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儿童公园自然教育内容与形式初探

2019-09-10 07:22刘钰莹翁殊斐冼丽铧冯志坚
中国城市林业 2019年2期
关键词:自然教育园林植物

刘钰莹 翁殊斐 冼丽铧 冯志坚

摘要:植物科普教育作为自然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对广州市6个儿童公园的实地调研,了解以植物科普为主的自然教育现状,并总结现有的儿童植物科普教育内容及形式;结合优秀植物科普案例,梳理、分析获得植物科普内容可分为植物基础知识、养护栽植、自然审美、文化精神4类。此外,对科普实现形式进行重点分析,探讨“展示型”科普展示牌的设计思路以及科普植物选材,以及对“参与型”植物科普课堂活动的实施提出建议。

关键词:园林植物,植物科普,自然教育,儿童公园

DOI:10.3969/j.issn.1672-4925.2019.00.014

2009年《林间最后的小孩》出版,儿童因疏远自然而产生感觉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生理和心理疾病高发等症状引人深思[1]。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部分住进“钢筋森林”的儿童逐渐显现出“自然缺失症”。自然教育作为缓解此类症状的一剂良药逐渐得到社会的重视。作为自然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植物科普教育通过一系列的展示、活动、游戏等方式传播植物知识,使人们在亲近自然的同时,学习和掌握植物的相关知识,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崇尚科学的精神[2]。广州市妇联主席曾提出“每个儿童公园都将拿出6.5%的面积建科普场馆,建议把这些科普场馆建成儿童之家,为儿童开辟公益成长空间”[3]。的确,相比综合性公园,儿童公园往往能提供更多的节目,儿童教育方案也更加多样化,其中最常见的主题便是植物[4]。

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侧重于公园景观设计,如从儿童色彩心理学角度出发,对儿童公园的硬质景观进行分类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儿童公园色彩设计上的建议[5];或者从与气候匹配的角度出发,总结适应气候的儿童公园的基础设施、游乐设施的材料选择策略[6]。從公园设计中的自然教育功能出发,针对自理型、自立型、自信型、自强型4类自然教育景观,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法与原则[7]。科普教育的形式内容研究则更倾向于植物园,如对植物园提出资源展示分类化等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教育策略,少有基于儿童行为认知特点的儿童公园自然教育的相关研究。本文通过调研儿童公园,分析借鉴相关领域的经验,比较系统地探讨以植物科普教育为主的自然教育的具体内容以及实现形式,有助于使相对完善的植物科普策略在儿童公园得到落实,对改善儿童的“自然缺失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通过对人流量较大的广州市儿童公园、天河区儿童公园、越秀区儿童公园、荔湾区儿童公园、海珠区儿童公园、以及番禺区儿童公园6个公园进行实地调研,从各个园区的科普主题特色、科普植物展现形式、科普设施装置以及科普活动实施情况4个方面了解儿童公园以植物科普为主的自然教育现状,并总结目前的儿童自然教育所采用的内容及形式。

2 结果与分析

2.1广州市主要儿童公园植物科普现状

调研显示,广州市内儿童公园都根据自身特色设定了不同的公园主题,并在此基础上呈现不同的科普重点。如以“岭南水乡的阳光童年”为主题的番禺区儿童公园,除了在儿童乐园大门设计上结合岭南建筑特色元素,在瓜果长廊中展示了芭蕉(Musa basjoo)、南瓜(Cucurbitamoschata)等常见蔬果,尽显水乡特色。

在科普教育的形式上,除了设置科普馆为科普植物挂牌,部分园区还设置了科普互动装置,如广州市儿童公园的感知乐园中设置了传声筒、盲文面板、打击乐组合、益智面板等多组游乐设施装置,不仅具有趣味性和教育性,还充分考虑到了视听障碍儿童的感知互动需求。在植物的展现方式上,大部分儿童公园通过植物配置、植物造型或植物与人造山石等装置的搭配进行科普植物的展示,吸引儿童注意力的同时达到一定的景观效果。如广州市儿童公园将基及树(Carmonamicrophylla)等灌木修剪成长颈鹿、兔子等动物造型,海珠区儿童公园将假山石与绿植结合打造“别有洞天”公园大门。

