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电可靠性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2019-09-10 22:52:11李淑琴高树飞
科学导报·科学工程与电力 2019年21期
关键词:供电可靠性管理模式创新

李淑琴 高树飞

【摘  要】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是一项重要技术指标,是对供电系统持续供电能力的直观描述,直接关系到供电服务质量的高低,对于社会生产和百姓生活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在处理电力系统管理系统安全工作中,可能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在进行可靠性管理创新模式研究时,应该有计划有目标性的来进行工作开展,对于会导致电力系统管理系统出现问题的因素进行重点化管理,进行有目的的安全维护,同时针对供电管理模式的创新也要及时进行研究,为供电系统发展提供更多的安全支持,这也是供电保护技术开发应用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供电可靠性;管理模式;创新

1供电可靠性的基本概念及可靠性管理的内容

“所谓可靠性,即设备、系统、部件在具体条件下和规定期限内可以顺利实现预期功能的能力”,那么,供电可靠性就是指在规定的期限内电网对用户供电的能力。供电可靠性包括静态可靠性和动态可靠性两个方面。静态可靠性是指配电系统在正常运行、设备检修或设备故障跳闸后,配电网能保持对用户的持续供电,且系统中的各个元件不超出设备额定载流量或规定时间下的事故限流值。而动态可靠性则指的是系统在受到突然扰动时,配电仍旧能保持安全稳定运行,能保证其所供电用户的不间断,并能满足用户对电能质量的要求。静态稳定性又称为系统充裕性,动态稳定性又叫做系统安全性。供电可靠性的管理,实质上就是电力企业的整体宏观管理。因此,电力企业要想实现供电可靠性管理水平的提升,则需要不断加强对整个电网的管理,努力尝试整个各个方面的数据信息。并且做好分部管理,充分发挥电力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职能,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只有不断的强化对内管理,才能提升电力可靠性的管理水平。

2供电可靠性问题

2.1电网结构问题

该类问题是在电网建设阶段就已经存在的,由于设计人员能力限制或者建设能力限制所引发的结构不合理现象,在后期建成使用中,将会产生多种影响供电服务质量的问题。在配电网建设阶段,缺乏长远的分析,致使在投入使用之后故障问题频发,这必定会影响电力系统的供电质量,严重的还可能引发事故问题,威胁用户的用电安全。

2.2自然灾害威胁严重

电力系统运行质量还会受到外界运行环境的直接影响,尤其是在气候条件较为恶劣的情况下,例如强降雨天气和大风的影响下,线路的运行环境会受到极大威胁,从而引发多种线路故障问题。与其他影响因素相比,自然因素的影响几率较大,且很难避免,只能在电网线路建设时,做好相应的防护工作,控制自然因素的影响范围。

2.3停电问题

实际上导致停电问题的因素有很多,在进行检修和维护操作时,为了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一般会产生大范围的停电问题。此外,一些较为恶劣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灾害也是引发停电问题的主要原因。受到自然灾害影响,线路受损,会出现大面积停电的问题,此类停电问题的产生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修复时间,这就会严重威胁供电的可靠性。

3供电可靠性管理创新模式

3.1进一步合理规划与设计电力系统供电线路布局

一方面,应当强化供电系统的顶层设计与供电线路的整体布局规划,在科学有效地应对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用户的同时,将提升供电可靠性作为供电系统建设布局总目标。在对变电站建设的过程中,还应当将其纳入规划整体构架,从宏观角度进行科学的电力负载预估,合理确定变电站建设点与足够的建设容量。另一方面,应当推进对旧有线路的合理改建与调整,在对旧有线路整体评判的基础上,分析线路建设薄弱点,对供电可靠性较差的线路及时改造,可以在改造之前根据线路实际状况与用户需求采取一定保障措施,诸如安装联络开关、熔断器或者隔离开关等方法,有效减少因该条分支线路的改造或检修而对主要供电线造成的供电影响。

