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激励机制研究

2019-09-10 07:22:44吉晓东朱晓军曹张华
高教学刊 2019年19期
关键词:激励机制大学生建设

吉晓东 朱晓军 曹张华

摘  要:在国家大力提倡创新创业的趋势下,制定清晰的激励措施、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至关重要。文章从激励机制的角度阐述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目的、措施及重要性,并为激励措施的实践提供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激励机制;创新创业平台;大学生;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9-0035-03

Abstract: Under the trend of vigorously promot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our country, it is crucial to formulate clear incentives and meanwhile establish a sound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latforms. This paper clearly explains the purpose, measures and importance of constructing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latforms from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point of view, and in addition to provide some practical suggestions for the fulfillment of the incentive measures in practice.

Keywords: incentive mechanism;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latforms; undergraduate student; construction

21世紀是科技创新的时代,大学生科技创新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话题,更是社会各界都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增强大学生创新、创造、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培养适应国家科技创新需求的高水平人才,是高校教育思想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改进的迫切任务。但是必须看到,现今高校在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举措还相对零碎化,缺乏思想意识、行动实践上的引导和激励。主要表现在:高校内还没有营造出宣传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单一的口号式激励、创新创业课程以及就业指导讲座难以支撑起系统化平台的运行;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不完善,教师对创新创业理念及知识的了解不够深刻;高校缺乏完善的创新创业实习基地,学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实践机会,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对薄弱。基于以上原因,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平台来为学校、教师、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理念、实践的机会显得尤为重要。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平台,而系统化的平台建设不仅需要观念、模式的转变,更需要符合实际需求的激励措施予以促进。建立基于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激励机制需要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激励措施制定标准,能够从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利益角度出发,分别以精神、物质为主要形式来构建与创新创业平台相匹配的激励机制。将激励机制的理论支撑、实践措施落到实处,切实做到促进学校创新创业平台运行、发展的重要目的。

一、激励机制的建设目的

(一)有助于制定特色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需要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予以支持。从教师、学生的双重角度来说,通过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及实践实习课程的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建设,来实现课程学习与实践掌握的有机结合、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的有机转化;以教师为引领,支持和促进大学生的课内外学术研究、发明创造及创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在此过程中,创新创业思维被带入到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及能力培养目标中,教师依托不同的专业方向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能力挖掘,学生则通过一系列载体获得相应的能力锻炼。课内与课外、学习与实践、培养与锻炼,各种路径与渠道都需要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来确保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稳步运行。

(二)有助于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

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包括了项目内容与项目流程两个方面。在项目内容方面,大学生创新创业主要涵盖了创新与创业两大类项目,项目来源主要涉及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教师的科研课题或横向项目等。无论是学生自选或教师指导选择的项目,都必须具有可行性、创造性与创新性,并具有与之相应的能力培养目标。而在项目流程方面,无论是创新项目还是创业项目,激发学生寻找、选择项目题材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对项目立项、运行、结题等诸多环节的质量管理有清晰的掌控,以便于学生对创新创业项目的整体性把握。除此之外,无论是创新创业项目申报还是参加竞赛,都需要有教师指导、赛前培训等一系列条件的支持与保障,并为项目成果的孵化提供适宜的场所、环境[1]。

(三)有助于规划系统的创新创业组织机构

创新创业团队必须有系统的组织机构来确保各人员的角色明晰,而明晰的角色职责有助于创新创业平台的稳步运行。教师团队以骨干教师为基础,形成教师、专家、企业工作人员为主的校企合作指导教师委员会,对创新创业项目的选题、申报、评审、验收予以把关,并指导项目的运行工作。学生团队设置管理及运行部门,可以履行新成员吸纳及项目管理等多种职能,各项目实施以指导教师为引导、项目负责人制度下高年级带低年级成员的开放式运行管理,大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二、激励机制及措施的制定

(一)激励机制的制定原则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以激励机制来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与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激励机制及其具体措施的制定必须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是一个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管理服务的综合性体系,同时也是体现高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改革、校企合作等多方面机制的联动性体系。基于创新创业平台的激励机制并非简单的奖励措施制定。而是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在充分考虑创新创业主体的利益情况下以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来制定具体措施。因此,结合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整体需要,考虑到组织机构管理、人员构成、职能职责、可持续性发展等多方面因素,激励机制可以分别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出发,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具体措施来进行系统化构建,从而转变以往碎片化、表面化的激励措施现状。

(二)基于物质与精神的激励措施分类

教师与学生是创新创业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主体,教师则是主体创新能力的挖掘者和引导者。正是由于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基于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激励机制必须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进行具体措施的制定。物质激励措施能够使教师和学生获得各种有利于职业发展的物化优惠条件,是促进师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活动的最强动力;而精神激励措施则侧重于从环境氛围角度促进创新创业意识在学生群体中形成常规化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并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模范引领作用,努力在校园中营造刻苦钻研、开拓进取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三)基于教师角度的激励措施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激励措施的规划和制定应涉及其专业能力、教学能力及未来职业发展等诸多方面。

