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耳洞,是老山战场常见的一种简易防御工事。它造型简单,构筑快捷,因形似猫耳而得名,可躲避枪炮袭击。由于老山地区属典型的亚热带喀斯特地貌,山体上分布着许多大小深浅不一的溶洞,战士们便将其当作天然掩体,久而久之,这种溶洞也被称作猫耳洞。
20世纪80年代南疆自卫反击“两山轮战”期间,猫耳洞遍布前线和后方阵地。可以这样说:有战士的地方,就有猫耳洞。因此,参战老兵有一个别称——“猫耳洞人”。当时,官兵中流行这样一句口头禅:在猫耳洞里待一年,把一辈子的苦都吃完。
一位指挥员视察老山前线的猫耳洞后由衷感叹:“在这样的猫耳洞里待上一年,就是不打仗,也应该立功,应该给他们记一等功!”
那么,猫耳洞究竟苦在哪、苦到什么程度?
一是空间狭小。
猫耳洞大不过几平方米,小的仅一平方米左右,很多洞只能匍匐着爬进去,如果体形太大,爬进去都很难。好不容易钻进去,只能坐着或蹲着,根本无法站立。即便是躺下,也要把腿蜷着。
有一名姓谭的战士,在猫耳洞守了两个月,由于长期待在矮小狭窄的猫耳洞中,他的双腿不会走路。军工战士将他抬下来时,1米8几的他像变了个人,面黄肌瘦,身躯佝偻,浑身哆嗦,过了半年身体才慢慢恢复。
有人也许会问,为什么不构筑大型防御工事呢?
殊不知,当时敌我双方大部分前沿阵地犬牙交错,双方相距不过几百米,近的只有几十米。如建造大型作战工事,一来时间长,二是易暴露,必然遭敌军火力袭击。因此,双方阵地都以中小型防炮洞为主。猫耳洞虽然小,但它能保命。
二是不通风。
为防止敌人偷袭,一般猫耳洞的入口都较为狭窄曲折,这也导致洞内空气污浊不堪。由于不通风,猫耳洞内各种味道充斥其中。比如腥臭味。有的洞因为离敌人太近,战士们吃喝拉撒只能在洞内进行。
这时,吃完的罐头盒就变得十分珍贵,战士们装屎装尿都靠它,运气好的囤积一天便可处理。如果敌人盯得紧,就要连续储存好几天。
此外,还有食物腐烂的馊味、人的汗酸味、老鼠的腥味、煤油的刺鼻味、霉味、烟味、臊味、硝烟味等。一些参战老兵回忆,如果从后方突然进入这种猫耳洞,开始几天根本不想吃东西,难受得令人窒息。
三是积水却又缺水。
猫耳洞内虽然空气不流通,但雨水却畅通无阻。一到雨季,雨水就肆无忌惮往里灌,猫耳洞便成为名副其实的“水牢”:有的淹到膝盖,有的齐腰,还有的则淹到脖子。一般10多个小时后,水会自然退去,但若遇到连续阴雨天,战士们在水里泡个10来天也是常有的。
即便如此,战士们也不能离开猫耳洞,必须坚守。他们把枪綁在肩膀上,电台顶在头上,有时实在支撑不住就在水里睡着了,但立即会被水灌醒。
遇到天晴时,水又成为猫耳洞的奇缺之物。由于敌军炮火封锁,水很难按时送到前线。很多战士在洞中坚守几天几夜,只能喝一口水,洗脸洗澡就不要想了。严重缺水导致猫耳洞里的战士平均一天不到一次小便,大便一般7至10天一次,长的达半个月。
为了生存,战士们只能喝存下的雨水,水里不但有大量的粪便、尿液,还有很多腐烂的老鼠和蛇虫,尽管腥臭难闻,但还是得捏着鼻子把那些水喝下去。这些水也是限量的,根本不够喝,有的战士实在渴得不行,就跑到洞外吸吮树叶上和石头上的露水润喉。
在八里河东山,有一处阵地被称作“80年代的上甘岭”,这是军报记者毛文戎当年实地采访后,面对异常艰苦的条件而发出的由衷感叹。