3.2大幅提升配网的技术装备水平

配电网的主要技术装备水平的不足是限制供电可靠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投运年限较长的配电网设备应该酌情提高定期维护、检修的频率和次数,一旦发现存在绝缘老化等严重硬件问题应尽早更换,以免发生故障。为了全面提升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应该适当进行配网的设备改造和升级建设以满足越来越高的供电需求,在增加新设备时,应该制定严格的设备选型标准,选取设备时应该考虑可预见未来的地区配网的供电需求情况,尽量避免短期的二次改造,节省建设成本;另外需要严格把控新增设备的质量,投入正式运行之前务必进行严格的测试,以免由于设备的质量问题引起短路等故障,甚至引发火灾。通过提升设备可靠性,进而增强配电网供电可靠性。

3.3优化规范配网设备的检修工作

在配电网的实际运行中,配电设备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面临着故障的可能性。因此,对电气设备的维护和维修至关重要,而科学合理的配电网维护工作可以有效地避免故障事件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停电,提高用户对电网的满意度,并加以改进供电可靠性。目前我国配电网依然是采用计划检修和故障检修结合的方式,这种检修方式存在着一些弊端,主要体现在检修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较差,它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停电,并限制配电网的可靠性。随着配电网供电以及管理技术的高速发展,配网设备的性能越来越好,应该考虑全面革新我国配电网的设备检修模式。建议实时动态跟踪己投运设备的运行状态,实时掌握设备的健康状况,并根据设备的实际状态制定科学合理的维护方案,一步一步地实施检修计划。避免因定期检修造成不必要的大规模停电,使检修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既能够保证缺陷设备在第一时间得到诊断处理,也能防止出现过度检修的情况。目前配电网的检修方式仍较为落后,也不适用于当地的实际情况,据统计数据显示,过度检修停电事件较多,检修工作的效率继续提高。随着设备检测的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红外检测、超声波局部放电检测等方法己经相当成熟,使用这些手段可以实时掌握配网设备的运行状态,继而可实现状态检修、设备维护以及项目试运行等工作。同时需要加强对检修人员的培训工作,提升业务的专业性,才能最大程度的提升设备检修工作的效率和科学性。

3.4合理规划停电计划

电力企业的停电管理需保证停电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与各部门协调,制定停电前、停电中及停电后的监管和控制计划。具体地,可针对相应的条件制定停电计划,如停电计划的设置需满足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对于用户的接火停电需求,电力部门需按照电力企业的制度和审批程序提前一个月申请,并根据批示执行,防止重复停电。停电协调中将涉及多个部门,因此电力企业需定期召开配网设备停电协调会议。会议讨论、制定及分析配电网的月度、年度检修计划,同时建设配电网停电联动机制,使主网和配网的建设从立项、设计、施工到后期运行均联动进行,从而保证电力工程施工中停电时间的一致性,防止重复停电。此外,电力企业需做好停电计划的事前评估、事中控制以及事后分析工作,保证停电计划和转电操作方案的科学性。停电后,需监督和控制送电情况。如果无法在规定时间内送电,需及时启动应急管理机制,防止因管理不当降低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

4结束语

总而言之,供电可靠性是当前衡量供电质量的综合指标,是保障电力企业可持续性供电的重要标准。因此,电力企业要加强对供电可靠性的管理,做好供电设备的日常检修工作,创新供电可靠性的管理模式,提升供电可靠性管理的综合水平,确保供电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陈丰,林成虎,奚建飞,余文辉,陈灏生.供电可靠性管理应用架构设计及关键技术实现[J].广东电力,2017,3007:126-130.

[2]林成虎,王志英,余文輝,陈丰,奚建飞.南方电网供电可靠性管理集成应用模块建设[J].广东电力,2017,3007:131-135.

[3]夏羚,高方景,赵永生,秦浩.基于PDCA模式下的配网供电可靠性管理实践与研究[J].内燃机与配件,2018,07:163-165

(作者单位: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阳城县供电公司)

猜你喜欢
供电可靠性管理模式创新
配网自动化建设对供电可靠性的影响探讨
配网故障快速复电系统的建设及应用探讨
面向供电可靠性的配电网规划方法与实践应用
针对物流经济管理模式略议其战略发展内容
高校网站安全管理研究与探讨
浅谈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编目与管理作用
浅析提升农村配网供电可靠性的可行对策
工程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学生考研管理模式探索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