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习作视域下的单元习作二次开发实践研究

2019-09-10 07:22戴一苗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凤仙花跨学科习作

戴一苗

“跨学科习作”的特点在于打破习作训练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指导学生在不同学科的环境里习作、学习。笔者以单元习作为支点,以跨学科习作为杠杆,尝试对单元习作进行二次开发,把各学科开设的与该话题相关的课程资源,或社会实践活动引入习作教学,形成以单元习作为中心,其他学科交叉环绕的资源包,融学科知识、习作活动于一体,以期丰富三年级起步习作素材,提升习作表达兴趣,达成学科双赢。

一、嵌入式真实情境习作

“真实情境的习作”基于“真实习作”的理念。“真实习作”是指要像生活工作学习中真实的、正常的习作那样去习作。

现举一例说明(本文所举例均为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翠鸟》一课,课后建议教师安排一次小综合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周围的环境。笔者组织学生参观天子岭垃圾填埋场、建在垃圾填埋场上方的生态公园、博物馆里摆放的利用废品制作的亮丽装饰品,这些都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结合参观经历和本单元习作话题,教师布置了几个创意习作任务(如下),学生自由选择不同的角度展开写。

1.请你给学校科学组老师写

一封信,建议明年科技节开展“变废为宝”创意比拼活动。

2.给全校同学写一封倡议书,呼吁大家行动起来,减少垃圾排放。

纵观整册教材,有不少单元习作内容经过二次开发可以创设真实的习作情境,赋予学生真实情境的习作任务。如评选最受外国朋友喜欢的一项民俗活动,结合母亲节开展“女王,请点单!”活动,组织“坐稳了,我要亮绝招!”—— 绝招PK大赛等等。学生的习作将不再是任务,而是一种自然流淌的真实表达。

“嵌入式真实情境习作”指采取镶嵌式、组合式等方式,将提炼的单元习作核心知识融入或嵌入到一系列真实情境的习作学习任务中。 如何提炼单元习作核心知识呢?我们不妨将单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考虑,围绕单元总体目标,紧扣文本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习作知识及训练点,读写结合,循序渐进地展开训练。以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要求为例:

如果问到同学们都会做些什么,大家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会画画、会游泳,会滑冰、会照相,会做饭、会干农活……回忆一下这些本领是怎么学会的,在学习本领的过程中,有哪些趣事,有什么体会。选一样写下来。写的时候,要把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写具体,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笔者将三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中《钉纽扣》一课和本单元习作进行整合。先在劳动课上学习怎么钉纽扣,然后跟进习作课。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对本单元课文中隐藏的习作知识点进行一次梳理(见表1),引导学生习作时要向课文学习,谋篇上有详有略,针对本单元习作难点“把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写具体”,将困难以及如何解决困难写具体,并在此过程中展开心理描写,以此突破重难点。

像这样的跨学科习作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情境,完成一个个真实的活动任务,为习作储备素材。真正的学习一定是在真实的“经历”中发生的,让学生在完整的、真实的任务中理解和运用习作,习作就会变得更有意义。

二、发散式多学科整合习作

笔者试图打破学科间的壁垒,统整美术、音乐、科学、体育等学科资源,创设各种符合中年级学生年龄、认知特点的活动,将学生在活动中建立的感性、鲜活的认识转化为文字,实现自由表达的目的。以多门学科这一源头活水,浇灌单元习作之花。

再以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保护环境”为例。这个话题比较空泛,是一个大概念,但作为习作话题,必须要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实践操作,才能让学生有话可写。笔者结合科学课中的环保主题,设计了一次课外综合实践活动,和科学老师一起带领学生参观杭州河道陈列馆,并参与水质监测。在河道陈列馆活动现场,在科学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一边参与实验,一边完成实验报告。

通过动手实验,现场获取第一手科学数据,并且以实验报告的形式进行简单记录(见表2)。这份实验报告就是本单元习作极好的支架,既有细致的觀察过程,又有科学的监测结论。同时,对于保护环境、保护水源的意识也是呼之欲出、水到渠成,效果远胜于课堂上教师单一的说教。

以上两例借助表格指导习作的过程,不仅体现了跨学科习作在辅助学生理解不同学科中出现的文本形式的作用,而且搭建支架帮助学生完成了习作。

除了以上两例,还有不少单元习作可以和其他学科进行整合,

表3梳理的是笔者在单元教学中进行过的尝试,且产生了较好效果的学科整合活动。

学科联手,各学科教师的合作,客观上也会促使各学科教师形成一个教学共同体,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形成一种合力,更意味着各学科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而采取的一种教学革新行动。

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可以单学科教师各自分科教学,也可以尝试多学科教师协同教学。“协同式”教学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学中一般采用轮换式,在讲课过程中,至少有两名以上的教师共同参与。一位教师负责主讲,另外一名或几名教师随着授课内容的进展随时响应,参与讲解。关键要把握角色的轮换节奏,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更换不同教师。实践证明,协同教学是实施多学科整合习作极有效的一种教学组织方式。

三、移动式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人类社会正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极大加速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在这一背景下,将平板电脑、微课、白板等技术有效地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实现跨学科的课程整合提供更多可能,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以“观察凤仙花”为例,凤仙花种植经历了整整两个半月,之后,教师收集学生种植凤仙花过程中的照片和日记,做成微课播放。小朋友表示观看后“惊呆了”,因为既有凤仙花生长全过程的展示,又有当时种植的情形。学生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身临其境,重新回忆起当时种植、观察凤仙花的经历,一时间兴趣盎然,笔下自然而然流淌出最真实的文字。

另外,像一些手机的投屏功能,可以利用其直接播放学生现场活动的照片、视频,教师及时生成学生课堂学习资源作为习作最鲜活、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又如,利用微信朋友圈,以各种形式展示学生习作,并辅以点赞、投票等。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同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最大动力。

在这一年的研究中,笔者惊喜地发现,各种丰富多元的学科实践活动,为学生习作储备了大量素材,切实降低了习作起始阶段的难度。教师创设各种贴近学生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活动中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表达真情实感。在习作指导过程中,通过图表分解、视频回放等手段,将思维具象化。每一次习作实践都是锤炼思维的良机,每一次思维痕迹终将凝结成习作素养。在活动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长江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凤仙花跨学科习作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多措并举,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促学生创新发展
丰收的滋味
美丽的凤仙花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
习作展示
饮料瓶中的凤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