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文超
思维导图已经成为当下比较主流的教学辅助手段之一。我在了解思维导图后,召集本年级组班主任老师形成合力,分别从语文、数学两学科,针对思维导图的教学实践进行研究,有了些许明悟。
一、认识思维导图
研究思维导图,是为了运用它,使其更好地辅助教学,提升学生学习水平。因此,师生首先要对思维导图有明确的认识,这其中包括颜色的选取、中心图画的绘制、分支的构建和关键词的确定。中心图画要能涵盖中心内容,分支从一级、二级循序排列由粗到细,不同分支颜色可不同,同一分支颜色必须相同,关键词要精练简洁。
二、研究形式
(一)成立课题组,研究思维导图
首先,我们组建了以班主任为主的课题研究组,并召开组内座谈会,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提出了“利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学习的策略研究”。其次,从网络和书籍中搜集大量资料,了解思维导图的基本知识和研究现状。最后,制定了课题研究的各项计划,确定了具体实施步骤。
(二)深度教研,融入日常教學
我们充分利用每周一次的教研时间畅所欲言,商讨每一单元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问题,力争在每一个单元中都创建一节思维导图展示课。课型可以是整节新授课,可以是知识要点解决课,也可以是单元汇总复习课。语文和数学两学科的老师每月聚集一次,深度研讨交流在各自学科中运用思维导图遇到的问题,及触发的感想,让思想在激烈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组成兴趣班,组建社团活动
我们从四年级各班内选取了部分学生,组建成“思维导图”兴趣班,每周四下午开班授课。课题组成员制定了学期教学计划,教—学—练—评—展”相结合,学生学习兴趣高涨,社团活动搞得风生水起。
三、研究体会
(一)有助于提升教师技能,促进有效备课
研究中,我们组内教师简笔画水平大幅度提高。备课时,运用思维导图,效果事半功倍。如我在校级公开课中,利用思维导图进行了一本书——《木偶奇遇记》的阅读教学。在构思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利用思维导图梳理书中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分别从“封面、人物、奇遇、描写方法”四方面教学。整个流程依靠思维导图前后衔接得当,环环相扣。设计出的板书布局合理,知识面广。授课结束后,观课老师一致给予高度评价。
(二)有助于梳理学生思路,形成思维建构
在讲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时,语文组老师引导学生对第四单元“动物”和第五单元“世界遗产"进行了思维导图的绘制。有的学生对老舍先生写的《猫》比较感兴趣,分别从猫的“三怪”和“可爱”方面来绘制,思路清晰,对课文结构把握准确。有的学生喜欢游览《长城》和《颐和园》,绘制的思维导图移步换景,引领着大家穿越时空,走进了这片古朴的天地。学生在实践中,初步形成思维建构,逐步学会把握课文要领。
(三)有助于扩散学生思维,培养归类意识
数学组老师通过社团活动,帮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扩散思维。绘制的《图形》涵盖面广,信息量大,有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而每种图形下又有很多分支。每个学生理解不同,创作出的作品样式众多,但都具备明显的归类意识。
半年有余,我们的思维导图研究收益良多。此后,我们将更加努力,让思维导图的身影遍布校园内外,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