除此以外,大部分儿童公园拥有自己的特色活动。海珠区儿童公园中的“开心农场”便是园区的固定特色项目,活动旨在使儿童通过与父母共同栽种、培育认养植物,培养其动手能力的同时普及植物知识,并使儿童树立责任意识。

通过现状分析显示,目前市内儿童公园植物科普工作已初具成效,并能基于此总结一定的以植物科普为主的自然教育内容与形式(表1)。

2.2植物科普内容分类

传统的植物科普内容主要是对植物基本知识的科普,比如植物的名称、作用和基本习性等,而从植物本身其实是可以衍生出许多值得儿童感受和学习的自然智慧。通过调研以及对优秀案例的学习,研究认为植物科普内容可大致分为4类。

1)基础知识类。主要通过科普展示牌向儿童介绍植物的名称、部位、作用、习性等,旨在使儿童对于植物的相关知识有基本认知,以培养其科学精神。

2)栽培养护类。旨在给予儿童亲手栽植耕种的机会,在具体实践中掌握植物养护知识。近两年广州市区的儿童公园都有意识地开发了以科普此类植物知识内容的活动,如在海珠区儿童公园开设的开心农场中,儿童通过植物认养,亲手松土、浇水、施肥体验耕种,不仅了解到阳光、空气、水分、营养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等植物基础养护知识,更懂得食物来之不易,懂得珍惜粮食、保护环境。

3)自然审美类。儿童通过观察认识自然之美,了解季节的变化、领悟生命的意义。通过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带来的感官刺激感知自然、认识自然,从而热爱自然。

4)文化精神类。除了植物自身被赋予的教育意义,从植物本身衍生出来的精神文化也是值得学习的。因此,在进行植物科普时要注意与历史精神文化联系。此外,每个地方特有的乡土特色、乡土文化精神也应该让儿童有所了解。例如荔湾区儿童公园的奇幻自然园中选取果树、芳香植物、裸子植物等荔湾特色植物,并加入具有荔湾特色的花船、风车、大秤砣等,旨在通过植物科普荔湾本土的文化。

2.3植物科普形式

以植物科普为主的自然教育形式大体可分为展示型与参与型两种[8],根据研究需要,本文将在此分类的基础上,综合调研所得及相关文献进一步探讨展示型与参与型植物科普活动的具体实现形式。

2.3.1展示型儿童植物科普形式

展示型侧重于通过“观看”获取植物科普知识。可以通过设置科普展示牌、线上科普系统或引导儿童观察植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实现。作为植物科普中的主要及重要形式,如何使植物成功吸引儿童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需从视觉元素中的颜色、形状等出发考虑植物的选材。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第一感官是视觉,而对视觉产生最大影响的就是颜色。植物丰富色彩主要是从植物的叶色和花色两个部分呈现出来。华南地区新叶有色植物以常绿乔木以及少部分常绿灌木为主[9],如海南红豆(Ormosia pinnata)、杧果(Mangifera indica)、蒲桃(Syzygium jambos)等。老叶有色植物则往往是秋叶树种,其以落叶灌乔木为主,如大花紫薇(Lagerstroemiaspeciosa)、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等。常年异色叶树种一般为灌木或草本植物,如彩叶草(Coleus blumei)、红花檵木(Loropetalumchinense var.rubrum)、黄金榕(Ficus microcarpa‘Gloden Leaves’)等。

除此之外,植物花色更是多种多样,如黄色有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黄蝉(Allamandaneriifolia)等。研究表明,黄色可培养儿童的智慧,使其更渴望追求理想[10];红色作为儿童最喜爱的颜色之一,能有效刺激他们的视觉,使其充满活力、富有朝气,常见的红色花有朱槿(Hibiscus rosa-sinensis)、木棉(Bombax ceiba)、红掌(Anthurium andraeanum)等。在植物配置当中,不仅要关注色彩和心理学理论知识,还要充分考虑植物色彩对儿童心理及生理的影响[11]。在选用植物时尤其要注重色彩的搭配以及植物是否与环境融合的问题,科学的配色关键在于视觉效果,太花哨的颜色容易造成视觉疲劳,从而起到反效果。

