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研究

2019-09-10 23:58:32庄慧敏
电子商务 2019年6期
关键词:人际交往智能手机大学生

庄慧敏

摘要: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普及给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了便利,但是大学生过度依赖手机社交也产生了消极影响。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旨在分析智能手机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情况,探析智能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最后,从健全网络社交法规、学校教育管理、大学生加强自律管理等视角,提出智能手机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智能手机;大学生;人际交往

根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知,截至2018年12月,网络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7.92亿,1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达44.3%,其中学生群体占比高。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人际交往工具,给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人际交往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也存在一定弊端。因此,本文分析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应用状况,探讨智能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据此提出完善智能手机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策建议。本次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共随机发放问卷215份,回收问卷215份,其中有效问卷208份,问卷有效率为96.7%。

1、智能手机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情况分析

表1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完全依靠智能手机维持人际关系网的大学生达到了12.98%;大部分依靠智能手机、智能手机和其他社交方式各占一半、小部分依靠智能手机的比例分别为37.98%、34.62%、11.54%;仅有2.88%的大学生认为维持人际交往与使用智能手机无关。由此可见,智能手机对大学生维持人际关系网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大学生对手机社交的依赖性。调查结果发现,44.23%的大学生认为智能手机扩大了朋友圈范围,大部分大学生都表示曾用智能手机中的社交软件交到朋友,而没有使用过智能手机社交软件交到朋友的只有17.13%。因此,可以看出智能手机使用扩大了大学生的交友范围。

图1调查结果显示,48.8%的大学生采用打电话的方式与朋友联系,46.15%的大学生选择直接与朋友见面,19.23%的大学生通过发短信的方式与朋友联系,91.93%的大学生应用智能手机里的QQ或微信等社交软件与朋友联系,还有2.4%和1.44%的大学生选择了托人传话和其它方式。由此发现,智能手机是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

表2问卷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在和朋友见面时经常玩智能手机和偶尔玩智能手机的比例分别为24.04%、70.19%,仅有5.77%的大学生与朋友见面时从不玩智能手机。调查发现,完全符合使用手机相比面对面交流更容易的大学生达到了17.79%;基本符合、部分符合的比例分别为42.31%、30.77%;仅9.13%的大学生认为使用智能手机交流相比面对面没有优势。

2、智能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

2.1使大学生交流沟通更加便捷

相对于现实生活面对面交流的局限性,智能手机交流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具有极强的时效性,能够让大学生随时随地的进行沟通交谈,极大程度上提高了人际交往的效率。智能手机普及为背井离乡的大学生与他们相距千里的家人和亲密朋友聊天视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同时,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41.35%的大学生与网友的聊天主要是为了接收信息。这显示了便捷的智能手机交流能够使大学生快速地获得信息,从而较为有效的避免信息方面的不对称性。

2.2扩大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

由于地域环境和生活范围的限制,大学生的现实交友往往仅局限于某一区域。而网络则突破了空间的限制,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具有了多元性。让他们能够接触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人。与此同时,现如今的手机社交软件也一般会向用户推荐与其兴趣爱好等相符的陌生人,为大学生提供了更为方便和更大范围的交往机会。因此,可以使大学生交往到了解彼此、认同彼此的朋友。

2.3让大学生平等隐匿的进行人际交往

相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网络上的人际交往具有明显的平等和匿名的特性。而正由于这种特性,能让不同地位、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集聚在一起。平时生活中,大学生能够接触的对象往往仅是同学、老师、父母以及较少的社会人士。但使用智能手机则可以让他们接触到来自不同地域具有不同身份的形形色色的友人。他们之间仅仅为共同的兴趣理想在一起,而非现实生活中为了避免尴尬才强迫性的进行交往。并且,这种特性使大学生摆脱现实生活的束缚,让其能够在手机网络平台上充分的展示自己,道出与众不同的想法,而无需担心来自他人异样的目光。

3、智能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

3.1增加被骗几率,产生信任危机

智能手机能使大学生认识陌生的网友,这些网友可能让他们觉得亲近投缘,进而会引发他们内心的剖白并全心全意的交付出信任。但这种亲密却可能只是一种伪亲密,是虛假且浅薄的。因为相对于法律和道德较为健全的现实社会,网络中存在各式各样的骗子。而未经世事的大学生往往会成为这些骗子的目标。同时,网络上的信息真真假假,难以辨别,或许有些大学生自认为自己是站在正义一方的,但实际上却是助纣为虐。而这些很可能让大学生感觉受到了难以弥补的伤害,渐渐对他人、对社会失去基本的信任,用最大的惡意去揣度所有事情。