四是炎热潮湿。
看过我军战士的猫耳洞图片,也许很多人会奇怪,为什么战士们都光着身子?这里先讲一件曾广为流传的事:
某年春节期间,一位师长带领后方大学生、演员到老山作战前线慰问。阵地上有几个没来得及穿衣服、赤身裸体的战士见首长和几个女性突然光临,匆忙躲进猫耳洞里。
师长臭骂坚守阵地的连长带兵无方,作风稀拉。连长流着眼泪解释:由于猫耳洞内异常炎热,气候潮湿,加上我们牺牲战士遗体及越军尸体运送不及时,雨淋日晒,细菌繁殖很快,很多战士裆部溃烂流脓,有的裤头和血肉粘连在一起,一脱就连皮带肉一起撕了下来,实在是没有办法才不穿衣服……
师长和慰问团成员看了战士的伤口,无不流泪。
广西、云南边境是典型的亚热带气候,温度高,湿度大,夏天洞内温度普遍超过40度,有的高达50度。更为严重的是,因湿度太大,长时间晒不到太阳,战士们衣服都是湿的,和皮肤贴在一起,很容易衍生皮肤病,甚至全身溃烂。
无奈之下,战士们便将衣服脱掉只穿一条裤衩。可不久,战士们又出现烂裆。这种病开始是起湿疹,奇痒难忍,然后化浓,并逐渐腐烂,不停地流黄水和血水,只要稍坐一小会,裤衩就会被血水渗透与皮肉粘在一起,让人痛苦不堪,走路都十分困难。
后来,战士们也顾不上形象了,纷纷将衣服裤子全部脱光,一些害羞的战士便将短裤剪成条状简单遮蔽,这才让烂裆的痛苦得到缓解。
尽管是光着身子,但打起仗来战士们可毫不含糊,他们抱着决死之心,用血肉之躯铸起钢铁长城,顽强守卫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在老山前线,由于长期吃不到蔬菜喝不到水,加上医疗条件受限,很多老兵还患有前列腺炎、尿路感染、结石、关节炎等疾病,战士们把这种源于猫耳洞的怪病统称为“猫耳洞综合征”。
五是易遭偷袭。
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因猫耳洞内积水,伤员小高被安排在稍高的地方。又一个闪电袭来,小高发现洞外人影一晃,紧接着一颗“哧哧”冒烟的手雷扔进洞内。已来不及叫战友躲避,小高就势一倒,用自己的身体压在手雷上。
一声闷响过后,小高被爆炸的气浪掀起又重重落在地上,光荣牺牲。战友们立即冲出洞外,搜索并击毙偷袭的越南特工4人。
在清理小高遗体时发现,数十块弹片将小高的后背击穿,血肉模糊,惨不忍睹。
这不是电影桥段,而是发生在老山前线的真实故事。
很多人都听说过,越军特工很厉害,他们就像幽灵一样无处不在。特别是雷雨天气和大雾天气时,由于能见度极低,特工便趁机潜入我方阵地,将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等扔进猫耳洞,我们很多战士就是这样牺牲的。
因此,不打仗的时候,战士们首要任务便是紧盯洞口,连眨眼都要比平时慢一些。
对于参战老兵来说,猫耳洞的意义,就好比红军战士忘不了雪山草地、志愿军战士忘不了上甘岭,成为他们一生刻骨铭心的记忆。我们重提这段历史,并不是为了博取同情,而是希望人们在享受美好生活的时候,不要忘记:有一群被称为“猫耳洞人”的老兵,曾抱着“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一家不圆万家圆,一人吃苦万人甜”的崇高信念,用生命和热血换取祖国和人民的安宁。
猫耳洞里如何打发时光?
