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凌
摘 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了解中国的愿望也日益强烈,中国需要通过推广汉语和中华文化来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提升中国的影响力,而这是构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是由国家汉办主办的大型国际汉语比赛项目,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各国青年学生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并且成为各国爱好汉语言文化的青年学生心灵沟通之桥。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优美的语言之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符号,而作为最权威的汉语推广品牌之一,“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无疑是构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汉语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9-0017-03
Abstract: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international status,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have an increasingly strong desire to understand China. China needs to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s understanding of China and enhance China's influence by promoting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whi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building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 As a large-scale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competition sponsored by Chinese Language Office, the Chinese Bridge Chinese proficiency competition for foreign college students has exerted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in the world, becoming an important window for young students from various countries to learn Chinese and understand China, and a bridge for young students who love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Chinese is one of the oldest and most beautiful languages in the world and an important symbol of Chinese culture. As one of the most authoritative Chinese promotion brands, the Chinese Bridge Chinese proficiency competition for foreign college students is undoubtedly an important way to build Chinese cultural soft power.
Keywords: culture; soft power; Chinese Bridge
2014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尋找精气神。”“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作为连接世界与中国的桥梁已经有了十多年的砥砺前行,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历届“汉语桥”的毕业生们将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精髓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言和四方整齐的汉字传递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的认识,提升了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成为了中国文化软实力构建的重要助力。
一、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概念
“软实力”一词最早是由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S.Nye,Jr.)在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一书中提出来的。他在后来的《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一书中进一步完善了软实力的概念:“软实力是一种能力,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这种吸引力来自一国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当在别人眼里我们的政策合法、合理之时,软实力就获得了提升。”
