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玉米常见虫害的发生与防控

2019-09-10 07:22李文春
农业灾害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蝼蛄蛴螬玉米螟

李文春

摘要  对玉米螟、玉米叶螨以及地下害虫蛴螬、地老虎、蝼蛄等甘肃地区玉米主要虫害的为害症状、形态特征、发生规律进行了阐述,并总结了相应的防治方法。

关键词 玉米虫害;地下害虫;发生;防治;甘肃

中图分类号:S43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19)02-013-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9.02.006

Abstract The maize pests in Gansu Province, including corn borer, corn leaf mite and underground pests such as grubs, cutworms and mole crickets, were described in terms of damage symptoms,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ccurrence regularity,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ntrol methods were summarized.

Key words   Corn pests; Underground pests; Occurrence; Control; Gansu Province

玉米不仅是重要的粮食作物,还是可用作发展畜牧业、轻工、医药工业的优质原料。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小麦和水稻。2017年,甘肃省玉米种植面积已经超过百万公顷,占全省粮食种植总面积的35%,已成为甘肃省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种植面积最广泛的粮饲兼用作物。玉米产量品质进一步优化提升,在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由于各地作物种植布局、耕作制度、玉米种植模式和气候等多种因素,玉米害虫种类和危害特点有较大的变化,发生呈逐年上升的态势,严重降低了玉米的产量,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鉴此,文中对玉米螟、玉米叶螨以及地下害虫蛴螬、地老虎、蝼蛄等甘肃地区玉米主要虫害的为害症状、形态特征、发生规律进行了阐述,并总结了相应的防治方法,旨在为减小虫害对甘肃地区玉米产量的影响提供科学参考。

1 玉米螟

玉米螟俗称玉米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是玉米的重要害虫之一。作为甘肃玉米生产中的重要虫害,玉米螟在甘肃各地均有分布,虫田率和虫株率分别可达61.4%和22.4%。

玉米心叶期发生的幼虫,常集中到心叶丛中咬食嫩叶。玉米抽雄后,危害穗柄及茎秆,破坏营养物质的运输,影响雌穗的发育和子粒的灌浆。穗期发生的螟害,绝大部分集中到雌穗顶端的花丝丛中取食危害,造成果穗伤口,不仅对玉米产量影响很大,还能加重穗腐病的发生。

1.1 形态

玉米螟雄蛾体长10~13 mm,翅展20~30 mm,前翅黄褐色,有2条褐色波状横纹,两纹之间有2条黄褐色短纹,后翅灰褐色;雌蛾形态与雄蛾相似,体色比较浅,前翅鲜黄,线纹浅褐色,后翅淡黄褐色。老熟幼虫,体长25 mm左右,圆筒形,头黑褐色,背中线较明显,颜色有浅褐、深褐、灰黄等多种。

1.2 发生

玉米螟的发生代数随纬度有显著的差异,在甘肃地区1年发生2~3代。海拔越高,发生代数越少。玉米螟通常以老熟幼虫在玉米茎秆、穗轴内越冬,第2年4—5月化蛹,蛹经过10 d左右羽化。成虫夜间活动,飞翔力强,有趋光性,寿命5~10 d,喜欢在离地50 cm以上、生长较茂盛的玉米叶背面中脉两侧产卵。幼虫孵出后,先聚集在一起,然后在植株幼嫩部分爬行,开始危害。初孵幼虫,能吐丝下垂,借风力飘迁邻株,形成转株危害。幼虫大多数为5龄,3龄前主要集中在幼嫩心叶、雄穗、苞叶和花丝上活动取食,被害心叶展开后,即呈现许多横排小孔;4龄以后,大部分钻入茎秆。玉米螟适合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育,冬季气温较高,天敌寄生量少,有利于玉米螟的繁殖,危害比较重。

1.3 防治

冬季或者早春虫蛹羽化之前,处理玉米秸秆、穗轴、根茬,杀灭越冬幼虫,减少虫源。玉米心叶开始发现排孔、幼龄幼虫群集心叶而没有未蛀入茎秆之前,采用1.5%的辛硫磷颗粒剂,直接丢放于喇叭口内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花丝蔫须后,剪掉花丝,用90%的敌百虫0.5 kg、水150 kg、粘土250 kg配制成泥浆涂于剪口,效果良好;也可用90%的晶体敌百虫800~1 000倍液,或者75%的辛硫磷乳剂1 000倍液,滴在雌穗顶部进行防治。

