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46个重点城市开始推行“垃圾分类”,不少用户开始为如何准确地分类垃圾而苦恼。2019年7月10日,微信城市服务上海全新上线了“垃圾分类”板块,用户在微信中的“我”页面点击“支付”,选择“城市服务”,就能快速访问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的“生活垃圾怎么分”小程序,一键查询垃圾分类。除了官方队伍,更多小程序开发者们也在行动。4个来自上海的小程序团队,在2019年7月1日政策实施前,推出了智能语音识别垃圾小程序“e丢丢”、趣味垃圾分类查询小程序“垃圾分类拎得清”、拍图识别垃圾小程序“垃圾分类工具”和垃圾分类指南及测试小程序“垃圾分类指南”。这些开发者有来自小程序生态的创业者,也有“半路出家”的环保主义者、留学生、国企90后,不同的际遇、同样对做工具服务的热忱让他们开始了和垃圾分类“死磕”的旅程。
一款“业余”产品
“e丢丢”是一款2019年4月下旬才上线的智能语音垃圾分类小程序,在几乎没有任何推广资源的情况下,仅6月30日一天,小程序的单日访问人数就超过了40万。创始人Terry聊起它的诞生过程时,带着一股“老父亲”般的骄傲。Terry在上海定居多年,是一名热爱公益的环保主义者,在2019年2月听说上海将于7月1日正式开始实行垃圾分类的时候,他很兴奋。一贯对公益环保事业保持关注的他和几个小伙伴,2018年就打算兼职做一个可以帮助人们识别垃圾分类的工具——奔着做公益的目的。现在,时机到了。办公室、居住的小区和常去的网球场都成了市场调研的场所,甚至遛狗的时候Terry也会主动和狗爸爸狗妈妈们聊天。Terry发现,无论是家庭主妇还是老人,甚至高知“海归”,对垃圾分类常常一知半解,在政策实行初期,搞不清楚垃圾分类的人非常多。在明确了这个方向可行后,他开始研究怎么做。Terry和3个小伙伴都不算互联网行业出身,一番比较后,考虑到小程序相比较APP开发成本低、用户无须下载直接可用,团队中的人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在小程序上做各种尝试,每人每天都要在原有的工作时间外,再花3—4小时琢磨产品。“e丢丢”有个很大的特色在于语音识别就可查询垃圾分类。这个想法来自他和自己母亲的一次交流。
“很多垃圾分类工具都只有文字查询,但有些老人不会拼音、甚至不识字的怎么办?我问我妈,如果可以用语音来查找垃圾分类你会用吗?”得到自己母亲和更多身边人的肯定答案后,Terry和开发团队很快放弃了曾经想过的图像识别、层级查找、包装二维码扫描等其他方案,确定了语音+文字的形式,并在查询结果页提供了“垃圾桶”打开的动画+音效的效果,增加可用性和趣味性,努力做到用户友好。团队在实用和好用两个原则上打磨产品,在垃圾分类“爆红”之时,“e丢丢”也获得了用户的大量关注。6月30日是上海垃圾分类政策正式执行前夕,“e丢丢”小程序PV一下冲破了40万,服务器瞬间被挤爆,连小程序资料页深藏的“反馈”入口也收到了大量用户的点赞。上线之初部署服务器的容量被证明远远不够,“肯定不会被爆”的“FLAG”瞬间被“打脸”了。有点被惊吓到的Terry和团队来不及激动,只感到“着急”,他们紧急召开电话会,第一时间联系服务器服务商和语音接口提供方,进行了服务器扩容和语音入口拓展,并在小程序里紧急插入了对客户的提示语。Terry形容这是一次“差点挂科的模拟考”,幸好顶住了。“我们收到了很多用户的建议、bug反馈还有合作邀请,很受鼓舞,我们正在对产品进行一系列的优化。”“成就感越大,责任感也就越大。”Terry说。
90后创业梦
“老妈都不要的丝巾”“渣男”是什么垃圾?这些奇奇怪怪的垃圾分类问题,在“垃圾分类拎得清”小程序上都能找到答案。这是一个由5个上海90后组成的创业团队。 2019年上半年,这5个高中就玩在一起的小伙伴做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决定。原本是来自金融、法律和化学等专业的他们,集体从国企离职,干起了“垃圾分类”。为了这事,他们和父母起过不少争执。国企福利好又稳定,5人都在接近30岁的当口,选择了遵从内心——除了一直以来的创业梦,也因为有了一些积淀。“大学毕业的时候其实就有创业的想法,但觉得开发APP技术要求较高,而且推广很难,一直没有尝试,小程序出来之后就一直在默默关注,虽然和自己的职业没有关系,但每次能力更新都去学习。”“垃圾分类拎得清”团队联合创始人刘嘉伦说。在推出这款垃圾分类小程序前,他们在业余时间尝试了几款壁纸小程序,如“图片制作大師”“纸塘壁纸PRO”等,在产品、技术和用户上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其中壁纸小程序获得了十几万的访问量。“其实想做垃圾分类小程序的想法很久了,刚好借垃圾分类这个契机,我们就想先从政策推行的垃圾分类做起,现在的目标是提供一个简单好用的垃圾查询服务平台。从长远来说,我们希望可以延伸做一个吐槽垃圾事物的好玩社区。”刘嘉伦聊起创业的想法。这种好玩的元素,已经在他们的小程序上体现出来。这个小程序有点“皮”。“男朋友”“前女友织的围巾”“包着狗屎的塑料袋”……小程序内收录了一些网友大爱的“垃圾”类别,还提供了“热搜榜”给大家参考,同时也提供了用户添加词汇入口。“产品做了一些人性化的设置,希望让大家感到垃圾分类不是一种压力,而是可以把娱乐、分享植入其中。” 刘嘉伦说。而之前嘴上不同意他们创业的父母,也在小程序上线后乐此不疲地帮忙分享和提意见。团队联合创始人王传林说,勇气和快乐是“垃圾分类拎得清”小程序给团队成员的,也是团队希望给到更多用户的。后续,他们将根据小程序不同地域的用户提供不同服务,也会不断完善和优化垃圾库数据。毕竟,“垃圾”也会让人快乐的,不是吗?
