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引育智能制造产业科技人才的思考

2019-09-10 07:22韩丽峰
杭州 2019年18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杭州校企

韩丽峰

培育和壮大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对杭州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为“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建设提供好样板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智能制造产业相关的科技人才是特殊的社会经济资源,是杭州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和希望所在。产业发展,人才先兴,杭州始终坚持对科技人才引进与培育并重。然而,聚焦杭州智能制造产业的人才现状,供求不平衡、结构不尽合理、区域分布不均等问题突出,科技人才引育在实际操作中也面临着难题。

智能制造产业科技人才引育

面临“四大难点”

近年来,杭州每年人才净流入率位居全国前列,是对海归人才吸引力上升最快的城市之一。杭州以高新区和未来科技城两个国家级海外人才基地为龙头,全面推进各类人才平台和载体建设,打造宜居乐业的城市环境,促使智能制造产业的人才不断汇聚杭城。但从整体来看,杭州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产业所需的高层次人才不足,本土人才培养条件还不充分。比如,制造企业对人工智能相关的人才需求量大,尤其急需熟悉本行业的高端研发人才,而人工智能人才在国内普遍短缺,能够与企业所在行业发展实现很好结合的人才凤毛麟角,加上各地近来上演抢夺人工智能人才大战,使本地企业需求与人才供应呈现严重失衡。再如,杭州企业在智能制造技术研发上,招收的人才学历大多是硕士研究生和本科学历,博士学历非常少。同时,智能制造转型升级过程需要相应的掌握先进技术的产业工人,“人难找”“人难留”的现象普遍存在。对于智能制造产业来说,科技人才引育面临很大挑战。

从产业发展环境来看,当前智能制造产业尚处于孕育阶段,尚未形成良好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智能制造行业缺乏像互联网行业里阿里这样的大企业影响和带动,相对互联网产业比较发达的区域,杭州其它区域存在较大的差距,对人才的吸引力尚显不足,智能制造高端人才更愿意选择滨江和城西。

从行业特点来看,制造行业与互联网等轻资产企业相比,运营周期较长、前期投入较大、生产成本较高,企业对研发风险的顾虑较多。同时,工资待遇难以与互联网等轻资产公司相提并论,使智能制造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较弱,引进的科技人才在杭州分布不平衡,更多地流入互联网行业等一些轻资产、高收入公司,在区域上多选择城西科创大走廊、滨江等互联网氛围较好的区域。

从配套服务设施来看,杭州作为省会城市与同作为省会城市的南京、合肥等城市相比,高校数量、在校生数量明显落后,限制杭州的区域带动作用。高水平高校的缺乏导致杭州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国家实验室、科研院所、研发机构、研究型大学等高端创新平台缺失,培育人才的力量明显不足。同时,智能制造企业大多远离主城区,工作和生活环境不能满足人才发展的需求。青年人才大多涉及住房和子女入学问题,高房价、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是难以留住人才的重要原因。

从产学研合作程度来看,城市资源整合有待深化,创新体系有待完善。首先,企业技术需求和拥有技术的机构信息不对称,区内企业之间欠缺交流和沟通,共性技术存在重复研发情况,浪费资源现象存在。其次,深度合作不足。企业需要产业化的技术应用和研发,高校教师成果因評价机制更多体现在理论研究上,高校培养人才与企业需求不相匹配,以致产学研深度合作难以为继。

破解智能制造产业人才

“引育难”的对策

智能制造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是营造杭州智能制造新优势、从“制造大市”向“智造强市”迈进的关键。应大力引进和造就一支创新能力卓越、引领作用突出、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的智能制造产业人才队伍,提高杭州自主创新能力。

整合资源,打造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要形成健全的产业链条,尤其重视关键技术的突破、标准体系的研制和产品解决方案。首先,通过培育智能制造龙头企业和大企业增强对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同时坚持抓大不放小,培育一批有爆发力的成长型企业。其次,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大学科研机构为依托,学术界、科研、成果转化、金融、人才、政策、中介、环境、服务等多面因素融合为一体的区域创新体系,筑巢引凤为吸引人才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

输送人才,发挥校企双方力量。首先,推动校企深度合作。高校专业设置应与地方产业发展特色相结合,以校企合作共建等形式引入相关专业的院校;完善企业、高校和人才服务机构等信息平台,促进校企合作从简单的实训基地向共同开拓前沿科研领域深入;构建产业研发、情报咨询和人才培养的服务体系,依托相关学会、行业协会,开展应用示范、技术支持和定单式人才培训等。其次,杭州应做好杭州名校名院名所等高教资源发展的规划,通过高教资源提质扩增,带动人才精准培育;加大对“西湖大学”支持力度,推进更多创新学校发展。

加强企业员工培训,培育人才。开展各类人才培养计划,强化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合作,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给予适当资金奖励;通过人才资助、项目资助、交流合作等形式,培养紧缺型人才、国际化人才,建立博士后人才战略储备库;举办培训(如独角兽班)、联谊、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促使不同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高管交流,促进企业的需求对接,加强人才交流和学习。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大人才自主培养力度。除了高校人才培育,对本地人才需要多途径培养。首先,结合智能制造重点产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技术,由政府出资选派人员到本地或外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学习。其次,邀请国内外行业专家,定期组织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支持鼓励社会培训机构参与人力资源开发。再次,实施重点人才培育计划,如杭州市培育“杭州工匠”行动计划、高技能人才“815”培训倍增工程,大力培育适应区域产业发展及转型升级需求的高专技人才。

作者系杭州市委党校副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杭州校企
十三部门联合发文:进一步激发女性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科技部等十三部门印发文件进一步激发女性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杭州复工复产进行时
杭州龙井茶园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杭州旧影
延安时期党对科技人才的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