2 玉米叶螨

玉米叶螨,又名红蜘蛛。甘肃地区玉米叶螨以朱砂叶螨为主,属蛛形纲蜱螨目叶螨科,分布广泛,食性杂。主要吸食叶片、嫩梢的汁液,尤以嫩叶为害为重;叶片受害初期为淡绿色,后出现灰白色斑点,严重时叶片呈灰白色而失去光泽,叶背布满灰尘状蜕皮壳。

2.1 形态

雌成螨椭圆形,长0.3~0.4 mm,红色至暗红色,体背和体侧有瘤状凸起。雄成螨体略小而狭长。卵近圆球形,初期为橘黄色;后期為淡红色,卵中央有一丝状卵柄,上面有10~12条放射状丝。幼螨近圆形,有3对足。若螨类似成螨,有4对足。

2.2 发生

玉米叶螨1年发生12~20代,田间世代重叠。卵主要在树干皮缝、地面土缝和杂草基部等地越冬。当气温12℃时,虫口渐增,20℃时盛发,20~30℃的气温和60%~70%的空气相对湿度;是玉米叶螨发育和繁殖的最适条件。玉米叶螨有趋嫩性、趋光性和迁移性。叶面和背面虫口均多。在土壤脊薄、向阳的山坡地,玉米叶螨发生早而重。

2.3 防治

根据枣红蜘蛛越冬卵孵化规律和孵化后首先在杂草上取食繁殖的习性,早春进行翻地,清除地面杂草,保持越冬卵孵化期间田间没有杂草,使红蜘蛛因找不到食物而死亡。田间干旱时及时灌水,减轻红蜘蛛为害。

在玉米叶螨发生初期的,用40%三氯杀螨醇乳油1 000倍液,20%螨死净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15%哒螨灵乳油2 000倍液,1.8%齐螨素乳油6 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3 地下害虫

3.1 蛴螬

蛴螬是鞘翅目金龟子总科幼虫的总称。主要有东北大黑金龟子、华北大黑金龟子、暗黑金龟子、黄褐金龟子和云斑金龟子。蛴螬的成虫及幼虫都可造成危害。成虫昼伏夜出,进行取食或交配。幼虫始终在地下活动,主要危害根部。玉米的根部由于蛴螬的危害,很容易引起其他病菌侵染。

3.1.1 形态 蛴螬身体肥大,老熟时体长35~45 mm,常弯曲成“C”形。头大而圆,多为黄褐色,或红褐色。身体乳白色或黄白色。体壁较柔软,上面有很多皱褶,表面长有棕褐色的细毛。有3对胸足,腹部没有足。

蛴螬的成虫即金龟子,有一层坚硬的外壳,头较小,触角端部有几节向前侧延伸,呈梢状或鳃片状。大黑鳃金龟身体黑色,有光泽;暗黑鳃金龟身体暗黑色或红褐色,无光泽;铜绿丽金龟身体铜绿色或红铜绿色,有光泽。

3.1.2 发生 大黑鳃金龟子每2年完成1代,以成虫和幼虫隔年交替在土中越冬。越冬成虫于4月上、中旬开始出土危害。蛴螬活动的最适地温为13~18℃。当地温超过23℃时,就开始下移。秋季地温降到9℃时,则明显往土壤深处移动。5℃时则完全越冬。第2年春天土温达5℃以上时又开始活动。土壤干燥不利于虫卵的孵化,甚至干死,幼虫也容易死亡。相反,雨水较多时危害加重。保水能力强、有机质含量多的土壤,蛴螬发生严重。

3.1.3 防治 用5%辛硫磷颗粒剂均匀撒于地表,然后耕地耙平。或将75%辛硫磷0.5 kg对适量水,喷拌于125~175 kg的土中,于播种时撒于垄沟中,每公顷用药土300 kg左右。

3.2 地老虎

地老虎俗称地蚕、土蚕、切根虫、夜盗虫等,属鳞翅目夜蛾科,对多种农作物均发生为害,在潮湿、耕作粗放,杂草多的地方发生严重。为害玉米的主要有小地虎和黄地虎2种。地老虎都是在幼虫3龄前为害幼苗的生长点和嫩叶。白天潜伏在土中或者杂草根系附近,夜晚活动咬断幼苗,造成缺苗断垄。

