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明
【摘要】美术教学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区域中的美术教育活动中,具有较多的特点,例如多种互动形式并存、多种创作形式和技法并用、体现学生自主性等。因此,在区域中的美术教育活动及其设计当中,应当注重对学生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对丰富的材料进行提供,使学生主动操作积极性得到激发。
【关键词】区域中;美术教育活动;设计
一、区域中的美术教育活动的特点
(一)多种互动形式并存
在区域中的美术教育活动中,学生可以和教师或同学进行自然、轻松、自由的互动。教师在区域中的美术活动中,发挥着指导和参与的多重作用。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进程进行观察,对学生的需求进行了解,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鼓励性的评价学生的创作结果。由于每个活动区域学生人数较少,学生自主性较强,因而教师容易发现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及时的进行指导。
(二)多种创作技法并用
在区域中的美术教育活动中,学生可以对不同的创作技法进行选择。如果实践较为充足,学生还可以对不同创作技法进行应用,或是对多种创作技法进行综合应用。例如,在《雨中》的美术活动中,学生可以采用棉签画的技法表示小草,用剪贴画的技法表示雨伞,用手指点画的技法表示雨滴,可以在区域中的美术活动中,对这些技法进行分别使用,也可进行综合使用。
(三)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在区域中的美术教育活动中,通常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学生能够自由的进行创作。学生和教师共同对活动主题进行确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对相应的美术材料进行选择,并根据已有经验,对创作形式进行自主选择。如果在一次区域中的美术教育活动中,学生没有完成作品,可以在自由活动或下一次的活动中,继续进行创作。
二、区域中的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
(一)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在区域中的美术教育活动中,主要是以少数学生为小组的活动,因此,学生需要对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充分的发挥,自行进行材料选择和美术创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作品和表现进行观察,从而对其个性特点进行了解,并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给予适当的帮助,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例如,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图形,进行添画创作,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表达。
(二)营造适宜活动环境
在区域中的美术教育活动中,应当设置相对固定的活动区域,同时注重美术活动区域空间的艺术性和美感性,要具备独立、安静、宽敞的特点。在活动区域中,应当设置展示学生作品的空间,对优秀的学生作品进行摆放或悬挂。在活动区域的营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对活动环境的营造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并且和学生共同对常用的美术材料进行准备。
(三)灵活运用指导方式
在区域中的美术教育活动设计当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灵活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指导。例如,可以通过个别学生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集体指导,或是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个别的指导。教师在进行指导的时候,应当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表现为基础,根据学生对活动内容的操作和探索进行指导。
(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教师通常占据主体地位,因而学生的主动性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在区域中的美术教育活动中,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充足的活动机会。在活动中,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以明确,对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充分的发挥,让学生能够拥有充足的实践进行尝试、思考和实际操作,从而不断提升美术创作的能力。
(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在区域中的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美术材料,从而对学生主动操作的积极性进行激发,让学生和环境、材料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由于不同的学生对于材料的喜好和使用能力不同,因此,教师在提供美术材料的时候,应当注重丰富性,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进行满足。例如,除了对常用工具材料,如胶棒、安全剪刀、泥工模具、泥工板、油泥、画纸、水彩笔、油画棒等材料进行准备之外,还可准备彩墨、树枝、石子等其它工具材料。
(六)区域活动融合渗透
在学生美术发展及经验方面,具有整体性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进行设计区域中的美术教育活动中,应当注重区域活动的相互融合与渗透。学生进入活动区域之后,所有区域都可看作是一个整体,对于活动空间、美术创作、材料选择等,不会受到区域的限制。美术活动区域的作品,可以在其它活动区域中进行应用,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也可与其它活动区域进行良好的融合。
结束语
在当前的教育领域当中,素质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而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当中,發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区域中的美术教育活动,是美术教学中一种良好的形式,结合区域中的美术教育活动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活动设计,从而取得更好的美术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高丽泽, 冯越. 情节画中的“情节味”——儿童情节画美术活动设计与组织初探[J]. 早期教育:美术版, 2016(6):4-6.
[2]苑克云. 区域特色美术教学方案的设计与构建——贵州省县级初中美术教学新课标实施情况调查研究[J]. 美术教育研究, 2015(16):139-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