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报道称三星位于天津的手机工厂已停产关闭。这座建立已有18年的厂内原有2600名工人,如今已经有90%的工人签订离职协议,且部分员工收到了“N+3”的补偿方案,此外三星也提供了分流到其他工厂的机会。
天津作为三星在中国重要的制造基地,也是三星最大的海外生产基地之一,拥有10家三星系企业,累计投资超过58亿美元,占三星在华总投资的近1/5。
届时三星在中国的制造工厂又少了一个,这已经不是三星第一家在华关闭的工厂了,昔日霸主三星作为日韩最后的脸面,如今也已岌岌可危。为何日韩IT厂商在中国集体大退败?
根据三星电子公司于1月8日发布的第四季度未经审核的初步业绩报告来看,营业利润为10.8万亿韩元(约合96.7亿美元),环比锐减38.5%,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9%,远低于市场预期。销售额为59万亿韩元,同比下降11%,也低于市场预期。
另有外媒报道,由于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削弱了对三星电子产品的需求,这家韩国科技巨头的季度营业利润将出现两年来首次下滑。
还有分析师表示:“中国市场的疲软需求进一步压低了三星在那里的芯片销量。中国的整个智能手机市场都陷入停滞,甚至下滑,这不只会影响苹果,还会影响三星。”
和苹果如出一辙,这个“锅”又被甩在了中国市场身上。
5年前,三星手机在国内市场还风光无限,作为中国智能机市场的霸主,三星拥有20%左右的市场占有率。而如今,三星手机在中国智能机市场的份额已不到1%。
同时,三星电子的LCD电视也面临着来自中国竞争对手日益增长的挑战。
据锌刻度记者调查得知,早在2017年Q4三星在国内的手机市场份额便首次跌破了1%,并且数据还在不断下降。
在2017年,“华米OV”和iPhone手机占据了整个手机市场90%以上的份额,且该数据近些年来一直持续增大。相较于苹果手机,国产智能手机拥有更高的性价比,得到了中国用户的青睐,使得苹果手机销量逐年下跌,国产智能手机开始崛起,直至2018年前11个月,国产品牌手机占市场份额已近85%。随着一系列国产手机品牌的崛起,高价低配的三星在国内市场更是举步维艰。
除遭受中国本土品牌的冲击外,三星自身也应该背起这个“锅”。
作为顶级的硬件供应商,三星在软件的优化方面则欠缺太多,即使外观设计得十分吸睛抢眼,但卡顿的系统让用户体验较差。
除此之外,三星对国内用户的区别对待也成为其在中国退败的重要原因。在前几年的三星爆炸门事件中,因为电池故障,数部三星Note7手机出现自燃现象,三星公司立即停止了Note7的销售,并且全球召回产品。但面对中国市场,一开始三星官方宣称电池没有问题,且拒绝召回中国区手机,直到一个多月后在国内舆论压力下才宣布召回。此次事件,给中国消费者建立的形象大打折扣,三星的官方态度也让其在中国市场的口碑直线下降。
继三星“爆雷”以后,三星的“难兄难弟”韩国LG电子公司于1月8日也发布了第四季度未经审计的初步业绩报告,营业利润753亿韩元,同比锐减80%,远低于市场预期的3890亿韩元。销售额15.77万亿韩元,低于市场预期的16.46万亿韩元。
由于长期亏损,移动部门已经成为LG内部的“重负”。
同样没有逃脱噩运的还有日本索尼手机,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索尼手机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只有1%左右。并且在刚过去的双11期间,索尼手机推出了高达千元的购机优惠“锦鲤奖”,而获奖者却放弃领奖,使索尼手机被网友调侃为“史上最惨的锦鲤”。
反观当前国内智能手机终端市场,华为、小米、OPPO、vivo以及苹果已经占据了市场的主要份额,“华米OV”用户规模自2017年起更是不断扩大,除韩国三星还分得几羹粥外,其他日韩手机厂商几乎是集体大败退。
然而在手机战场上的失利还只是日韩IT厂商集体退败的小小缩影。
2017年11月14日,海信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与东芝株式会社在东京联合宣布:东芝映像解决方案公司(Toshiba Visual Solutions Corporation,简称TVS)股权的95%正式转让给海信。
2018年2月28日,海信电器公告称,公司已获得收购的必要审批,并且已经通过了商务部反垄断审查,双方已完成股权转让手续。公告指出,海信以76.82 亿日元(约4.53亿元人民币)获得TVS公司95%股權。
东芝(Toshiba)是日本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也是第二大综合电机制造商。“新时代的东芝”在国内也是广为流传的广告语,如今在国内家电市场早已见不到东芝的身影。
曾经以东芝、三洋、索尼为代表的日系品牌家用电器在国内拥有统治级的地位,随着三洋率先倒下,东芝电视正式沦为国产,长期亏损的索尼手机在国内的市场份额更是微乎其微。
日本企业通过通过从美国等西方国家大量购买基础专利,在基础元器件上建立了自己的全球优势,从而有效地维持了日本企业在核心器件上独一无二的地位。然而市场竞争并不只是技术的较量,战略转型的选择以及对市场需求的把控同样关键。
近年来,松下、日立、东芝、夏普等为代表的日本家电企业竞争力持续下降,大多被收购或转型其他业务。其中,日本百年企业松下电器也一直在苦苦寻找转型之路。
2017年成立的“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重点发力小家电业务。但一年过去了,松下小家电却面临着有品质无市场、有品牌无销量的尴尬。
有分析人士表示,松下发力小家电市场的失利,并非产品和技术不好,一是入局时机不对。近几年,中国小家电市场已经形成巨头化发展格局,美的、飞利浦、九阳、苏泊尔等占据了很大市场份额,松下已很难通过“大而全”产品战略完成占位。并且松下大而全的战略布局,产品定位不明确,加上创新跟不上市场需求变化,自然竞争不过中国品牌。
另一方面,则是松下战略的实施不够贴近市场,忽视了市场的需求和变化。
松下有品牌、有品质,定位高端无可厚非。但是与此同时,必须配合渠道、营销等一系列市场手段进行引爆。虚高的价格,模糊的定位,又没有培养用户忠实度,松下小家电自然很难引爆市场。
同样,三星也没有把握好市场脉动和中国用户的心理。
三星利用信息产业向数码时代转型的契机,在手机、平板电视等数个产品上形成了世界级的规模,虽然在工业设计能力上三星具有很大的先天优势,但随着手机品牌选择的增多,中国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和体验上有了更多的要求,不仅要求精美的外观,同样也要保证手机运行过程中的流畅度,这便需要手机厂商及时地对手机硬件和软件进行技术升级。
受国内“华米OV”价格战的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观早已趋于实用和理性。在三星不断推出的旗舰机中,除了虚高的价格外,在配置上并没有给消费者带来惊艳的黑科技。如此一来。三星手机被中国市场抛弃也不足为奇。
除此之外,对于跨国企业来说本土化适应能力很重要。日韩厂商照搬国内的经营模式,没有企业管理的中国本土化意识,也是导致其在中国大退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文化融合上的困境也让日韩厂商的本土化进程变得更为缓慢。
或许日韩IT企业集体患上了加拉帕戈斯综合症。日韩IT企业就像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物种,对于过去自己拥有的财富感到相当满意,傲慢的他们不愿意与世界接触,于是把自己与外部世界隔绝开来,从而增加了自身与全球市场之间的隔阂。一旦深入海外市场,却发现很难满足国外市场的需求,水土不服的他们只能全军覆没。
吃产品和技术的老本,享受品牌沉淀带来的红利期已过。忽视市场变化需求、不顺应时代趋势终将被市场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