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有助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体系的构建以及组织机构的完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教师的角色发挥:创新创业项目的选题、申报、运行及结题都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指导;创新团队新成员的招募、选拔及日常管理需要教师予以把关;对创新创业项目的内容把控与指导也是教师自身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为了更好地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发挥作用,应鼓励教师从课程设置的角度去开发有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实践结合的课程,并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教学实践基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践;鼓励教师多参加创新创业类型的专业培训、讲座以充实自身的课程教学能力,参与创新创业教学成果展示评比、论文发表以及相关教研教改课题的申报,并根据级别或成果给予年终教学测评加分、推荐优秀等形式的奖励,同时在校园宣传栏、校园网站、公众微信号等传播媒介进行教师创新创业课程的推介,以达到宣传的目的。此外,学校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教师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并提供场所、设备及经费以便于创新创业团队的建设与发展;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与教师签订任务责任书的形式鼓励其参与申报各类型、级别的科研项目、热点课题等,对于获得项目并顺利结题的教师在给予现金、科研绩点、职称评定加分等物质奖励的同时还可予以年度考核优秀及推荐评比各类优秀教师、科研工作者的精神奖励,使教师能够投入更多的热情和精力在工作中[2]。

(四)基于學生角度的激励措施

学生是创新创业行动的实践者。从学生长远的职业发展来看,激励措施的制定更倾向于专业技能与工作能力的培养,并为就业、升学提供一定的优惠条件。

学校需设置创新创业课程进行相关理论、方法的普及,并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加入创新创业思维训练,促进学生专业知识与创新实践的有效结合;为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大力推进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空间、社团及协会的建设。定期举办创新创业讲座、沙龙、论坛或研讨会,并邀请专家学者、企业行业人员为学生解读创新创业政策和交流创新创业经验。同时,推进企业进校园、项目进校园等工作建设,为学生提供创业资源和创业机会;采用弹性化学籍制度鼓励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活动,即根据学生创业活动的具体情况放宽其学习年限及调整学习进程,并支持参与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校内的开放实验室、实验教学中心、实训基地等可向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提供实验场所及仪器设备;大学生众创园、科技园也可为在校创业的学生提供政策及管理服务,并从技术、场所、设施等方面确保大学生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3]。在大学生中开展一系列线上及线下宣传以吸引学生加入创业创业团队或工作室,并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用于鼓励具有一定成果的创新创业团队[4];对学生发表创新创业类论文、专利及参加各类的创新创业竞赛、项目、科研课题等,并对应成果的级别分别予以学分、奖学金等形式的奖励,使学生能够有时间、有激情地投入到创新创业活动中去。

三、激励机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教学课程改革

高校“产学研用”结合是生产、学习、研究与实践运用等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作与合作。作为推进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它将高校与市场、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校应充分利用已有教学资源及人才培养优势大力推进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学校教育与强调实践为主的生产、科研有机结合起来。

以学至研、以研致用、研用结合,确保教学过程的学、研、用一体化。

(二)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双向职业发展

无论是教学活动还是创新创业活动,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而基于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激励机制也应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对象,不仅着眼于创新创业的可持续性环境营造、成果转化等,更要将教师与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作为激励措施制定的重要考虑因素。由于创新创业活动中师生关系的联动性,即使教师与学生的职业发展侧重点不同,各类激励措施还是会在无形之中对双方产生良性影响,在最大程度上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和共同成长,从而促进创新创业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推进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和孵化

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的诞生摇篮,也是科技创新的孵化基地。创新创业行为的最终目的就是将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企业、行业提供科技服务和解决技术难点问题。在此过程中,人才与环境的条件至关重要。对积极参与并具有一定成果的创新创业团队成员,可采用股权、收益分配等方式作为激励其开拓进取的动力;在转化环境方面,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专业优势,通过大学生众创园、众创空间、科技园实现技术的创新、知识产权的交流与共享。同时吸引商业资本、投资机构资金注入以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并最终实现创新创业成果的商业化生产[5]。

(四)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环境是与大学生联系最为密切的文化领域,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各类创新创业空间、社团及协会的存在不仅有助于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同时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引导成才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从物质和精神激励两方面出发,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加入并参与到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推动创新创业行为,建立开拓进取、不断前进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并营造一种尊重、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6]。

四、结束语

目前,诸多高校为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都推出了多种多样的激励措施,但是行之有效的却乏善可陈。究其原因就是在于这些措施没有立足于创新创业的本质,没有从系统化、整体化的平台建设角度去制定、规范激励机制的具体措施及其实施效果。因此,基于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激励机制建设应考虑从本源出发,以一定的原則去制定规范化、条理化的激励机制。

推动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是国家促进人才发展的一项长远之计。从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角度出发,对激励机制建立的原则、标准以及具体措施进行条理化、整体化的制定并积极投入到实践中,有助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思路、人才培养思路的转变,有助于提升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对促进大学生专业技能的锻炼、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也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魏权.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现状及改进策略[J].新教师教学,2016(6):28-29.

[2]胡海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综合激励机制研究[J].新西部,2018(06):105-106.

[3]蔡杰,刘芸.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构建[J].大学教育,2015(9):18-19.

[4]沈翔,吕中国.构建基于行为理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保障机制体系[J].教育现代化,2018(20):31-36.

[5]张贝,孟国芳,尚冰聪,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研究[J].才智,2016(05):5-5.

[6]史慕华,曲畅竹.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其激励机制探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3):35-36.

猜你喜欢
激励机制大学生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湿地恢复激励机制的国际立法及启示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中国公路(2017年11期)2017-07-31 17:56:31
山西票号的激励机制及其现代启示
中国商论(2016年33期)2016-03-01 01:59:29
浅议中小企业激励机制
现代企业(2015年8期)2015-02-28 18: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