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智
【关键词】狂草;主体情志;笔墨形式
【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9)13-0028-03
狂草是草书中最为放纵、最为变化莫测者,亦是书法中最适合主体情感抒发者。狂草之书写以主体情志之表达为主,但又有笔墨技巧形式语言之内在规定,绝非歇斯底里地胡写一通。那么,情感与形式就成为我们探讨狂草、欣赏狂草不可或缺的话题,而在历来狂草书家中,张旭是划时代之巨匠,具有历史典范意义。
张旭(约675—759),字伯高,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左率府长史,世称“张长史”。张旭是晋唐士族文化形态中的杰出人物,其母陆氏为初唐名书家陆柬之侄女、虞世南外孙女,其堂舅陆彦远、表兄弟陆景荣皆善书,有名于当世。张旭嗜酒好饮,与贺知章、李白、汝阳王等为“酒中八仙”。因情性癫狂,脱帽露顶,醉中以头儒墨作书,后人谑称“张颠”。张旭工诗书,诗以七绝见长,与贺知章、包融、张若虚并称“吴中四士”;楷书颇精能,尤以草书名世,世称“草圣”,与怀素并称“颠张醉素”。唐文宗诏以张旭草书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并称“三绝”。张旭雄放之书风一如其豪迈之襟怀。唐代窦臮曰:“张长史则酒酣不羁,逸轨神澄。回眸而壁无全粉,挥笔而气有馀兴。”并非夸诞虚可之词。
一般认为,张旭书学二王,其草书则继承张芝一脉,得力于王献之尤多。蔡希综云:“议者以为张公亦小王之再出。”在传为张旭的诸多狂草书帖中,《肚痛帖》(见下页图1)之争议相对较少。而且这件作品是张旭狂草艺术体系中的一件经典作品,亦是草书“质”(情志、情感)与“文”(形式、技巧)相一的典范之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张旭草书是其主体情志之物化,其草书艺术语言因主体情志而变化相生,其主体情志则以草书艺术语言之变化而呈现,可谓“文因质生,质待文彰”。
韩愈《送高闲上人序》曰:
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
韩愈此文是解读张旭草书情感与形式的著名文献。张旭之才性均寄寓在草书艺术中,韩愈指出张旭“不治他技”,即可见其于草书艺术所下功夫之精纯专一。这一点十分关键,指明了张旭草书表情达意是建立在技艺精熟之基础上的。历来不乏批评家批评当时凡夫俗子只见草书狂怪之相,而不知其中关捩。故黄伯思曰:“观旭书尚其怪而不知其入规矩,读庄子知其旷而不知其入律,皆非二子之钟期。”韩愈无疑是张旭的知音。当然,韩愈若仅仅看到张旭草书技术性乎段之锤炼,尚不足以称之为张旭的钟子期。更为重要的是,韩愈看到了张旭草书艺术“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之关键——“可喜可愕,一寓于书”,亦即草书之“情”。也就是说,张旭是将自己“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等动之于心的一切情感都寄寓在草书艺术之中。并且,张旭又擅长观察世间万物之华彩,体味天地万物之变化,由此所生成的一切情感也都寄寓在草书艺术中。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张旭的草书之“文”就有了“质”的支撑,从而不再拘泥于前贤固有之姿态华彩,而是形成了自己变动不居的草书艺术形式语言。苏轼云:“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为神逸。”所谓“意态”,即草书点画所传达之神情姿态,而这也恰恰说明了张旭草书虽放任自然,卻能笔笔到位。
那么,《肚痛帖》在一定意义上可谓“可喜可愕,一寓于书”的作品,创作主体讲述了“肚痛”及进药之情况,草书之形式语言亦随之而波澜起伏。起首三字用笔甚重,字字独立,进而点画上下牵动,连绵不已,舒卷翻腾,屈伸奔逸,行笔至最后两行则大开大合,如疾风骤雨,势不可当,痛快淋漓。这种变化莫测的体势之开合、意态之变动正是草书艺术的特质,这也不是其他书体所具备者。纵然如此,但这件作品每一笔仍旧起讫分明,干净利落,精妙绝伦,这是一种训练极为精熟方能达到的效果。刘熙载云:“草书之笔画,要无一可移入他书,而他书之笔意,草书却要无所不悟。”由此可见,草书之笔墨技巧是需要含蕴其他诸体书法之笔意的,这也是其能变化自如的原因之一。基于草书的这种特征,草书的笔墨形式语言则可以随着创作主体情感之变化而变化,从而进入自由之境界。比如这件作品全篇凡三十字,而最后七字在整体章法上占据了几近二分之一的空间,有摄人心魄的力量,但通篇又和谐自然,令人叹赏不已。
如果说“情”是张旭草书之主体根源,那么,“道”就是张旭草书之技艺根源。宋代董逌认为:“百技原于道,惟致一则精复神化,此进乎道也。世既以道与技分矣,则一涉技能便不复知其要妙,此岂托于事,游泳乎道者耶?张旭于书则进乎技者也,可以语此矣。”“按,进者,超过之谓也。”董逌可谓一语中的。如果仅仅是技术性锤炼,把“技”凌驾于“道”之上,使“技”与“道”分离,则往往不能知其精深绝妙,更遑论涵泳于“道”了。那么,张旭在书法上则是涵泳于“道”而超越“技”的,那么,他下笔游刃有余,变化莫测而矩镬自然,正是“道”作为内在支撑的。
情志激扬却又法度精当,张旭草书艺术之情感与形式的张力往往见之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