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及评析

2019-09-10 07:22张岩曹轶晖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自然段水泥词语

张岩 曹轶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书写“铺”字;运用借助近义词、结合生活实际、借助熟字猜词义、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明朗”“熨帖”“凌乱”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喜欢的词语或句子体会水泥道的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5~8自然段,读出落叶和水泥道的美及作者愉悦的心情,体会作者对秋景的喜爱、赞叹之情。

4.懂得从多个方面进行观察,增强发现美的意识。

教學过程:

一、读题导入,指导写字

1.今天我们走上一条水泥道。它看起来普普通通。经过一夜秋风、一夜秋雨,你们再看!(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落叶之美。)

2.走在这样的水泥道上,你的心情是怎样的?(生带着感情读课题)

3.指导书写“铺”字。生当堂练写。

二、接读课文,标读词语

1.自读课文,用“       ”画出难读或难懂的词语。

2.很多同学都圈出了两个难读的词语。(读准“粘在、熨帖”)很多生词也等待大家把它们读准确呢!(读准本课生词)

3.很多同学都觉得这三个词语比较难懂。(板书:明朗、熨帖、凌乱)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理解这些词语。

三、深究“明朗”,一词多法

1.我们先来看“明朗”这个词。出示课文前三段。“明朗”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借助近义词、结合生活实际理解。)

2.除了这两种方法,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它:(出示)

二年级时,我知道在“寻找”这个词中,“寻”和“找”意思相近,“寻”就是“找”的意思。其实,“凌乱”也可以用这种方法理解……

(1)谁能用这种方法说说“明朗”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说“朗,明也”。借熟字猜词义也是一种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2)由两个意思相近的字组成的词语,在本课中还有很多。(出示)

潮湿  增添  蹦跳  歌唱

(3)小结:同一个词语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理解。

3.在明朗的天空下,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愉快)那我们就来读出这份愉悦的心情吧!

四、品读水泥道之美

1.默读第5~7自然段,把你喜欢的句子用“      ”画下来,喜欢的词语用“○”圈出来,并与同桌交流喜欢的原因。

2.交流汇报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1)出示梧桐叶的图片,感受落叶之美,指导学生读好第5自然段。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水泥道之美,并读好第6自然段。

3.第7自然段中的“熨帖”“凌乱”大家认为比较难懂。先来理解“熨帖”。

(1)引导学生明白“熨帖”就是“紧紧地粘”(上文)、“平展地粘”(下文)之意。

(2)小结: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运用结合上下文的方法去理解。

4.理解“凌乱”。

(1)谁能运用学过的方法说说“凌乱”的意思?(引导学生使用前面提到的方法理解“凌乱”)

(2)作者为什么说“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呢?(引导学生体会凌乱正是一种秋景之美、自然之美。)

(3)秋风已经把梧桐叶吹进我们的教室里来啦!(学生将小梧桐叶板贴在黑板上)

(4)大自然鬼斧神工,它所展现出来的自然之美,绝非我们人类所能及。(出示白云、五彩池、鸥群、小岛、落叶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并读好“凌乱之美”的句子。)

5.整体地再看一下5~7自然

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这自然之美的?(引导发现数量、颜色、形状、光泽等。)作者从这么多角度写了这自然之美,你觉得作者怎么样?(观察细致、善于想象)

6.就让我们读出这秋景之美

吧!(师生合作配乐读)如果你就走在这样一条水泥道上,你会做些什么?作者又会做些什么呢?(师生合作读第8自然段)

五、提升认识,布置练笔

1.学习最后一段。水泥道回回都走,落叶更是年年都有。为什么作者却说“第一回”发现水泥道的美呢?(作者已经有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2.拥有这双眼睛,生活的美便无处不在。下课后,就请你也把在上学、放学路上发现的美写下来。

磨课心得

三个月的“切磋琢磨”让我收获颇丰,特别是在领会、贯彻统编本教材的新理念上,自己感觉有了更为清晰的思考和把握。

第一,教学目标的精准。《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所在的单元目标,在“单元导语”里提示得很清楚: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而这一课的课后思考题也提出“下面加点的词语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和同学交流”,意图就是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明朗”和“凌乱”。这不仅是本单元教学目标在本课的具体体现,更是本节课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明确提示。因此,我在备课时就毫不犹豫地确定了“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熨帖’‘凌乱’等词语”这一目标。教学中,我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开展教学,步步落实,目标在教学中的统领、导向、定位的作用也得到清晰的体现。

