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妍 巩莉
[摘 要]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00名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法。结果:①是否是独生子女在父亲教养方式的某些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t = -2.624,-54.025和-2.701,P <0.01),而在母亲教养方式上差异不显著;②家庭教养方式与人际交往之间有显著关系(P <0.05)。结论: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之间关系显著。
[关键词] 人际交往能力;家庭教养方式;大学生;独生子女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
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影响着孩子的社会性发展[1]12。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2]22。多项研究都表明父母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存在显著相关[3]97[4]39[5]358。
一、研究方法
(一) 被试
该研究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对随机选取的某师范学院的大学生被试发放了300份问卷,收回286份,其中有效问卷274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高于95%。
(二)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了郑日昌编制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6]339。用来测量人际关系行为的困扰度。还采用了由岳东梅等人修订了中文版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stran,即EMBU)[7]161。该量表被分为四个等级,用来评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行为。
(三) 研究过程
对所选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调查、搜集数据。要求被试独立认真、根据真实情况作答。对所得有效数据使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在独生子女、居住地及性别上的差异性比较
本研究對大学生人际交往在一些变量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进行了初步探究,具体结果如下所述:
根据表1的数据显示,是否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上没有显著差异。而且,人际交往的四个维度与之均呈现弱负相关。
(三)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通过观察表6中的数据可知,父亲的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存在显著相关。母亲教养方式的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四个维度均呈现显著负相关。母亲教养方式其余的四个维度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各维度(除人际方面)存在显著正相关。可以看出,母亲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密切。
父亲教养方式中的六个维度与大学生人际交往待人接物这一方面的能力都存在显著关系。父亲教养方式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和拒绝否认四个维度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异性交往方面存在着显著正相关,情感温暖理解与异性交往则呈显著负相关。而偏爱被试与异性交往方面,从数据结果看则不存在显著的相关。
三、讨论
(一)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在性别、居住地及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
性别不同时,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在交谈与待人接物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且男生得分高于女生,这可能是男生步入大学后思想越来越成熟、褪去稚气,越来越具有绅士风度的原因。在交际方面,虽然男女生差异并不显著,但是女生得分明显高于男生,可能是因为抽样的学校里女生比较多,所以该校女生都比较善言谈。
无论居住地是城市还是农村,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基本是一样的。人际交往的四个维度中只有交际方面在居住地上显示显著性差异。产生这一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城市要比农村发展好、发展快。生活在城市的小孩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社交机会,见识的也就更多,所以他们的交际面就更为广阔。
是否是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各维度上的差异并不显著,这一结果是实际情况所表明的。而且与唐林丽的结果一致[8]698。之所以差异不显著,应该是由于现代社会的开放性、信息的多渠道发展以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有关。最有可能是非独生子女有玩伴,不孤独。而独生子女则有强烈的交流欲望,这种欲望促使其与他人交流,从而平衡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先天条件中的不平等关系。
(二) 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在独生子女及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父亲教养方式的三个维度上差异显著。偏爱被试这一维度大家比较容易理解,因为独生子女家里就他(她)自己,也就无所谓偏爱这一说。在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维度上存在的显著差异可以理解为,独生子女的父亲更为娇纵自己的孩子,非独生子女的父亲要管束的不止一个孩子,所以为了树立威严必须严加管教他们。
母亲教养方式在是否独生问题上显示的结果和父亲显示的结果是有所不同的。从所得数据看出,在偏爱被试这一维度上二者存在显著差异。而这一差异也不能成为差异,主要原因是独生子女不存在所谓偏爱这一说,家里就这一个孩子,不存在可比性。在其他维度上,二者差异并不显著。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母亲家庭教养方式上存在的差异并不显著。这与薛敏[9]358等的研究不符。
男、女在家庭教养方式中有明显差异。从数据上来看,其中,女生在情感温暖理解、偏爱被试这两个维度上得分高于男生;而在惩罚严厉等四个维度上得分低于男生。上述情况在父、母家庭教养方式下显示的结果均一致。
(三) 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父母家庭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上与大学生人际交往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其他维度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各维度(不包括交际方面)则呈显著正相关。
由此可以得出,父母的家庭教养方式选择哪一种类型,对学生的人际交往发展有显著影响。多项研究均表明,开明、包容的父母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更为有利;而强势、专横的父母则会使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导致人际关系或大或小的障碍。这样的结果,其原因可能是:能够充分得到父母尊重的孩子,会有更多的自由交往的机会,从而不断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交际能力。反过来,在父母比较强势,过度束缚的家教下,孩子可能会产生自卑与胆怯的心理。从而不愿与人交流,产生人际关系困扰现象[3]97。这也是我们进行这项研究的目的,找到引发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原因,提出相应对策,改善现状。
四 、结论
人际交往能力是人生存的重要也是必备技能。如果交往水平处于中等及以上,则说明人际交往能力还是可以的,不会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根据研究显示,生活在开明的教养方式下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强。相反,过度严厉、过度干涉等教养方式下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信任感、责任心都比较弱,长期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会更加胆小怕事,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体现在很多方面,本研究只体现了其中一点,家庭教养这一因素对孩子的成长及未来发展的影响显而易见。父母应该用什么方法来使孩子能够学会处理矛盾与冲突,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将是下一步要探究的课题。另外,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发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和他们自身的性格特点是有联系的。那么父母的教养方式很可能是通过影响孩子的性格来进而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所以,个性可以作为一个中介变量,来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更进一步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刘宗林,吴亚红.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心理分析及解决途径[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6):12-13.
[2]刘芳.大学生人格特征、父母养育方式与闲暇生活态度的关系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0:22-23.
[3]刘茹,佀军燕,马瑾,常涛.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干预策略研究——以西安交通大学大学生为例[J].西北医学教育,2016(1):97-101.
[4]张海燕.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校园心理2015(1):39-41.
[5]薛敏,廖大凱,薛涛.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3):358-361.
[6]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339-341.
[7]岳东梅.父母养育方式定量表(EMBU)[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增订版):161-167.
[8]唐林丽,李金亚.大学生一般人际交往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7(8):698-699.
[9]薛敏,廖大凯,薛涛.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3):358-361.
[责任编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