通过创新学生的考核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进入社会实现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5 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发展的核心,高校视觉传达设计專业教师队伍主要分为固定教师与艺术设计师和部分设计艺术家。这些教师相互配合,共同组成了高校教师队伍。随着视觉传达专业的发展,高校对于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本专业的知识,还需要掌握相关联学科的知识,在丰富自身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实践技能素质。因此,教师必须积极进取,灵活转变教学思维。从思想上认识到改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理念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同时,学校还应当定期培训教师,提高教师待遇,吸引更多有能力的人才参与到教育教学当中去,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3. 结语

创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师只有真正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尊重市场需求,才能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被社会和公司认可。对于高校而言,为了培养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就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遵循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结合学校办学特色进行计划性的改革与探索,实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促进高校以及学生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毕露予.跨学科专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动画专业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融合教学研究为例[J].大众文艺,2019(19):224-225.

[2]黄柄融,杨璐,王家利.新时期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41):33-34.

[3]田颖拓,胡卫军.“双创”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策略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S1):139-141.

[4]周砚钢.工业4.0背景下基于服务设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高教学刊,2019(11):164-166.

作者简介:赵一鹤(1993.12-),女,汉族,江西景德镇人,硕士,景德镇陶瓷大学,助教,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猜你喜欢
视觉传达设计新媒体高校
浅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课程改革研究
数字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观念的创新
基于数字媒体环境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改问题探究
浅谈视觉图形在新媒体艺术中的表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9:46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2:46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8:06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2:55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