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汉
一、不同演奏形式中手指快速跑动的研究
在选用民族调式的钢琴曲目中,琶音是常见的表现手段。十六分音符的演奏解构紧凑,是手指快速跑动应用最多之处。选择孙以强先生创作的《谷粒飞舞》为分析样本,剖析这首以民族调式为主的钢琴作品中,手指的快速跑动在琶音和十六分音符演奏时的变现特色,以及弹奏有关部分时的注意事项。
这首乐曲使用的是我国经典的五声音阶民族调式,“1(do)、2(re)、3(mi)、5(sol)、6(la)”的五声音阶为其根本框架,运用了“调式交替”的方式。作者通过琶音的手段模拟谷粒飞舞时的动感音色,衬托丰收场面的生机与热烈,反应人们收获的幸福与喜悦;大篇幅的使用了十六分音符,以紧密的节奏使得音色更加饱满并且满含颗粒感。作者专门采用了许多民族乐曲的要素,塑造了多种艺术形象,以此来展示丰收时的欢庆盛况。
(一)琶音演奏中的跑动
琶音是常见的演奏音符的方式,演奏琶音的技巧在于演奏者的手指是否足够灵活。常见的主要有二十四个大小调的琶音。琶音的弹奏主要考验演奏者手指在扩张与收缩之间的平衡。流畅的指法,恰当的力量,严格的方法的综合作用,共同决定了琶音演奏的成功与否。
在弹奏小节琶音是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开始要慢练,把握“六音一组”的节奏特征,其中,演奏的第一个音应该适当突出,其余则利用力量传递自然引出。突显琶音的旋律音的同时,也要关注其伴奏的作用。除此之外,要熟识曲目谱面的指法要求,严格遵循此要求进行弹奏,指法在演奏中很好的展示了演奏者的综合素质。
演奏的时候,右手控制着两个连音与高音两个部分的旋律,手指快速跑动,轻快弹奏,不断推进。弹奏连音要保证清楚饱满,也不能对高音部分产生影响。保持手腕灵动自如,在旋律顺畅的前提下,力量要适时分散,保证不同部分保持和谐的奏鸣。速度没有突然降低,与前面部分始终一致。旋律如歌,琶音清楚饱满,弹奏起来轻巧、分散,每一句都有从强到弱的渐变,使得旋律的层次更加丰富,流动更加自然。在弹奏连续琶音要确保指法的正确,弹奏过程。
(二)十六分音符演奏中的跑动
除了大篇琶音的存在以外,《谷粒飞舞》曲目另一个弹奏难点就是大量连奏的十六分音符的存在。
比如,前4小节为引子。作为整首曲目的先导,引子的节奏一定符合主题所展现的欢乐与喜庆的特征。从谱例二中可以看出,左右手迅速变换的十六分音符,如同布满整个谷场天空的飞扬的谷粒,数量多,速度快。由强到弱的变化使得谷粒飞舞的场景表现更加真实。此时,手指快速跑动的音色饱满,满含颗粒感。弹奏时手指要保持弹力,紧贴琴键。手指不能离琴太高、太远,防止给听众以胡乱敲击的错觉
二、不同音阶作品中手指快速跑动的研究
大部分中国经典的钢琴曲目都是以五声音阶为主,和西方主流的七声音阶相比存在有很大的不同。这就导致,中国钢琴曲目的指法体系与西方的“大小调体系”差异明显。两者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五声音阶由五个音组成;二是每个音阶中,相邻两个音之间除了存在有二度音程之外,同时还有两个小三度的音程;三是每个琴键上都可以存在五种调式,而不仅只有大、小调两种,可以形成C宫、C商、C角、C徵、C羽、降D宫、降D商等60多个调式音阶。
由于五声音阶与七声音阶存在的特征明显的差异,必定对演奏时所运用的指法产生深远的影响。关于两种特征曲目中的手指跑动也自然不尽相同。国内的钢琴曲目除了五声音阶为主的,也存在以数量可观的以七声音阶为主的曲目。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钢琴曲目,分析不同的音阶作品中手指的快速跑动有何不同。
(一)以五声音阶为主的作品中的跑动
以崔世光的钢琴组合曲目《钢琴上的福斯特》为研究样本,研究以五声音阶为主的作品中手指快速跑动的研究。这首曲目是“中西合璧的结晶”。所以,演奏者在演奏时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将西方的谱曲技艺与传统的民族特色结合成有机的整体。