3.2.1 形态识别 小地老虎幼虫体积较大,长约50~55 mm,黑褐色略带黄色,体表密布黑色小颗粒突起,腹端肚上板有1对明显的黑纹。

黄地老虎幼虫体积略小,长约40~45 mm。黄褐色,体表多皱纹、颗粒突起不明显,腹部末端肛上板有2块黄褐色斑纹,其当中断开,小黑点较多。

3.2.2 发生 小地老虎在甘肃地区发生2~3代。2种地老虎大多数地区以幼虫越冬,少数地区以蛹越冬。老熟幼虫一般潜伏于6~7 mm深的土中化蛹。成虫在傍晚活动,对糖、醋、酒味趋化性很强,对黑光灯也有较强的趋性,有较强的迁飞能力。

3.2.3 防治方法

(1)全面铲除并集中处理杂草。第1代地老虎喜欢在杂草上产卵,铲除杂草可减轻地老虎的为害。

(2)毒饵诱杀。用青草 15 kg加 90%晶体敌百虫 250 g拌匀;或用 90%晶体敌百虫250 g加碾碎炒香的玉米饼或麦麸皮50 kg和适量水的拌匀制成的毒饵,在傍晚19:00左右撒在植株根部附近,诱杀地老虎幼虫。

(3)对3龄前幼虫,在玉米幼苗1~2叶时,用90%晶体敌百虫1 000倍液喷雾防治,或用2.5%敌百虫粉剂30~75 kg/hm2喷粉防治,杀死3龄前群集性幼虫。

(4)对漏杀的幼虫,采取人工捕捉,玉米苗期每天清早在被害幼苗附近捕杀躲在土中的地老虎幼虫。

3.3 蝼蛄

蝼蛄又称啦咕、土狗、地虎、地狗,属直翅目蝼蛄科。在甘肃,以华北蝼蛄分布最为广泛。蝼蛄以成虫和若虫在土中咬坏幼根和嫩茎。有时活动于地表,将幼苗茎叶咬成乱麻状和细丝。还常常拨土开掘,在土壤表层穿出隧道,使根系与土壤脱离,或暴露于地面,甚至将幼苗连根拔出。

3.3.1 形态 蝼蛄的前足称为“开掘足”,蝼蛄即用这种足在土壤里到處挖洞。蝼蛄的前翅短,后翅长,呈折扇状纵折在前翅下,并伸出腹部末端如尾状,这是蝼蛄的共同特征。华北蝼蛄体长39~50 mm,后足胫节内上方有1~2个刺,有的则没有刺。蝼蛄的幼虫与成虫相似,只是体形稍小,没有翅膀。

3.3.2 发生 蝼蛄生活史长,华北蝼蛄3年左右完成1代。以成虫和幼虫在土中越冬,成虫有趋光性,但飞翔能力弱。新羽化的成虫当年不交配,为害一段时间后即进入越冬状态,次年才开始交配产卵。

3.3.3 防治 蝼蛄发生多时,可用毒饵诱杀。用谷秕或稗子11.25~15.00 kg/hm2,煮到半熟即涝出,晾到可以粒粒分开而不粘手时,再用90%敌百虫0.75 kg,加小量水拌匀即成毒谷。毒谷要边拌边用,撒在沟内。蝼蛄发生多时需施用2次。第1次在定植前耕地时施入,第2次在定植后施入。缓苗后有蝼蛄为害。用麦麸或细碎饼肥5 kg,炒香后,用90%敌百虫0.05 kg,加水0.5 kg稀释,与饵料拌匀,于傍晚沟施或穴施,并覆以薄土,施毒饵22.5~30.0 kg/hm2。

4 小结

甘肃省是玉米种植和种子生产大省,虫害是甘肃玉米生产和制种的重要障碍。因此,加强玉米虫害的调查和综合治理工作不仅可以稳步提高甘肃玉米的生产力,而且是保障全国玉米种子质量、提高玉米病虫源头治理水平与促进产业链条安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双全,谢谦,卢凯洁,等. 甘肃天水玉米病虫害发生种类及发生程度调查[J]. 甘肃农业科技,2018(2): 39-43.

[2] 郭成,徐生军,金社林. 2015年甘肃玉米病虫害发生情况调查报告[J]. 甘肃农业科技,2016(4):1-3.

责任编辑:刘赟

猜你喜欢
蝼蛄蛴螬玉米螟
花生田蛴螬较多的原因与防控技术
一只蝼蛄里的尊重
不靠谱的蝼蛄
论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蛴螬危害蓝莓的识别方法、危害期及防治措施
浅谈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生物防治技术
论玉米螟防治措施
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毒土法对阜阳市夏大豆田蛴螬的防效试验
一只蝼蛄里的尊重
地球有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