人还是有精神需求的,但有时候人的精神需求会成为一种负担。比如在臭味、臊味、汗酸味、霉味、馊味、老鼠味、煤油味、烟味、硝烟味,九味俱全的猫耳洞中,如果你不找点事给他们干,不闷傻也会呆憨,这是一个师政委给换防的团政委反复交代的事。
猫耳洞里,常年昏暗无光,白天要隐蔽洞口,防备敌人,晚上才能适当透透气。即使距前沿有点距离,你也保不准敌人什么时候摸上来。因此没有什么文艺表演、也不会有什么音乐盛会,只能自己找些乐子。
比如:可以读秒,数得又快又准这是最普及的,表还算是标配,听着滴答声,一秒一秒地数着,感受着什么叫度秒如年。当然,后面难度就上去了,不但要数准还要数快。
据老兵们回忆,最快的是一分钟数六十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九十”,阵地上一共有二十三人,除了四班长结巴数不快,有二十二个达标,当真又快又准。
再比如:可以读书,读到倒背如流。
先看看下面这段文字:
服口勿剂身洁用外感快之怡神爽气后浴有即部各体身等沟股腹部阴会下腋及上肤皮的洁清在扑粉药的中包干打开用使性次一部各体身抹在下而上自巾夹药浸出取包湿开打……
如果觉得莫名其妙,请您倒过来读,就知道这是一张说明书,一个阵地上十个有八个能倒背下来。
那年头,全国人民曾经向新一代最可爱的人捐赠过精神食粮,送到各个猫耳洞,有的战士能得到一整套《毛泽东选集》,这就足够支撑阅读半年,有的战士只能捞到半本50年代的杂志……
当然,猫耳洞看书的条件你可以想象一下,可能那些“凿壁借光”的学霸,在这里可能也半个字看不下去。
再比如:可以玩纸牌。猫耳洞人打扑克的水平相对较高的,但由于物资缺乏,扑克再烂也舍不得丢,新三月旧三月縫缝补补又三月,泥、汗,以及补补贴贴的胶布,可以一张扑克打成二寸厚。有个战士回忆到:他曾在一张方片上贴了八块胶布。
还可以摆弹药箱,一天一个样式,三十天不带重样。
剪指甲,为了延长剪的时间,每次剪下来部分越少越好,刀工可以比肩国家级厨师。
还可以调教老鼠、蛇等
猫耳洞里,孤寂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会让每个猫耳洞人产生冲出去厮杀一场,死也死个痛快的冲动。若不是战场纪律,大概没有一个人会像冬眠的动物一样,蜷缩在黑暗肮脏潮湿窄小的洞里,与老鼠、毒蛇、蚊虫为伍那么长时间。
有这样一个士兵,他的猫耳洞在敌人下方,因此他不敢出洞,也不敢抬头,他就在这样的猫耳洞里窝了一年,临下阵地,接防的人已经进洞了,他再也忍不住了。他操起冲锋枪,冲出猫耳洞,扫向敌阵,哒哒哒,哒哒哒,很快一梭子就打完了。他换下弹夹,准备再来一梭子时,敌人一发炮弹落在他站立的地方,他牺牲在撤出阵地前十分钟。
用生命换来猫耳洞
的一次“打牙祭”
“打牙祭”是华东华南一带的方言,尤其在湖广川滇一带应用广泛。早年是定期祭祀财神的活动,每月两次供奉肉食于财神像前,祭拜之后才能由家人分食。后来,打牙祭逐渐演化为泛指吃肉或加菜。
我真正体会“打牙祭”是一种幸福,源于30多年前“猫耳洞”里的经历。
那年初春,西南战端已开,我军反击后,敌方疯狂报复,战事胶着。为躲避炮击,官兵开凿出许多猫耳洞。6月,我奉调广西参与战地采访,在一座山峰上的十几个猫耳洞里,辗转工作月余。
当时,阵地上的战士们已坚守近3个月。储存的大米吃完了,蔬菜吃尽了,给养因炮火封路送不上山,战士们只能以压缩饼干和脱水蔬菜罐头充饥。十天半个月还行,长时间吃不到青菜和鲜肉,人会手脚溃烂,患上夜盲症甚至维生素C缺乏病。
我连续一个多月没吃到青菜和肉类,和战士们一样,一看到压缩饼干就恶心。
忽然有一天,雨下得极大,敌人的炮兵可能钻进洞里躲雨了,这一天出现了炮火空档。山下运输队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派出3位战士背了3个竹篓上山。阵地上的战士们冒雨迎接,簇拥着山下来的战友,挤进连部那个稍大点的山洞里。大家打开竹篓一看,有炒熟的黄瓜肉片、西红柿鸡蛋,有凉拌竹笋和好几只烧鸡。另两个竹篓里是大米、青菜和肉罐头,看样子能食用半个月。
送给养的战士满怀歉意地说,这蔬菜早就备下了,可等了一个多月了才送上来,已经开始腐烂了,如果不能吃就不要了吧。
连长说:不能扔,烂了也是绿色,也有维生素啊。
炊事员把已经不成形的菜用洞里的山泉洗干净切碎,和大米一起放进锅里煮成蔬菜粥,南方籍的战士们围着锅高喊:
打牙祭喽!打牙祭喽!