3.2减少面对面交流机会,淡化彼此感情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23.56%的大学生选择只要手机能联系的绝不见面;74.52%的大学生则选择远的手机联系,近的当面交流;而仅有1.92%的大学生选择很少使用手机交流。他们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越长,则现实的人际交往时间越少。这显示了智能手机交流使得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逐渐变少,使其与朋友见面的机会更少。这必然会使与朋友之间渐行渐远,最终使彼此之间的情谊变得虚无且空泛。

3.3形成手机交往依赖,现实社交能力减弱

智能手机能够让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畅所欲言,使他们愿意在社交软件上释放本性,滔滔不绝,但却逐渐在现实生活中变得寡言少语。根据调查表明,76.92%的大学生存在这种情况,由此可以看出手机在促进大学生释放个性的同时降低了现实社交能力。更有甚者,大学生对手机交往形成了极为强烈的依赖性,他们不愿甚至是害怕面对面的交谈。若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受阻,则会使他们面向网络上的虚拟社会寻求安慰与认同,从而逐渐淡化现实的人际交往,更加沉溺于手机网络上的交往,不断变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人际关系困难。

4、智能手机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解决方案

大学生之所以依赖于手机网络上的人际交往,一方面,由于智能手机时代交往主体平等、交往范围广泛、交往身份隐匿、交往方式多样、交往更加便捷等特性造成的;另一方面,也与大学生自身的性格想法有关。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4.1健全网络社交法规

网络虽然给了大学生一个自由平等的环境,但它并没有一个健全的法律或道德环境,所以大学生在网络上交流时可能会遭到恶意欺骗或者会碰到肆意造谣等不好的情况。因此要改变网络的弱规范性,健全相关的网络法规,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为大学生打造一个和谐良好的虛拟社会环境。

4.2学校教育管理

与此同时,学校相关组织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举办一些对大学生具有吸引力的活动,以此来鼓励大学生接触现实社会,相交志同道合的现实友人。并且学校还要开设心理科室,疏导大学生因社交等出现的心理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合理利用网络交往,以此避免形成手机交往的依赖性。

4.3大学生加强自律管理

避免大学生利用智能手机过度社交,最终还需要依靠大学生自身。一是大学生提高自律能力,适当地进行手机社交,避免形成手机社交的依赖性;二是大学生回归现实生活,增加与同学朋友见面聚会的次数,并且在与朋友游玩时要放下手机,享受相聚的时光。三是踊跃参加社团或班级活动,培养集体意识,锻炼沟通能力,丰富课余生活。四是学会正确区分网络上的有效社交和无效社交,舍弃无效社交,发展有效社交。五是要提高防范意识,并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5、结语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社交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大学生享受着智能手机为他们所带来的便捷交流方式、广阔的交往范围、平等的交往情境等种种好处时,也要重视它对现实人际交往等产生的消极影响。解决智能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必须协同政府健全网络社交法规、学校教育管理、大学生加强自律管理,方能有效提供解决问题。B

参考文献:

[1]邵明英,王艺澄,李香宁.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网络社交影响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05):94-97.

[2]刘圣红手机媒体对人际交流的影响与思考[J].传媒2016(12):93-96.

[3]陈丽,顾意刚.基于DEA方法的农林高校科研效率评价[J].经济研究导刊,2018(36):27-28.

[4}梁艳,胡晓斌,杜珊,等.兰州市大学生手机依赖症对人际关系敏感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8,39(10):1492-1494.

[5]袁安鑫,周春应.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研究——以钱宝网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8(34):96-97+107.

[6]董琪,周春应,刘子超.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業银行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8(34):68-69.

[7]董琪,周春应,刘子超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竞融模式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8(33):113-114.

[8]周春应,张丹,程玲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生态污染及其治理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36):121-122+139.

猜你喜欢
人际交往智能手机大学生
智能手机是座矿
智能手机脸
英语文摘(2020年5期)2020-09-21 09:26:30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假如我是一部智能手机
趣味(语文)(2018年8期)2018-11-15 08:53:00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简述大学生人际关系
青年时代(2016年27期)2016-12-08 07:25:33
浅析校园心理剧的应用及其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资治文摘(2016年7期)2016-11-23 00:33:03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05:51
智能手机
小说月刊(2014年4期)2014-04-23 08:5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