除了颜色,对视觉产生影响最大的就是形状。植物的形状一方面通过特殊植物的叶形、果形展现,如洋紫荆(Bauhinia variegata)的叶,猫尾木(Dolichandrone cauda-felina)的果实。另一方面则是植物造型,这是儿童公园常用的形式。造型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可分为植物图案、植物雕塑和植物建筑3种类型[12],常见的用于造型的乔木类植物有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垂叶榕(Ficus benjamina)、紫薇(Lagerstroemiaindica)等;灌木类有朱槿(Hibiscus rosa-sinensis)、九里香(Murraya exotica)、基及树等;藤本类有地锦(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薜荔(Ficuspumila)、忍冬(Lonicera japonica)等。

科普栏、展示牌等是公园另一种常见的科普形式,若能灵活运用,则能达到较好的科普教育效果。本文认为在设置植物科普展示牌时应考虑以下4个问题。

1)展示牌的遍布不应只是“蜻蜓点水”,而应在合理的范围内让孩子能轻易找到。通过对市内几家儿童公园的调研对比发现,天河区儿童公园内的植物普遍挂上了相应的介绍牌,且介绍的内容相对全面。

2)形象设计上除了选用儿童喜爱的形状及颜色,展现形式可更为具体。通过对优秀科普基地海珠区湿地公园的调研发现,园区的科普展示牌设置得更为生动形象,不仅图文并茂,还直接付上所要科普的鸟类的脚印,更容易被接受并记住。

3)内容设计上不仅图文并茂,而且相关的说明性文字应在孩子的理解范围内,生动活泼的语言更容易使孩子接受。如新加坡的雅格巴拉斯儿童花园植物标识牌以儿童喜欢的方式设计成各种动植物形状,相关的说明性文字不会超过7~10岁儿童的理解范围,指示牌高度适合儿童身高,从而有效地傳递与植物相关的丰富知识[13]。

4)展示牌不应只是“静止”的,可以考虑结合媒体技术如设置二维码、小音箱、触动装置等,增加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在对华南植物园的调研中发现了具有创新性的人工智能植物识别园区系统,游客只需扫一扫二维码上传图片就能得到园区的植物信息。提倡这种线上的科普方式,不是鼓励孩子重新回到电子产品屏幕前,而是希望当孩子处在公园时能借助父母的帮助,结合所见所感,以更生动形象的方式使科普知识更准确传达。同时,也为科普装置升级提供一定的参考方向。

2.3.2参与型儿童植物科普形式

参与型的儿童植物科普形式主要是通过儿童参与园区设置的科普课堂活动实现,常见的有动手实践、感官体验、探索认知等多种类型,旨在让儿童亲自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植物资源完成特定的小任务。

天河区儿童公园的农耕园、海珠区儿童公园的开心农场就是属于动手实践型活动的一种,儿童通过植物认养,亲手松土、浇水、施肥体验耕种,不仅了解到植物基础养护知识,更懂得食物来之不易,懂得珍惜粮食、保护环境。上海辰山植物园曾组织儿童利用树叶进行“植物拼贴画”创作活动,无独有偶,在华南植物园的自然课堂上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做一幅压花作品。在亲手实践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锻炼了自身的动手能力,还对自然界的植物有了进一步认知。

具体到科普课堂的教学方法上,由于儿童公园的主要服务对象是6~12岁的儿童,这一阶段的儿童在认知能力上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即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有些问题需要在具体事物的帮助下才可以顺利解决。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将科学的语言“低龄化”,如认知可食用植物可说成通过参观“花园超市”认识能吃的植物,并借助具体的实物说明。在马克和西蒙的教学实践中就曾提出值得借鉴的教学策略:如使用问题来支持智力的参与,即通过大量的提问促使儿童不断思考;使用令人震惊的信息来支持情感的投入(惊人的信息能迅速捕捉儿童的注意力);注重学习科学的语言,即在教学中适当运用科学词汇描述植物能促进小学阶段儿童的学习;最后则是通过感官接触学习植物[14]。

