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 郭兮恒
本书由著名作家王蒙与北京朝阳医院睡眠中心主任郭兮恒二人合作,以作家与专家的对话形式完成,既是一本关于睡眠的科学趣史,也是一部哲学小品。
“睡觉”和“睡觉的感觉”
许多年前有一次,王蒙一大早起来就跟老伴嘀咕:“茉莉花茶太厉害了,喝多了,我这一晚上都没睡着,一分钟都没睡着。”谁知老伴说:“您一分钟都没睡着?您可别逗了,您还打呼噜呢!”
郭兮恒在临床遇到许多失眠病人都有这种困惑:明明觉得自己一晚没睡着,可是睡眠脑电图监测显示,其实睡了好几个小时。怎么回事呢?“‘睡觉’跟‘睡觉的感觉’是两回事儿,有的人就容易对睡觉的感觉出现错误的判断。”郭兮恒解释,在临床当中恰恰是有些所谓失眠的病人,总认为睡得不多,甚至认为没睡,其实很多都是错觉——他们的实际睡眠时间比他们的感受要长得多。
年纪轻轻就失眠
1948年,王蒙14岁,考上了河北高中,就是现在的地安门中学,开始尝试集体生活。一宿舍12个小伙子,“一会儿这个开始磨牙,一会儿那个开始说梦话,还有打呼噜的……”折腾得王蒙几宿都没睡着,面色很难看。老师担心他是肺结核,让他去医院检查。王蒙跟医生说自己失眠了,医生把他轰出去:“你才多大啊!你就失眠?去去去,别在这瞎耽误工夫。”
王蒙少时的这种情况用专業医学术语解释叫“由环境变化引起的睡眠障碍”,可那时医院哪有睡眠科室呀,没医生帮他分析这些。郭兮恒分析,虽然有些人在嘈杂的环境中也能大睡,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睡眠环境要求是比较高的。
对此,王蒙的经验是:千万别给自己心理暗示,不允许自己说“今天环境不好,我没法睡”,相反,要自我安慰“能睡一会儿是一会儿,靠着旮旯儿也得睡”。“我想告诉那些苦于失眠的人,一定要相信在这个世界上,睡觉是件很简单的事。”
要不要吃安眠药
王蒙有好多睡眠不好的朋友,却无论如何也不吃安眠药,因为他们认为吃药会伤元气,更怕吃药成瘾。同时,他周围也有不少人吃安眠药吃了一辈子。比如作家茅盾从上大学时就开始吃安眠药。季羡林更厉害,还健在的时候,谁去拜访他,他就对谁说:“你们凡是睡得不好的,就回去吃安眠药,我也是吃了70多年了,一天都没断过,但我活了90多岁。”王蒙虽平日不吃安眠药,但每次出国需要调时差时,他都会痛快地服下安眠药,倒头大睡。
在郭兮恒看来,安眠药要因人而异、因病而异,根据医生的处方服用,既不必恐惧用药,也不能盲目依赖,热衷接受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