指导员说,我要去给战士送蔬菜粥!
炊事班长忙递过来一个竹篓,说十几个饭盒早就装好啦,正要送到前沿去。我也站起来说,我跟指导员一起去。
我和指导员把饭菜挨个分送到十几个猫耳洞,战士们很激动,来不及用勺子,捧着饭盒就往嘴里倒。几乎每个人吃完都说:真香,首长和战友们没忘记我们!
我蹲在猫耳洞里看着听着,不觉泪湿了眼眶。一顿简单平常的饭菜,就让这些看惯了流血牺牲的战士如此满足……
几天后,我在战士们的护送下,趁炮火间隙撤下山去,才知道,给我们送给养的3位战士,有一位在下山途中遭遇敌人炮击,牺牲了。猫耳洞里的一顿牙祭,是战友用生命换来的。
南疆特工战
说起20世纪80年代的南疆自卫反击战,最为军迷津津乐道地就是双方特种部队之间的对决,被称为“特工战”。
在整个作战期间,最精彩的一战要属1985年3月9日,我军某部侦察大队5连在37洞北侧的伏击捕俘战斗。
37洞位于我国马崩乡当面,距离边境800米,越方4号公路从37洞南侧经过,东北距离苗皇帝山2.5公里。
3月7日晚,5连设在1683高地的观察所发现,越军5辆汽车沿4号公路进至37洞。次日又发现数批越军,大都不携带武器,到我观察所右前方500米处的水井挑水、伐木、加修工事。大队长孔见认为,很可能越军向37洞增兵,决心乘敌立足未稳,地形不熟,行动警惕性不高,实施伏击捕俘。
侦察伏击群编为5个组:捕俘组由10人组成,连长罗伟才任组长,秘密进至水井附近,选择有利地形组织伏击捕俘;接应组由8人组成,副连长刘远球任组长,负责接应;火力组由20人组成,由田指导员担任组长,部署在1683高地及其东北无名高地,主要是压制1626高地和垭口之敌,以火力阻击尾追之敌;指挥救护组由12人组成,大队长孔见任组长,负责指挥和救护伤员。
8日24时,侦察伏击群从马崩冒雨出发,于9日凌晨4时到达1683高地北侧无名高地。经实地观察,发现水井附近怪石林立,很适合掩蔽捕俘手,捕俘手便掩蔽在距离水井仅3米的玉米垛里。
随后从上午10时到下午16时,先后有7批26名越方群众进入伏击圈内割草、打水、放羊,最近的距离我军捕俘手仅有3米,但捕俘手一动不动,始终没有暴露。
17时,7名越军从阵地上下来,1人走向水井,5人向旁边玉米垛走去。就在第一人到了水井边打水时,捕俘手张安林等人猛然跃出,一下子将其扑倒,与此同时,罗連长和李家权、韦和成迅速开火将搬玉米垛的5人全部击毙。
听到枪响,远处1人转身就逃,罗连长紧追不舍。担任掩护的聂卫民、姚景顺、何红欣将其去路堵住,终于将其俘虏,罗伟才随即命令押带俘虏撤离。
这时垭口越军听到动静,开始用轻重机枪射击。捕俘组立即押着俘虏向山脚撤离。快到山脚时,1名俘虏顽抗不走,因山高路滑,追兵迫近,情况紧急,捕俘组将其就地击毙,押带另1名俘虏撤离。
这时,指挥组呼唤后方炮兵火力对追击之敌和37洞驻兵点进行拦阻和压制射击,毙伤越军20余名。当捕俘组将俘虏交给接应组时,俘虏乘机逃跑,由于尾追而来的越军火力猛烈,追赶已经来不及,只好将其击毙。
火力组也随即开火掩护捕俘组和接应组撤离,当场击毙追击的越军24名。捕俘组和接应组在火力掩护下迅速撤离,于18时30分,参战人员全部撤回境内。
这一战侦察大队以无一伤亡的代价击毙越军31人(另引导炮兵毙伤敌20余名),在战术上充分体现一个“快”字,整个战斗定下决心快、组织战斗快、完成准备快、打得快、撤得快。从发现情况、部署战斗到撤回国境,仅用了一天的时间。
而此战的对手就是越军的特工连,31 0的战绩从一个侧面可以反映中越两军特种部队的战力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