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甲 萝卜探长
1902年《彼得兔的故事》诞生,标志着图画书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已经基本成形。这个领域极富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极具天赋的创作者投入其中,他们将文学与视觉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探索运用图画书为孩子讲故事的无穷可能性。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将具有现代意识的儿童发展观融于其中,让这种艺术形式除了具备强大的愉悦功能之外,还能成为帮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完美媒介。
《晚安,月亮》是一本看起来简单至极的睡前故事书,但它的作者玛格丽特·怀兹·布朗却因这本书被人们永远地记住,并被称为“被月亮唤醒的女神”。
有一间绿色的大房间,红色的地板,红色的床,有一个红气球悬在空中;床上的被子是绿色的,黄色的床头柜,黑色的电话,床边小地毯是一张黑黄斑纹的虎皮,房间中央的大圆地毯是浅浅的粉色;墙上挂着两幅画,一幅画是母牛跳过月亮,另一幅是三只小熊坐在椅子上,画面背景是蓝色的;透过房间的窗户望出去,群星点缀的夜空是深蓝的……哦,还有穿着睡衣坐在床上的小兔子,他看来要向我们说晚安了。
这里描述的是整本书贯穿始终的场景,人物呢,除了主人公小兔子之外,还有一位老太太,她只是轻轻说了声“嘘……”。故事的结构非常简单,大体上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大概是以第三人称的口吻把这个大房间里的东西数了一遍:“在绿色的大房间里,有一部电话/一个红气球/还有两幅画——”一直数到老太太为止。然后第二部分,以小兔子(或假想的小读者)的口吻,对所有的东西(不限于房间内的东西)逐个道晚安:“晚安,房间/晚安,月亮/晚安,跳过月亮的母牛/晚安,灯光/晚安,红气球……”一直到跟星星、空气道过晚安,最后,“晚安,所有的声音。”至此,小兔子终于安然入睡。
这是一本诞生于1947年的神奇的睡前图画书,可惜最初大人们不太能理解它的价值。听大人读故事的小孩子可能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它,但表面上的反应却很平静,因为他们多半听完就踏踏实实地进入梦乡了;而大人却很难立即在阅读中获得共鸣,因为孩子“平淡”的反应而觉得这不过是一本普通的睡前读本,简单得让人提不起兴致。即便是当年的美国童书评论界在一开始也忽视了这本书,有的儿童图书馆员甚至还对它有点反感,觉得玛格丽特的文字干巴巴的,插画家克雷门·赫德画得也太省事了,从头到尾居然就一个场景!
因为大人们的忽视,这本书在刚出版后的数年间表现平平,每年只能销售一千多册。要知道作者玛格丽特·怀兹·布朗当时已经是美国童书界如日中天的作家,她在《晚安,月亮》出版同时创作的“金色童书”系列中的《五个小消防员》头年就卖了17万,第二年就过了百万。
她与赫德在1942年合作出版的《逃家小兔》也是颇受欢迎的作品;雷欧纳德·威斯伽德与她合作的《小岛》也获得了1947年的凯迪克金奖。
大概是等到最初听这本書睡着了的孩子们长大后,《晚安,月亮》才渐渐火起来。他们自己当了爸妈之后,不约而同地将这本书找来,满怀虔诚地读给自家的孩子听,因为这本书实在是一个“哄睡神器”!
一位心理学家曾分享过这样一则阅读故事:一个18个月大的男孩听妈妈念完《晚安,月亮》,画面正摊开在那间暗下来的“绿色的大房间”,右下角的文字是“晚安,所有的声音”,床上的小兔子终于睡着了。小男孩用左脚踩着画面的左边,右脚也要努力放上画面,在这样费力的挣扎中,他竟然哭了。他妈妈过了一会儿才搞明白,原来男孩是想钻进那个温暖的、可爱的世界中!这是怎样的一种魔力啊!
