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2016、2017和2018年在相同管理和环境条件下,用不同营养标准的饲料饲养绿孔雀,在繁殖期内观察种卵的受精率、孵化率和健雏率,育雏期间绿孔雀的成活率、啄羽发生率、腿病发生率和前8周的体增重情况。对2016、2017和2018年的各项数据进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与2016年相比,2017年和2018年使用粗蛋白水平较高的饲料,合理配比氨基酸,特别是添加活体动物饲料(如面包虫)饲喂后,在受精率、成活率方面的差异显著(P<0.05),3周龄后的体增重差异明显,2017年的繁殖成绩较2016年好,2018年又比2017年好。
关键词:绿孔雀;饲料;繁殖性能
中图分类号:S865.39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19.003
0 引言
绿孔雀(PavoMuticus)属雉科(phasianidea),是珍稀濒危鸟类,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绿孔雀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南部和中缅边界等亚热带雨林地区。由于绿孔雀生存环境破坏,加上人为捕杀,野外绿孔雀的数量急剧减少。目前动物园内野生和人工饲养的绿孔雀数量甚少,并存在近亲繁育的问题,因此进行绿孔雀人工饲养繁育的研究对保护这种珍稀物种很有意义。动物生长发育需要能量、蛋白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合理配比,同蓝、白孔雀相比,绿孔雀在饲养繁殖中对各种营养素的要求较严格和苛刻,饲料的营养水平不同,其孵化和育雏成绩差异较大。试验对绿孔雀生长阶段(育雏、育成和产卵期)的营养要求进行研究,为绿孔雀的人工繁育提供参数。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014年4月從云南引进一年龄野生种绿孔雀20只,其中雄孔雀5只,雌孔雀15只,按1:3的比例进行分圈饲养。2016年繁育成活率15只,2017年繁育成活45只,2018年繁育成活率125只。
1.2 方法
(1)场地和笼舍。绿孔雀繁殖场建在森林环境中,周围树木茂密,空气清新,环境安静。饲养笼舍分运动场和房舍2部分,每间笼舍长9m,宽3.5m、高2.8m,舍内外设有栖杠。舍内地面为水泥地面,上覆3cm厚的细沙。运动场面积为房舍面积的2倍,地面为砖铺地面,上覆细沙,共有10间全部供饲养绿孔雀用。
(2)日常饲养管理。绿孔雀是亚热带禽类,在北方冬季越冬需要有取暖设施,使室温保持在4~6℃,以免夜间冻伤脚趾而致残。绿孔雀日采食量每只140g左右,通常分3次饲喂。用饮水器供给清洁的饮水,笼舍内的粪便、羽毛等每天清扫,笼内外每周消毒1次,防止污染发生疾病。绿孔雀喜欢在较高的栖架上歇息,因此在运动场设置高度为1.5m的栖架,舍内也要设置高度为1m左右的栖架,这有利于孔雀的栖息。
(3)饲料。国内关于大群绿孔雀人工饲养和营养方面的资料甚少,尚都处于探索阶段。本园2016年绿孔雀饲喂商品料,2017年饲喂的饲料全部为自制颗粒状配合饲料,幼雏饲喂自制粉料,但饲料配方和营养标准有所差异。3年绿孔雀种禽料和育雏料的饲料配方和营养标准见表1、表2。育雏期间,在给幼雏饲喂高蛋白饲料的同时还加喂一定量的蔬菜、牛肉、和面包虫,增加动物性蛋白的饲喂量,雏孔雀辅料饲喂量见表3。
(4)繁殖期管理。绿孔雀于3月进入繁殖期,此时羽毛艳丽光亮,雄性争相开屏。饲养时对饲喂的辅料进行部分调整,每天饲喂葱末、麦芽4~5g,促其发情排卵;在笼舍内放置规格为70cm×45cm×30cm的产卵箱,箱底铺上干草和锯末,并给以安静无干扰的环境,减少人为干扰。4月开始产卵,产卵时间基本在下午5:00-7:00,因此要在天黑前及时拣卵。卵重为110~125g,蛋型指数:横径4.9~5.2cm,纵径6.8~7.5cm,收集的卵用3‰高锰酸钾或5‰碘伏消毒后储存在温度15℃、湿度60%的环境中,收集的卵及时入孵。
(5)孵化。由于孵化器内既有新入孵的卵,又有老龄卵,因此采用恒温孵化法。孵化器翻蛋角度控制为45~50℃,湿度在60%~65%,室内温度保持在21~25℃,通风换气良好,孵化温度为37.8℃,2h翻蛋1次。只要不超温报警,整个孵化期间不晾卵。出壳前1~2d检查胚胎发育情况,剔除死胎并落盘。绿孔雀通常25~27d出雏,超过28d不出雏的进行人工助产。孔雀出雏后,在孵化器内放8~10h,然后转到育雏室内进行饲养。