“垃圾分类拎得清”小程序
做“垃圾分类”顺便实现理想,也能顺便“提升业务能力”。互联网运营Carrie每天要和成百上千的小程序开发者打交道。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她,总想着用小程序为大家做点什么。这不,垃圾分类的难题来了,还是全上海人民都遇到的难题。“外面有太多不同的攻略,即使有了文字版攻略,大家还是记不住,需要及时查询。”内部一拍即合后,Carrie和同事苞小米、团队技术Leader景龙卷入产品一起策划这款小程序,切入点是“垃圾图片识别”。4个人,从策划到原型设计、前后端开发,只用了一星期,6月18日,“垃圾分类工具”小程序就上线了。团队负责人胡瑛挺开心,“平时都是我们去给行业客户推广小程序的理念:轻量级、迭代快、即用即走,如果这次的行动,能践行这些理念,又能解决更多人的需求,让更多人知道小程序的优势,这对小程序的生态和行业发展都是好事。”选择从图片识别切入主要是考虑实用性。团队发现很多小程序只是停留在政策解读上,并不是真正的实用,比如,老百姓还是不清楚玉米芯和玉米皮到底是不是都是湿垃圾。用拍照识别的能力,能让垃圾分类查询真正实现可识别,且随时可用。为保证垃圾分类数据库的准确性,团队根据上海市政府官网以及专业知识进行专门的人工提炼。每天傍晚6点半,团队都会更新一次新的数据库。同时,在网友的帮助下,他们也罗列了更多的垃圾分类,目前已经有了3000多个独特的分类。在胡瑛看来,好的东西是容易很快传播的。产品上线后,他们发给了身边的一些朋友,得到的反馈都不错,大家会帮忙自发转发。他们还打印了小程序码的物料,给到一些线下小区的物业,方便物业张贴给居民使用。小程序上线仅20余天时,访问量已经超过了10万,用户量超过了5万。“团队会坚持做下去。”胡瑛说。
阿姨們当了“产品体验官”
垃圾分类火了之后,上海各小区的阿姨们凭借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充分的锻炼,成了大家眼中的“大师级选手”。2019年5月22日就上线的“垃圾分类指南”小程序早早瞄准了这批人。“朋友圈的阿姨们就是我们第一批种子用户。”团队创始成员M说。这款小程序以科普4种垃圾类型下不同垃圾的分类知识为基础服务。考虑到单纯的知识输出相对枯燥,在上线之初他们就推出了“全市垃圾分类统一考试”,这次考试让他们收获了一大批“阿姨粉”。“很多退休阿姨每天认真刷题多次,她们给我们的留言内容也特别可爱,有些成绩低了会着急,有些得了满分会在姐妹之间炫耀成绩,她们做题做得开心,也很赞同上海实施垃圾分类的政策,给我们的产品也提了很多的反馈意见。”M说。在线测试的形式不仅具有趣味,还有一定的社交属性,也给产品带来了量级的增长。最多的一天,测试模块占到小程序整体访问量的一半。这让初次创业的M和团队感到挺兴奋的。她做垃圾分类小程序的初衷,是受一则央视纪录片的影响,片子记录了一位留学生回国后潜心研究并在一个村庄实施垃圾分类的历程。同为留学生的M很有感触,在国外早已养成垃圾分类习惯的她,回国后发现很多人都不熟悉,于是与C探讨后一拍即合,萌生了创建小程序的想法。M找到了同学圈的技术高手J沟通了idea,J也相当认可,拉上了负责后端技术的B,随即拉开了小程序创作的序幕。上海垃圾分类政策也覆盖了外地游客。考虑到上海有很多海外留学生和外籍游客,团队在“垃圾分类指南”中也提供了中英文的语种切换服务,帮助英文习惯的用户也可以快速学习垃圾分类。随着垃圾分类小程序的增多,M也感受到同质化竞争的挑战。“有竞争是好事,会让我们更有动力。”M说,接下来,将推出全国版的垃圾分类小程序服务。垃圾分类政策即将覆盖到全国更多的城市,全民环保行动已经在路上。这条路上,充当助跑者角色的,除了线下的政策执行者们,还有线上的小程序开发者们。现在,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他们解决,比如不同城市对垃圾分类的不同需求,垃圾分类数据库的准确性,更多人的垃圾分类知识教育等。每天都有新的热点,但用户需求不会消失。这些社会热点的背后,都有一些微信创造者们,为了让世界变得更好一点,一直在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