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树木学》教学改革探索

2019-09-10 07:22徐德兰康秀琴郑文俊
高教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风景园林教学

徐德兰 康秀琴 郑文俊

摘 要: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风景园林专业学生。作者对园林树木学的教学进行了一些可行性探索,针对学生在园林树木的分类与应用方面进行教学探讨,确立《园林树木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强调实践教学在园林树木学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树木学;风景园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2-0122-03

Abstract: In order to further arous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improve the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combine learning with practice so as to cultiv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author carried out some feasibility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of Landscape Dendrology, discussed how to teach the students to classify and apply the ornamental trees and shrubs, established teaching methods used in Landscape Dendrology, and stressed the 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practical teaching in the course.

Keywords: dendrolog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eaching

《园林树木学》是园林、风景园林、环境艺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1],是“园林植物景观规划”和“园林植物应用设计”课程知识体系的重要支撑,为园林植物景观营造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2,3];是以园林建设为宗旨,系统研究园林树木的分类、习性、栽培管理及其应用的科学[1]。其园林树木是植物群落构建、植物造景、景观设计乃至生态修复应用的主要要素[4],通过该课程教学让学生掌握园林树木分类、生态习性、观赏价值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进而实现对园林树木科学配置、栽培与管理的目的。该课程知识内容不仅涉及植物学、生态学、风景园林学,而且也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领域均具有一定的交叉性,也又有着密切的相关性[5]。目前,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授课效益,是国内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的方向之一[6-8],至此也受到了诸多专家的研究与关注,也做了有益的尝试[9-11]。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园林树木教学与研究,对园林树木的教学改革曾做了相应的探讨,该论文以期为提高《园林树木学》教学效益提供理论借鉴和经验交流。

一、桂林理工大学专业目标与教学特色

(一)专业培养目标

桂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的目标: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规划与景观设计,根植于风景园林学、生态学、城乡规划学、建筑学和环境艺术学,兼有科学性、艺术性;培养具有风景园林专业基础,掌握风景园林规划与景观设计方法与技能,具备较强的空间思维、图示表达和实践能力,具有独立进行景观、园林、景观建设的统筹、设计、表达、后期服务应用能力的风景园林设计师。

(二)专业培养特色与园林树木学课时安排

桂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人才方案不仅兼顾兄弟院校风景园林共性培养,而且还有针对、有定位、有层次、有目标彰显特色;重视“绿地系统规划”教学环节,积极探讨《园林树木学》“探究、案例、实践”的教学模式,并以该模式为导向的多维化教学方式改革。课程教学不仅强调园林植物的识别与应用,而且重视城乡绿地的自然生态功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野生动植物多样性维持等)、城市园林绿地生产功能和景观美化功能等多重功能在景观设计规划与应用。

因此,桂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园林树木学》教学时数80学时(本科)。具体的教学方式和课时安排如下:(1)园林树木分类基础、树木生态习性、树木的养护与管理为30课时;(2)裸子植物门授20课时,其中6课时课堂教学,4课时实验,10课时实习;(3)被子植物门授30课时,实验6课时,实习24课时,较以前100学时来说有所缩减。

二、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学模式探讨

目前,国内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树木学》应用教材,主要有陈有民老师编写的《园林树木学》外,还有庄雪影、瘳飞勇,卓丽环、申晓辉等10多部不同版本的教材。

诸多教材,内容结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陈有民编《园林树木学》教材中 子植物按照理论性较强的郑万钧系统,被子植物则按照恩格勒分类系统[1],庄雪影编《园林树木学》按照哈钦松分类系统[12]、臧德奎编《园林树木学》按克朗奎斯特[13]等分类系统讲授,对于没有分类学基础或分类学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教材内容难以被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常常出现被动学习,应付学习、应付考试,也难于使学生掌握该课程的知识要点。

《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园林树木生理、园林树木生态、园林树木造景与应用及各论等方面教学内容。其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多,专业性强、知识结构机械;且其教学质量也与植物季节性和实践性较为密切。因此,如果呆板地、机械地理论学习该课程,教学质量会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也易使学生误解《园林树木学》只是让人“死记硬背”和“纸上谈兵”的学习模式。