(6)育雏。雏孔雀转到育雏室后,散放在35℃左右的环境中,以后每天降低0.5~0.8℃,2周后在21~25℃的温度下饲养。饲喂时先饮水,饮水后2~3h进行饲喂,并在饮水中添加1‰的速补--14(多种维生素)、3‰的葡萄糖和1L水加80万单位青霉素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根据雏鸟的大小每天饲喂4~6次。雏孔雀1周后可转到室外有运动场和育雏伞的笼舍内饲养,既能晒到太阳,又能很快适应外部气候环境,有利于雏孔雀的健康生长。
(7)疾病防治。绿孔雀对疾病的抵抗力不强,特别易发生因条件致病菌引起的消化道疾病,因此各阶段的绿孔雀都要保持饲喂和饮水器具的清洁卫生并定期消毒。孔雀出雏后7~10d进行新城疫和支气管炎免疫,1月龄时再免疫1次,1.5月龄时进行鸡痘刺种免疫。每年3月和11月进行驱虫,通常每只采用左旋咪唑50mg,连用4d,或丙硫苯咪唑每只25mg,连服3d进行驱虫,效果比较理想。
2 结果
在日常饲养管理措施和疾病防疫程序不变的情况下,从饲料人手,对饲料配方和饲料的营养标准进行调整。根据取得的数据,对2016、2017和2018年绿孔雀的种卵受精率、孵化率、出雏率育雏期的成活率进行检验分析,研究营养水平对各阶段绿孔雀生长发育的影响。
2.1 产卵和孵化成绩
2016、2017和2018年绿孔雀的平均卵重没有大的差异。3年受精率、受精卵孵化率和健雏率进行分析检验,2016年和2017年、2017年和2018年的受精率差异极显著(P<0.01),2017年和2018年饲喂粗蛋白20.5%和22.7%的全价营养饲料的受精率高于2016年低粗蛋白水平的受精率,随着饲料中粗蛋白水平的提高,受精率也不断提高,3年的受精卵孵化率和健雏率差异不明显。见表4。
2.2 育雏期成活率
2016年、2017年和2018年1~7月龄的饲养成绩记录见表5。3年的育雏工作是由同一名经验丰富的饲养员,使用相同的育雏箱和育雏场地进行的,对表5中2016年和2017年的统计数据进行连续性矫正百分数t检验,结果表明1~5月龄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成活率绝对值差异明显,2017年的成活率高于2016年,7月龄和8月龄的成活率差异显著(P<0.05),2017年的育雏成活率比2016年高。2018年的育雏工作尚在进行中,只提供1~4月龄的数据。结合数据,2018年的育雏期成活率高于2016年和2017年,育雏期成活率逐年提高。
2.3 体增重
从体增重的情况分析,2018年同期的体增重高于2017年和2016年,2017年高于2016年,见表6。
根据饲养期间前8周的抽样称重结果,在饲养前2周,2016、2017和2018年的体增重差异不明显,3周龄后,体增重差异逐渐增大,2017年增长幅度大于2016年,2018年代增长幅度大于2017年,8周龄时体重差异达61g,见图1。
上述各项分析表明,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使用不同营养标准的饲料和辅料,绿孔雀的生长情况完全不同。在粗蛋白水平和多种维生素添加量增高、尤其是增添一定量的活体饲料的情况下,绿孔雀的受精率、成活率和体增重均明显提高,反之育雏成绩就受影响[3]。
3 结论
珍稀鸟类育雏料的粗蛋白含量25%~27%为宜,并适当提高多维的添加量,拟于2019年进行实践探索,以求有更好的育雏效果。为达到此目的,不仅要求饲料种类多样,而且应科学的合理配比,并注意添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才能取得好的繁育成绩。
参考文献
[1]杨仕桥.孔雀饲养需要注意的问题[J].中国畜禽种业,2019(3):119-120.
[2]王波,王珂.孔雀的饲养与繁殖[J].河南农业,2005(6):45
[3]吴君.绿孔雀饲养与繁殖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动物繁殖,2004(2):46-47.
作者简介:王秋芬(1969-),河北卢龙人,大专,畜牧师,研究方向:动物养殖及疾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