这种魔力从何而来呢?今天我们回过头来分析,可以发现不少启示。比方说:这本书的文字读起来很像韵律感十足的摇篮曲,让小孩子感觉很美,同时也很容易平静下来;插画从马蒂斯的《红房子》那里取得的灵感,贴近幼儿的审美趣味,同时大块的绿色也让读者容易进入安宁的状态;书中所有物品、活动和想象都非常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书中非常完美地将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融为一体,感觉万物有灵,这恰好与幼儿的认知状态相吻合……
而最有意思的是上面提到的两个部分的处理:第一部分,孩子清点身边的各种东西,这是一种自我意识的体现,打个比方,就好像财主数数自己钱罐子里的钱一样,数一数就感觉踏实了许多。而第二部分,向每样东西道晚安,这与幼儿的安全感意识有关,因为在幼儿认知发展阶段对于“客体恒存性”有个逐步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不在眼前的事物并不等于不存在了”这样的概念还需要慢慢形成。在《晚安,月亮》中,孩子对身边的东西(乃至星星和空气)逐个道晚安,正是在慢慢建立这种概念,并且在这种仪式中获得安全感。事实证明,这样一本看起来简单到极致的图画书,真的能实现这样的效果!
玛格丽特·怀兹·布朗之所以能创作出这样一本书绝非偶然。关于她的生平,在《童年的力量:20世纪美国童书天才那些事儿》(以下简称《童年的力量》)一书中有详尽的介绍。简单来说,这是一位极具童心和诗人天赋的作家,而在她的成长之路上,她很幸运地加入了位于纽约曼哈顿的银行街教育学院。那是一个专门研究儿童和设计促进儿童成长发育相关活动的教育实验机构,既是幼儿教师培训学校,也有配套的实验幼儿园,其创立者露西·米歇尔是在幼教领域富有开创性的教育家,她还倡导用“此地此时”的理念创作儿童故事,强调故事要与儿童当下的生活经验相契合。玛格丽特是米歇尔最得意的弟子,先当学生,后当幼儿园老师、培训学校老师,进而成为以“此地此时”理念为主导的创作实验小组的核心人员,并成为在此理念下创办的斯科特出版公司的创始编辑。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她是一位经过了严格专业训练、具有专业资质的幼儿教师、童书作家兼编辑。也正是因为她还拥有编辑身份,她也成功挖掘并培养了像赫德、威斯伽德这样的童书插画家!
非常幸运的是,玛格丽特的文学才华远远超越了她的导师米歇尔,因此她的创作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幼儿教育的专业性上,她创作的图画书在极为贴合幼儿心理的同时也极富诗意,是那种能让别的诗人也怦然心动的诗意。尽管她在1952年就英年早逝,去世时年仅42岁,但她影响了同时代与后世的许多童书创作者,被视为低幼文学领域中一位伟大的创新者。
她的《逃家小兔》与《晚安,月亮》如今已成为世界图画书中的经典,而《晚安,月亮》进入21世纪后销量已超过两千万册。
如果让发烧友与研究者们投票选出在当代图画书艺术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我想,莫里斯·桑达克的《野兽出没的地方》(又译《野兽国》)一定会以最高票数当选。这本出版于1963年并在次年获得凯迪克金奖的图画书,在世界童书史上可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用一位曾获国际安徒生奖的英国作家钱伯斯的话说:因为这本书,图画书成年了。
那天晚上,麦克斯穿上狼外套在家里撒野,没完没了……
妈妈叫他:“你这个野兽!”
麦克斯却说:“我要吃了你!”
妈妈不给他吃晚饭,让他去睡觉。
那天晚上,麦克斯的房间里长出一片树林,长啊长一
藤蔓爬满了天花板,
四壁变成了旷野。
大海上漂来一只“麦克斯号”小船。
他扬帆起航,
过了一夜又一天,
过了好多个星期,
过了几乎一整年,
去到野兽出没的地方。
在故事结构上,以上才进行到故事的三分之一处,但从篇幅来看,差不多已推进到书的一半。仅仅凭借文字,可能会感觉相当困惑:房间怎么会变成树林?海上的小船从哪里来?怎么会从家里到海上,再到野兽出没的地方?但有趣的是,听大人朗读这本图画书的孩子基本上都没有这种困惑。原因很简单,他们在听着文字故事的时候,同时在看着画面里的故事,在两个故事的合奏之下,一切都顺理成章地发生了,跟真的一样一在这本书出版后不久,就有孩子写信到出版这本书的美国哈珀公司,询问去这个野兽岛的船票要多少钱,她要给自己和弟弟买船票!