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和课时限制,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取舍。教学内容应该重点介绍区域植物的代表种及城市建设常用的园林树木,特别要针对校园植物、城市代表公园植物的讲解;强化各科、属植物的分类、分布、生态习性、园林应用与管理等方面知识。此外,针对园林专业教学计划中课程时数与复杂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灵活取舍教学内容中园林树木群体及其生长发育、园林树木的栽培及其修剪整形技术、园林树木种植设计,该部分教学内容采用现场指导与现场授课的教学模式可有效提高授课质量,节约授课时间。

教學环节就遵循循序渐进、先基础再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是:种、亚种、变种、变型的概念→检索表的应用→拉丁学名的教学→植物形态术语教学→各论→专题讲座;教学方法是:理论教学→校园现场教学→各公园现场教学→区域名胜区现场教学→各现场教学树木检索表编制→题库练习。聚类讲解,编检索表、现场分类,现场考核,由被动到主动,动静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的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讲授模式

园林树木实践教学让学生充分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掌握园林的树木特征,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14]。《园林树木学》教学是一门基础、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数字仿真、高清照片也无法取代园林树木现场的教学效果。老师机械讲解课件,学生被动地记笔记,被动地接收知识的僵局,使得师生间的互动性大为降低,课堂气氛呆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得教学最终只能授人鱼,却不能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利用多媒体可以展示不同树种在不同时节树形、叶、花等形貌特征以及色相变化。目前,《园林树木学》已由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方式转向PPT、数字仿真等现代化教学模式授课,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更为直观地了解到树木的形态结构,同时节约了老师大量板书的时间。但是理论、实践、应用是学好《园林树木学》为基础的教学手段,若脱离实践教学,不从实践中认识、归纳、聚类,也难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可以说,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园林树木学》知识结构,进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方能达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

(三)基础概念讲授

《园林树木学》教学中的植物形态特征是《园林树木学》学习的基础,尽管课堂上讲授过园林植物的分类特征,但是学生常常面对“种(Species)”、“亚种(sub)”、“变种(var.)”、“变型(f.)”的同种异名园林树木易混淆,常常“张冠李戴”,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的教学兴趣。同时,学好该门课程,不仅要具有生态学、风景园林学,还要具有植物学、植物生物学方面的知识。该课程各论教学时,若先以桃(Amygdalus persica)、李(Prunus salicina)、杏(Armeniaca vulgaris)、梅(Armeniaca mume)、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等种(Species)形态特征为基础,再到变种(var.)、栽培种(cv.)识别与分类,最后系统地讲述蔷薇科(Rosaceae)属(genus)、种(Species)之间差异特征,可以有效提高该门课各论的教学效果。同时,再结合木兰科(Magnoliaceae)讲述同名异物、同物异名又大大提高学生对园林树木识别的兴趣,避免死硬背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四)树木造景与树木管理讲授

《园林树木学》讲授内容较为丰富,不仅要讲授园林树木的作用、分布、配置、识别、习性、养护管理等理论知识,而且其应用与造景是《园林树木学》的教学目的。树木造景是以创造景观美为基础的植物群落构建技术,是对自然群落的模拟[15],设计核心是运用自然界中的乔木、灌木、藤本、竹类及草本、地被植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与其他园林要素有机组合[16],又是植物生长类型、形态、色彩、质地和生态习性等科学的组合与搭配[17],但是树木修剪、移植、管理又树木造景的基础。园林树木和植物造景结合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又是园林工程建设中园林生态系统植物群落质量提高和园林功能的发挥。只有具有扎实的生态学基础,科学的管理与应用为理论指导,才能创造出优美的植物景观。树木造景时,应用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不同类型等方面的功能要求,再结合各种类型的植物种类,科学配置方能达到“宛如天开”的景观效果。因此,该园林树木造景讲授内容,首先要以园林树木的生态习性为基础,明确不同种类的园林树木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应用模式与方法,再辅以美学、文化内涵让空洞的理论有明确的应用范畴,方能达到园林植物配置与规划的根本目的。也只有掌握园林树木生态习性、栽培、管理技术和知识,实践、应用与理论结合方可解决呆板、被动植物造景教学方式。