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所作的报告中首次以国家战略的方式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里首次明确文化是国家的一种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第14部分“软实力也是硬道理——为什么要推进文化创新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获得了如下解说:“‘软实力’这一概念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一般来说,‘硬实力’指经济、科技、军事等有形力量,‘软实力’指文化、意识形态等无形力量。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二、“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对中国文化软实力构建的意义
“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是由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主办的大型国际漢语比赛项目,它极大地激发了各国青年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增强了世界对中国语言与中华文化的理解,成为了沟通中国与世界的友谊之桥、文化之桥、和平之桥,在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汉语桥”的文化传播力
第十五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是整个项目的一个缩影,在内容和形式上都非常具有代表性,足以体现该项目在中国文化软实力构建中的价值。十五年前,深受中国文化及汉语之美的吸引,21个国家的49位朋友追梦而来,参加了第一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复赛、决赛;十五年后,108个国家的146名选手又如期而至,参加第十五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复赛、决赛。十五年里,已有110个国家、近60万名世界各地的大学生通过这项赛事,展示并分享学习汉语的成果和快乐,其中2300余名优秀选手来华参加了复赛和决赛,在世界各地掀起并推动了汉学热。跨过友谊的桥梁,点亮心中的梦想,奏响心灵的交响,在“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发展的十五年间,有150578名汉语老师和汉语志愿者走遍了大半个地球,尼泊尔孔子学院、美国索菲亚大学、卢旺达大学孔子学院、印尼孔子学院、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大学、埃及开罗大学孔子学院、葡萄牙米尼奥大学孔子学院等学校的汉语教师在传播汉语言文化的同时,还培养了“汉语桥”比赛的冠军。十五年里,“汉语桥”开设了502所孔子学院;十五年里,“汉语桥”创办了1013间孔子课堂;十五年里,“汉语桥”连通了137个国家;十五年里,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了1亿。
“汉语桥”的文化传播不是单向的,而是交互的。它不仅是向世界推广汉语,弘扬中国文化,也是为异质文化的交流搭建桥梁。所以在第十五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之过桥比赛的个人演讲部分,经常可以听到来自五大洲的选手讲述他们国家的文化风俗、生活习惯。例如来自日本的冈岛瑶送给“汉语桥”的礼物名叫“kendama”,它是日本一种传统的民间游戏,既有娱乐性,又可以强身健体。来自英国的文杰带来的是英格兰东北的特产——茶叶,在他们国家,人们饭后都要喝一杯茶,还习惯加上牛奶和糖,源自中国的茶叶已经融入英国的文化当中。来自突尼斯的海地送给“汉语桥”他们国家有名的陶瓷,突尼斯古称迦太基,今天在突尼斯首都的博物馆中可以看到两千多年前经过丝绸之路到达迦太基的中国瓷器,而在中国山东淄博的博物馆里也可以看见从迦太基经过丝绸之路到达中国的陶瓷品,它们一样的实用且美观,却又展示了各地的艺术风格,而更重要的是中突两国文化交流已经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
由此可见,“汉语桥”的文化传播力无论是从广度来看,还是就深度来说,都是不容小觑的。
(二)“汉语桥”的文化创新力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十五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不管是比赛的内容,还是比赛的形式,都非常具有开拓创新意识,使汉语及其承载的文化在选手们面前变得相当的灵动、鲜活且有趣。
决赛阶段的游学考试环节,选手们先进行游学体验,到达第一站是长沙P8星球青年创业社区,这里代表了中国最前沿的创客思维,集结了一群最具创造力的年轻人。他们亲手制作融入现代环保概念的传统工艺“扎染”,他们采用现代模具的制作方式亲手制作汉民族饮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筷子。选手们在创业社区学到了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思维后,就进入了紧张的游学考试。中国有句谚语“耳闻不如目睹,目睹不如身受”,意思是听到的不如亲眼见到的可信,亲眼见到的不如亲身经历的感受深。所以知识不必非得灌输,在做中学才会事半功倍。而“汉语桥”就以游学考试的方式创新了文化知识的传导方式。
决赛的“中外对对碰”环节,30强选手与15位主播各自组团的PK把比赛直接推向了白热化阶段。“汉字笔顺”,考察的是最简单的汉字,书写时却是最意想不到的笔顺;“我来自2016”,双方各派五名队员坐上宇宙飞船,穿越时空,回到过去,身临其境地回答问题;“汉字麻将”,麻将牌面上不是“万”、“饼”、“条”,而是汉字,通过摸牌或吃牌来组词;“终极抢答”,考的不仅是脑力,还有手速。全场虽然针尖对麦芒,却又充满欢声笑语。这样的汉语文化考试真可谓别出心裁。
“汉语桥”比赛的内容更是妙趣横生。“我是汉语王”这一环节的考题涵盖了字、词、句、诗、历史、地理、文学、民俗、生活百科等诸多内容,却不是生硬刻板地呈现出来,而是以最幽默最接地气的方式来挑战选手的神经,就像主持人李锐所强调的“最燃最烧脑最欢乐”。例如对“醉翁之意不在酒”一句的理解放到了李雷和韩梅梅有关约会对象的对话里。李雷和韩梅梅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世纪90年代初中英语教科书里的两个主要人物,属于一代人的珍贵记忆。2005年以后网络上出现了集体回忆李雷和韩梅梅的相关内容,如今,“李雷和韩梅梅”的衍生文化产品发展得相当壮大。这种社会现象被“汉语桥”捕捉且制成了考试题目。又如“大舅拜托二舅写了封三舅需要在四舅婚礼上致辞感谢五舅借给六舅还欠七舅一千块钱的感谢信,请问感谢信是谁写的”这样的神级听力题目,选手们一戴上耳机就瞬间贡献了豪华表情包。其实题目考察的是选手们对中国文化中亲属称谓的了解,以如此标新立异的方式出现简直堪称神来之笔。