可是,书里的那些野兽说起来也蛮吓人的,它们是这样接待刚来的麦克斯的——“发出可怕的吼声、露出可怕的牙齿、亮出可怕的眼睛、伸出可怕的爪子”!那么为什么还有孩子乐意去呢?你看,麦克斯做出了表率,他不但没有表现出一丝的害怕,反而对野兽们施了魔法,并成功地当上了野兽之王,带着野兽们肆无忌惮地闹腾,直到他宣布结束。
闹腾完毕的麦克斯,开始想念“有人最爱自己的地方”一自己的家,于是他扔掉王冠,告别野兽,扬帆返航
过了整整一年,
过了好多个星期,
过了一天,
又回到他出发前的那个晚上。
他发现房间里为他准备的晚飯
还热着呢。
非常有趣的是,桑达克尽管没有交待从家里去野兽出没的地方到底有多远,但在这本惜墨如金的图画书中却不厌其烦地描述去和回的时间——去是“一夜一天、好多个星期和几乎一整年”,回是“整整一年、好多个星期、一天”,两相比较,从字面上看还差“一夜”!
恰好,回来时到了“他出发前的那个晚上”(英文原文是‘into the night of his very own room’,字面直译是“回到他自己房间的那个晚上”)!显然,从字面上看是不合常理的,除非你把这场奇特的旅行想象成平行空间的旅行,麦克斯只是从“那个晚上”(没完没了撒野的那个晚上、房间变成树林的那个晚上)出发,在时间轴上一去一回,最后又回到了“那个晚上”!换句话说,他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他的房间!
请留意,以上只是对这个细节的一种可能的解释。实际上自从这本奇书出版后,有无数的人讨论、分析过它,有许多篇论文、专著讨论桑达克及其作品,但关于这本书到底在讲什么,并没有简单的、统一的定论。在《童年的力量》中对此有很长篇的介绍,也许只有当人们对桑达克其人有相当深入了解之后才能大致理解他到底想说什么。毕竟,为了完成这本薄薄的图画书,他准备了整整8年时间!
一本图画书,居然存在近乎无穷的解读空间,这本身就是一个奇特的现象。而自这本书出版以来,其影响力不仅限于美国童书界,可以说它渐渐成了整个美国社会的一个文化符号,特别是当总统奥巴马公然宣称是它的粉丝、著名导演派克·琼斯把它拍成电影《野兽家园》之后,身为美国人想要不知道这本书都很难了。这在文化史上也足以成为一个现象了。
1928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一个不太富裕的犹太移民家庭的莫里斯·桑达克,无疑是20世纪美国图画书领域最重量级的艺术家。从他的成长经历来看,他算不上早慧的天才,家里没有多少文艺氛围,最常见的娱乐就是去电影院看迪斯尼动画片;在学校他是个成绩平平、很不受老师待见的学生,他也极讨厌学校,乃至高中毕业后打死也不上大学。他学习绘画主要靠自学并上过一段时间的夜校。总之,仅从这些经历来看,这位大艺术家的诞生简直就是不可能的奇迹。但命运之神的眷顾,让他在22岁初出茅庐时就遇到了哈珀公司那位传奇的天才童书编辑厄苏拉·诺德斯特姆,他们之间的故事再次应验了中国人的那句老话: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厄苏拉自1940年担任哈珀公司童书部负责人,并渐渐成为行业中的翘楚,而桑达克自1950年入行后一直追随在厄苏拉左右。厄苏拉呵护其特有的天赋,并不断给他提供磨炼的机会,用桑达克自己的话说,那段时间他都在做着学徒,直到《野兽出没的地方》出版才算正式出师,在出师之前他其实已经拿过5次凯迪克奖的银奖了!今天回头看这本图画书,也仍然会为其别具匠心的文图设计而感到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