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文化适应性与文化的教育依存性

2019-09-10 07:22程翔
新教育论坛 2019年17期
关键词:适应性文化教育

程翔

关键词:教育;文化;适应性;依存性

一、教育的文化适应性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了教育遵循文化的教学原则。他说:“这一原则的思想内容就是在教育时,必须注意人在其中诞生和将来生活所在的地点和时间的条件一句话,应该注意包罗万象的全部现代文化,特别是当地的特有文化。

在他看来,总是出生和生活在自己的环境之中,并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教育。某一民族在一定时期的文化状况,就构成生长于该状况中的每个人的文化背景。人不能随意创造环境,而是现成的环境按其本质影响着人。这意味着教育不是固定的和单一的,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国家,应有不同的要求和特点。因此,“我们认为在制订一切教育方案时,必须考虑到我们时代和社会的风俗习惯,必须考虑到我们时代的精神文明以及我们民族的民族性。一句话,必须考虑到近代文化和当地的文化现状。

第斯多惠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教育要适应现代文化要求,改革不合时代需要的教育的理论根据。

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改革风起云涌,仅重大的教育改革就有4次之多。50年代末期,一方面因受杜威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学校课程设置庞杂、混乱,过于强调学生的手工劳动,导致学生学习中避重就轻,只做不学;另一方面,苏联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使美国大为震惊。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发了大规模教育改革,即学科结构运动;70年代初针对学校忽视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内容过难、与生活相脱节的状况兴起了“生计教育”运动;70年代中期随着生计教育弊端的日益暴露出现了“恢复基础”教育热潮;80年代在美国基础教育质量下降的困境下掀起的教育改革,著眼于教育的综合改革。

不同国家迥异的文化背景,也必然要求教育变革要审时度势,以适应时代的潮流与国家发展的需要。

教育遵循文化的原则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进行语教学时,要注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西方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标准、社交礼仪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势必影响着语言的运用,形成不同的文化规约。中国人含蓄内向,以谦虚为荣,以忍让为本,自我表现。而西方人听到赞扬后往往很高兴,首先感谢对方,并如实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是因为国家的文化是个性文化,即以自我为中心,主张通过个人奋斗来实现个人的成功,培养出来的性格是自立自信,勇于竞争,表现自我。

可见,教育不能摆脱文化形式的影响,因为它是在这种文化形式中发挥其功能的,教育的实施也不能不考虑特定的环境,因为办教育就是要为这种环境服务。一种教育制度,一定会受某种文化形式中各种力量的影响,这些力量决定了它的性质,规定了学校应处理的问题。教育制度是在某种文化形式下建立的,所以教育制度是随文化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

二、文化对教育的依存性

文化对教育的依存性主要是通过教育对文化的能动作用来体现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藉助于教育,文化得以传递与保存

文化传承,是教育最基本的文化功能。社会通过教育将前人积累的生产和生活经验、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等,有计划地传递给下一代人。正是由于教育活动,人类的文化才能够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而不致中断。[6]换句话说,文化的继承性首先要通过教育体现出来,纵然我们的图书馆和博物馆里堆满了极有价值的古籍和文物,如果没有人能加以利用,一切都是空想。优秀的文化传统需要有人弘扬,只有人才是活生生的文化。因此,假如教育不注意向青少年传授优秀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就会发生断裂。[7]

从历史上看,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保护所继承的文化,使其完整无缺地一代一代传下去。所有社会莫不如此。

(2)藉助于教育,文化得以传播与交流

文化既可以传递,也可以传播交流从而达到文化的融合。历史昭示我们:狭隘的地方主义会导致文化停滞,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文化,不管它有多么辉煌的过去,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前途。一种文化只有对其他文化开放,在与其他文化的主动接触中吸收、融合别的文化的优良因素,才能丰富和发展。文化的交流,对于双方都是自我超越的过程,都是向自身灌注生命力和新鲜血液的过程。一个民族只有自信地向其他民族学习优秀文化,以此来弥补自己民族文化中的缺憾,重塑民族灵魂,开拓文化视野,才能在文明的冲突中强大起来。

文化的传播交流,可以通过教育、战争、贸易、移民等途经和手段来进行。而学校教育被公认为是最有效的工具。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大会第78号建议《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中指出:为了能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并对21世纪的挑战作出回应,学校必须面向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成为一个富有成果的对话场所,并将其视野扩大到世界上的各种文化,不论是区域性文化、国家文化或地方文化。

(3)藉助于教育,文化获得判断与选择

所谓文化选择,乃是对于某种文化或某一部分文化的撷取与吸收或者舍弃与排斥。教育活动从其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文化选择的过程。对文化进行筛选和提炼,贯穿了教育过程的始终。教育活动对文化的选择借助于学校的课程和教材及依靠教育者。

学校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正是从人类浩瀚无边的文化海洋中精心挑选出来,并经过系统的整理和加工之后呈现在教育对象面前的。学校教育借助课程和教材所实施的文化选择除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之外,还经常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德国人注重理性,因而,哲学在学校课程中拥有较高的地位;美国人注重实用,因而实用性和职业性的课程及其较受重视;英国人有重文雅、尊崇古典人文主义的传统,所以人文课程在学校里占有较大的比例。

另外,教师的个体文化在学校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经过了文化选择的教育内容还只是“文化源”,而将其内化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教师的个体文化在其中起着“过滤”、“变通”、“重组”的作用。

(4)藉助于教育,文化得以创新与发展

一个民族的文化要想发展,必须有一大批具有的人去发明、去创造,使本民族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体育及整个社会思想意识体系走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学校是一个新文化创造者的摇篮,用新方法培养出来的一代人,能超越他们的前辈,创造性地解决人类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实际上,正是建立在这一目标基础上的现代教育,使当今世界文化以过去无法比拟的速度向前发展。[11]当然,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正可谓是“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创新因交流而迸发。”

总之,教育要适应文化的发展,文化需藉助于教育而存在,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应以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与文化的辩证关系,正视他们各自的内部结构和发展规律,顺应二者关系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振兴教育,繁荣文化。

参考文献:

[1]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3

[3]杨小微.全球化进程中的学校变革一种方法论视角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6.

[5]康德尔.教育的新时代――比较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5.

[6]潘懋元.全面深入地认识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研究2017.15.

[7]井多德.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文汇2016.25

(瓦伦西亚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适应性文化教育
国内外适应性学习的研究热点、演进路径与发展建议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针对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适应性的相关探究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