总之,“汉语桥”的推陈出新让汉语和中国文化变得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也更具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三)“汉语桥”的文化感召力
第十五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总决赛的冠军终极之争是围绕两千年的中西文化交流而展开的。选手们经历了一番时空穿梭旅行,张骞,玄奘,马可·波罗,哥伦布,郑和,利玛窦,徐光启,这些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们心怀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向往,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走出了属于全人类的旅程,今天这段旅程还将继续。
选手们最后要回答的问题是“请用30秒的时间,谈谈你将为世界未来交流做出什么行动”。来自埃及赛区的大伟给出的答案是:“如果我是冠軍,我要在埃及开一个中文电视台,讲中国的曲艺、美食、典故以及埃及历史和文化,让更多埃及人去了解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精彩。”来自乌克兰赛区的曾子儒回答道:“当今世界,人与人、国与国之间需要更多的交流和沟通,假如给我一个平台,我要创建子儒讲堂,讲中国的诗词歌赋,也读西方的文学名著,让全世界的年轻人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来自加拿大赛区的安德烈则坦言:“世界文明,和而不同,兼收并蓄,我的梦想是倡议发起最强智囊团,集合全世界的智慧,建立互联网学习平台,让科技交流造福世界,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中国文化在大伟身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所以他愿尽己所能将它在故乡埃及传播开去,和玄奘把西方释迦摩尼探讨人生的思想带回中国异曲同工;曾子儒希望世界在互相了解中更加美好,跟郑和下西洋强调的“中国愿与远近周边一切国家共享太平之福”如出一辙;安德烈直陈的“和而不同,兼收并蓄”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和普世意义的精华所在,也是中西文化交流最理想的境界。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先人们珠玉在前,“汉语桥”选手们深受感召,也紧随其后。
(四)“汉语桥”的文化影响力
作为“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十五周年特别献礼,往届选手也回归到了这个赛场上,并倾情讲述他们的“汉语桥”故事。
第四届“汉语桥”选手保加利亚的拉嫡娜带来了她送给“汉语桥”的礼物:由她翻译的《中国当代优秀作品集》。在“汉语桥”的舞台上她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怀揣着对汉语的执着和对中国文学的热爱,自2005年以来她就一直致力于中国文学大师的作品翻译工作,2009年,更是只身远赴地球的另一端——墨西哥,为的是让更多拉美国家的人也能感受到中国文学的力量。尽管与亲人远隔千山万水,多年无法相见,她也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她翻译的作品涉及中国古代、现代、当代文学多个领域,包括蒲松龄的《书痴》、白居易的《长恨歌》、莫言的《倒立》、郭敬明的《孤单》等等。拉嫡娜的观念是:“翻译家站在各种文化的交点上,也站在智慧与审美的十字路口上。”
第一届“汉语桥”选手新加坡的陈宇宁,是世界上最大的安保公司G4S亚洲地区的总负责人,她目前负责中国“一带一路”上重要项目的安保工作。因为从事的工作关乎生死,所以工作出行时都会有导弹车和军方人员的保护。她每年游走三四十个国家,一年有超过一千个小时在飞机上。十五年前“汉语桥”文化中的“有教无类,兼收并蓄”的思想在她的心里播下了种子,十五年来,她一直是“汉语桥”最忠实的观众,她毫不讳言所有的人生体会都源于第一届“汉语桥”,于是她深深地感恩“汉语桥”。而今35岁的她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十年之后通过在各国积累的人脉和工作经验,到世界贫困战乱国家建立孔子学院,把中国思想和文化带到这些地方,改变这些地区的命运。
无论外界如何喧哗,任凭世事怎样变迁,汉语文化始终都陪伴着这些“汉语桥”选手的成长,并为他们提供了追梦的智慧和能量。
三、结束语
“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是构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式。十多年来,它肩负着汉语言文化交流与推广的使命,躬耕不辍,奋力开拓,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外国青年认识了中国,并喜欢上了中国文化。“汉语桥”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张重要名片。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曾经说过:“世界各国热爱和平、推进和平的人们把语言作为一种桥,世界上有英语桥、日语桥、法语桥、德语桥、西班牙语桥,现在又建起一座长长的、宽宽的、牢固的汉语桥。这些桥梁在人类的花园里相互交叉,各国的人们大踏步地走上语言之桥,通往自己所不熟悉的他国人们的心灵里。文化,从来都是多元化的,只有不同的文化通过语言之桥,相互沟通,让各个国家、民族的人们增进感情加深了解,这样,五大洲的人们才能不分肤色、不分信仰、不分语言,手拉着手一起走向和谐的、繁荣的、幸福的未来世界。”由衷希望汉语桥这座语言文化传播之桥在未来的日子里变得更为宽广,更加坚固,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提供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国祚.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论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2]石弘婕.“汉语桥”比赛中选手语言文化习得情况研究——以第十一届、十二届总决赛为例[D].河北大学,2014.
[3]钱文忠.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J].西部大开发,2014(4):121.
[4]王一川.理解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J].艺术评论,2009(10):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