(五)实验教学方面

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方式是提高《园林树木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18],也是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应强化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相结合,会大大提高学生对园林树木学习兴趣。

该课程在教学过程通常有10课时实验。通过“松科树木标本观察”、“蔷薇科树木标本观察”、“木兰科树木花卉解剖”等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绘制花图式和花程式;掌握园林植物根、茎、叶、花、果、种子类型变化,以及树木标本制作系列实验,通过“走出去(即现场教学)、采进来(即新鲜材料进课堂)”的办法,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六)互动式教学

《园林树木学》课堂需要师生的互动,学生的积极参加。树木学课堂上,老师可适当安排师生互动的时间,老师随机提出10种相似的树种,让学生在黑板上演示检索表,既能让学生独立思考,又能及时指出学生理解的误区。又如,老师提出“为什么常选择杨树的雄株作为行道树?”、“池杉、千屈菜耐水湿的机理是什么?”、“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分类误区等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查阅文献的能力,笔者让本校园林专业的学生自主选择有关树木学的课题,认真阅读教材和文献资料,并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作为学习平时成绩参评的重要依据,进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为了能够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根据我校《园林树木学》教学特点,在开课之初就开始安排学生进行树木物候学观测,每5名学生一小组,共同负责校园内10种植物的观测,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了解该树种生长发育过程。

学习结合科研,让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中去,鼓励学生积极申请大学生创新项目,让知识在实践中得以运用并不断完善,在实践中学习,使自身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使自己能够不断学习课堂外最先进的知识,着实了解园林专业的发展动向。

(七)拓展知识结构方面

中国诗文为中国园林提供了逐多意境[19]。园林树木学教育一定要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典诗词对于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美感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古典诗词能够体现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思想,对于学生理解古典园林、提高植物的配置能力大有裨益。“槛菊愁烟兰泣露”体现在古典园林中屋基周围的一种配置方式。“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营造出静谧的园林景观。名谚、俗语对园林树木的栽培养护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春分分牡丹,到老不开花”在牡丹栽培方面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三、结束语

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一些不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风景园林专业学生。

笔者对园林树木学的教学进行了一些可行性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改革成果,学生该专业课的成绩得到提高,对园林树木的识别及应用能力得到增强,尤其在实践能力上提高明显,这些改革措施得到其他教师的良好评价。但《园林树木学》的教学改革并非一撮而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陈有民.园林樹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2]尹豪,袁涛.植物景观类课程体系的优化——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6,34(6):70-73.

[3]刘慧民,刘宇航,闫永庆,等.园林树木学系列核心课程配套创新建设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5):101-104.

[4]程绪珂,胡运骅.生态园林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5]李景侠,张文辉.树木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1,19(4):18-20.

[6]庄雪影.关于林学专业“树木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2(6):22-23.

[7]付晓云,周广柱,李智辉,等.园林树木学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585-587.

[8]孔海燕.美国高校“园林树木学”及相关课程教学的调查与借鉴[J].中国林业教育,2016,34(5):73-78.

[9]崔铁成,张爱芳,徐锦海.“园林树木学”的教学与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J].肇庆学院学报,2006,27(5):55-57.

[10]赵雁,张跃华,关文灵.CAI课件在“园林树木学”教学中的实践[J].农业教育研究,2008(2):26-27.

[11]付晓云,周广柱,李智辉,等.“园林树木学”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585-587.

[12]庄雪影.园林树木学(华南本)(第二版)[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13]臧德奎.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14]贺惠文,陈亚轩.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改革与体系建设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48:112-113.

[15]季华,陈龙清,杨琴军,等.从认知角度探讨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林业教育,2010(5):59-61.

[16]李宏梅,萨日娜.小议园林植物配置[J].内蒙古林业,2011(1):30.

[17]黄凌晓.从种植制图发现的问题来思考植物设计[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9(9):17-19.

[18]徐德兰,朱正利.《园林树木学》教学方法探讨[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12):79-81.

[19]陈从周.说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风景园林教学
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大会暨风景园林学科创立七十年纪念会华南区域会场成功举办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特征的分析
风景园林设计中对于人性化理念的应用探讨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特征的分析
论风景园林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新时期下中国风景园林标准化体系的构建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