总之,自然教育既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户外活动,也不仅仅是与自然相关知识的学习积累,其必须以大自然为载体,以核心理论作为支持,配合系统的课程,这样才可以将多种形式串联,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3 讨论

文章以自然教育的视角,探讨了以植物科普教育为主的自然教育具体内容与实现形式策略,除了为植物科普等相关自然教育工作的改进和提升提供参考思路,还希望引起社会对儿童自然教育的关注。

根据调研的反馈,市内部分儿童公园存在科普展牌效果未达预期、科普对象不明确、科普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因此,需要结合国内外优秀案例,从形式与内容上进一步探索学习,如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行为认知特点,参照英国邱园的案例定制面向不同年龄阶段的自然教育课程[15],并思考如何与对应年龄段的素质教育课程相结合。

此外,进行自然教育的场所不应只限于儿童公园,研究希望各植物园能利用其植物资源优势做好自然教育工作,如广东省2015年年底启动的“自然学院”项目将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鼎湖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等风景名胜区设为自然科普教育的课堂,使自然教育不再停留在课本或少数的专类公园上。

最后,自然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应与时俱进,希望国内儿童自然教育工作能不断地推陈出新,将总结出的实现形式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理查德·洛夫.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J].中国发展观察,2014(9):92.

[2]张建林,段余.论自然地形空间与公园功能空间的耦合性设计:以重庆山地公园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10):154-159.

[3]彭文蕊,蔡芬.“海洋森林”为海珠区儿童公园主题[N].南方日报.2013-08-03.

[4]KWON M H,SEO C, KIM J, et al.Current status of children's gar-dens within public gardens in the United States[J].Horttechnolo-gy,2015, 25(5):671-680.

[5]潘建非,陈凯怡.基于色彩心理学的广州儿童公园硬质景观分析[J].广东园林,2016,38(5):9-15.

[6]汤辉,林桂燕,陈浩然.与气候条件匹配的新加坡远东儿童公园设计策略及启示[J].广东园林,2016,38(3):25-28.

[7]钱佳怡,吴晓华.自然教育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体现研究:以浙江长乐国家林木种质公园规划设计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18,16(2):43-47.

[8]程晓山,朱芸青.广州市儿童公园中植物科普教育类活动项目研究[J].广东园林,2016,38(5):4-8.

[9]陈雷,孙冰,廖绍波,等.广州城市绿地彩叶植物资源调查及应用[J].广东农业科学.2014,41(21):49-55.

[10]王荐,秦华.基于五感的儿童活动空间植物配置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2(4):76-80.

[11]孫力,王敏.基于生理心理影响的园林植物配置优化探析[J].中国城市林业,2018,16(1):44-48.

[12]黄少玲,朱军.造型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以珠海长隆景观建设工程为例[J].广东林业科技,2015,31(2):104-108.

[13]蔡玉珠.新加坡植物园之儿童花园[J].园林,2011(5):48-50.

[14]ZHAI J. Engaging Children in Learning Ecological Science:TwoBotanic Garden Educators' Pedagogical Practices[C]//lssuesand Challenges in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 Singapore, 2012.

[15]Kew.Key stage information for school programmes at Kew[EB/OL].(2017-01-20).http://www.kew.org/.

收稿日期:2018-06-11

基金项目: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2017JGXM—MS09)

第一作者:刘钰莹(1995-),女,本科,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应用。E-mail:747204221@qq.com

通信作者:翁殊斐(1969-),女,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应用研究。E-mail:shufeiweng@scau.edu.cn

猜你喜欢
自然教育园林植物
园林植物良种繁育策略探讨
西北园林植物景观的空间意象与结构解析研究
利用农村花木文化资源,开展幼儿园特色教育活动
园林植物害虫种类及防治技术
自然教育的内涵及其启示
试论指导家长配合幼儿园“亲自然”科学教育
卢梭自然教育观及其对儿童教育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