其中,如谱例三中1-6小节是引子部分,是一段2/4 拍 的Allegretto。在这一段的演奏中,右手弹奏的一系列快速跑动的五声音阶,生动明快,活泼俏皮,使人完全忘记了上一首曲目的伤感,沉浸在欢快诙谐的节奏中。除此之外,经典曲目《平湖秋月》中,以五声音阶组成的连续跑动的三十二分音符与六十四分音符通篇存在。
组合内共有四首曲目。其中,第三首曲目中直接体现了手指快速跑动的应用。第三首作品极具中国民间特色的小调曲目,拥有着很强的感染力。演奏时,演奏者要对乐曲形成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认识,正确的把握气氛,生动表达乐曲中体现的幽默风趣。
(二)以七声音阶为主的作品中的跑动
以张卓娅、王祖皆共同创作的传统民族声乐作品《贵妃醉酒》的钢琴伴奏曲为研究样本。如谱例四,《贵妃醉酒》的曲式结构为并列三段式,调式为中国独有的A羽雅乐七声调式。整首曲目因涉及的情感多变,所以整个曲目节奏的速度也各有不同。对于情感激烈之处,存在着手指的的快速跑动来抒发相应的情感。
三、不同和弦形式中手指快速跑动的研究
和弦是钢琴弹奏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按照三度或非三度的音程关系确定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的组合。按三度音程关系构成的和弦,每个音之间有保一定的紧张度,音调和谐,音色饱满,符合泛音的规律,应用较广;按非三度音程关系构成的和弦,虽然应用不广,但是其声音色彩多样,是构建民族特色和声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作用重大。
和弦的节奏快慢不同,节奏较快的和弦在弹奏时需要手指的迅速活动。结合具有代表性的曲目,分析在不同的和弦形式下,对于手指快速跑动的应用情况。
(一)排列规律的和弦中的跑动
以出身音乐世家的倪洪进的钢琴组合曲《圆明园漫步》五首标题乐曲之一的《萧瑟行》为研究对象,探究在排列规律的连续和弦中,手指快速跑动的应用。在曲目中间,弹奏连续的八度和弦附点音符时,左手要做到手指的快速跑动和转换。
在谱例五中进行连续规律并且快速的八度和弦时,手指在触键的时刻一定要迅速的摁住琴键,保证发力集中,音色更为清楚。尤其是附点音符的弹奏,除了手指跑动的速度要较快时,还要依靠身体力量的支持,保持身体呈向前倾的姿势。这样有利于弹奏出的音色沉稳深邃,感染力极强。演奏八度和弦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手指跑动的速度与连续。弹奏八度的和弦时紧靠手指的力量是无法弹奏出连续的音的,需要借助自身肢体的力量,保证旋律流畅。
(二)分解和弦中的跑动
以储望华先生写于1964年的钢琴曲《翻身的日子》中的谱例六为样本,研究演奏分解和弦部分所体现的手指快速跑动。这首钢琴曲是经典的五声音阶民族调式。旋律朴素顺畅,节奏明快火爆。曲目将钢琴的表现能力发挥的淋漓尽致,以钢琴的声音模拟各类民族乐器的演奏。
结 语
从不同演奏形式中手指快速跑动的研究中我们得出针对不同的演奏形式应掌握跑动过程中手的协调放松的正确方式,取得手指力量的良性循环是解决手指长距离连续跑动的重要問题;不同音阶作品中手指快速跑动的研究中我们得出结论弹奏各种音阶时都应增强手指的支撑能力,不管在慢速、中速、快速的弹奏过程中,都应强调手指的动作与手臂的重力有机地结合,这样的训练一定是科学而有效的琶音指一串和弦音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依次连续奏出,练习中拇指的移动和其他手指的跨越是动作的关键;当手臂往外移动拇指从第三、四指够构成的圆洞里穿越时,借助手腕的旋转实现力量的传递,手臂的外移、手腕的向外侧的微微倾斜给予拇指一定的空间,使得拇指触键与三指或四指的离键连贯成一体。
张卓娅、王祖皆二人共同创作时,“谁的原始乐思更好、更多,对这部作品的贡献多就把谁的名字署在前面,在艺术上相互支持、彼此尊重”转自娄文利《继承融合创新王祖皆、张卓娅的民族歌剧创作》,《音乐创作》2015年1期。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