第二,教学整体感的增强。统编本教材相对旧教材一个重要的改变,就是依据课标构建了语文要素的发展体系。这个系统的语文要素序列,清晰地落实在每一册、每一单元的教材中。我们只要对这一序列稍加梳理,就会发现,教材能明显地体现出语文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及语文要素的梯度性和螺旋上升性。我们在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进行解读时,就整体地观照了它与前后单元、前后课文之间的联系。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就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它的基本定位是关注词语的理解,为后面句段的理解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一要素其实就是在第一单元“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而且两个单元一前一后,紧密关联。我们在梳理前面教材的训练项目时也发现,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掌握了较多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如查字词典、演一演、猜一猜、结合上下文、借助词素、换近义词等方法。其中,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体现了5次,在二年级下册中体现了4次,这些方法虽然散落在教材的多处地方,但是可以持续不断地帮助学生打开思维,学习并运用多种方法灵活理解词语的含义,为扫清理解障碍,及早进行自主阅读、独立阅读奠定基础。有了这样的认识后,我们对本课教学目标的“来龙去脉”就摸得非常清楚了,对三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所能达到的语言理解水平也把握得非常明白,教学的整体感也显著增强。

第三,主体意识的彰显。统编本教材彰显的另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主体意识”,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语文的训练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体现学生自得、自悟、自能的过程。比如《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篇课文风格非常清新,画面感极强,非常适合调动学生绘声绘色、有滋有味地朗读,于是在这节课上,我就特别关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对秋景的喜爱、赞美之情。比如在學习课文第5~7自然段的过程中,我就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进行教学:一是引导学生自己标画喜欢的词句,并读出落叶的美;二是通过教师示范朗读第6自然段,带动学生读出水泥道的美;三是从整体上引导学生多角度发现秋景之美,不失时机地融入师生配乐合作朗读,感受作者对秋天的赞美与喜爱之情。通过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教学,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参与性都被调动了起来,教师的指导作用也被有机地融入进去,既达到了对课文的深入感悟,又促进了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发展,使得这节课真正成为一节“有激情的课、有意思的课、舍不得下课的课”(陈先云)。

不可否认,磨课会让人经受煎熬,经历坎坷。但这种经历,何尝不是一面明镜,时时把自身的问题、不足、狭隘与局限,映照得清清楚楚。每走一步,都要鞭策自己,转变理念,提高素养,锤炼技能,实现自我价值。我还深深地感受到,如果没有高屋建瓴的专家引领,没有精诚团结的团队协作,仅凭一己之力,同样行不到成功的彼岸。

一节好课,绝不是成就一个人的芳草地,而是绽放一群人的百花园。独行之人,即使再快,远方终究只是缥缈的梦境;众行之队,哪怕再缓,险峰依然会有迷人的风光。在此,我感谢所有为这堂课付出智慧的领导与同仁!

教学评析

张岩老师执教的《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围绕着精准适度的教学目标,进行了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教学方法、策略也围绕着教学目标做了精心的设计。

一、精准适度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与前面的学习基础有纵

向联系,知识能力、方法习惯要统筹考虑,教学目标才能定得精准、

适度。

张老师确定的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运用借助近义词、结合生活实际、借助熟字猜词义、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三年级的学生经过前两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较多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语言理解能力。但是受年龄的制约,他们还会经常遇到难懂的词语,把握词语意思的能力有待提高。这一目标的确立,既体现了年段特征和文本特点,也比较符合学情的需要,精准适度、具体实用,且具有可操作性。

除此之外,在朗读方面,张老师还设计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5~8自然段,读出落叶和水泥道的美及作者愉悦的心情”的目标;在过程方法方面,设计了“抓住喜欢的词语或句子体会水泥道的美”的目标;在领会表达方面,设计了“懂得从多个方面进行观察,增强发现美的意识”的目标等。张老师紧紧围绕这些目标开展教学,不蔓不枝,步步落实,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统领、导向、定位等作用。

二、注重训练的教学过程

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教材就是凭借,课文只是例子。阅读教学就是要凭借教材教给学生必要的语文知识,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能力和运用水平。

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承载着一个很重要的语文要素,就是学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张老师就将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梳理、总结、运用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上。例如抓住“明朗”一词,重点训练学生运用借助近义词、联系生活实际、借助熟字猜词义等多种方法理解;聚焦“熨帖”一词,突出训练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义;关注“凌乱”一词,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理解。

这样训练,体现出由易到难、由引到放、由学到用的过程,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运用水平也在这一训练过程中得到显著提升,展现出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丰富多样的教学策略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策略方面,也有许多可学习借鉴的地方。如在理解“明朗”一词时,通过泡泡语启发学生关联已学知识,巧妙地运用“借助熟字猜词义”的方法理解“明朗”的意思。张老师还启发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还能理解本课的“潮湿”“增添”“蹦跳”等词语,让学生明白不同的词语可以运用相同的方法来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个词语的理解,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类词语的特点及理解这类词语的方法。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获得的是一类知识,掌握的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符合语言文字学习的一般规律。

由于课文风格清新,画面感极强,张老师还尤其关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对秋景的喜爱、赞美之情。在指导朗读时,张老师运用学生个体读、教师示范读、师生合作读等方法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比如在学习课文第5~7自然段的过程中,张老师采用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方式进行教学,既达到了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体会和感悟,又促进了学生语言、思维和情感的发展。

总之,张岩老师这节课是“向着教学目标出发、着力、落脚”的教学,是真正使学生有收获、有发展的教学。■

(作者单位:山东济南市明湖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自然段水泥词语
找词语
秋天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美丽的秋天
天价水泥
词语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