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为玲 宋宏亚 袁杰 孙全东
茶产业是信阳市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和绿色、生态、富民产业。新时期如何用习近平新时代“三农”思想指导信阳市茶产业转型升级,2018年3月,笔者对信阳市茶叶主产区组织开展了一次专题调研。调研采取“茶叶沙龙”的方式,主要在茶园田间地头、茶叶加工车间、茶叶经销地点分别与茶叶种植者、加工者、经销商交流,一边听取经验介绍,一边谈问题、听建议。通过调研,笔者既发现了很多成功案例,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一)生產现状
信阳市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长江以北地区最大的茶叶产销基地。目前,信阳市有浉河区、平桥区、罗山县、潢川县、光山县、商城县、新县及固始县8个主要产茶县区,息县、鸡公山管理区、南湾管理区等也有部分茶叶生产。2017年,信阳市茶园种植面积达到14.05万hm2,开采面积达到9.69万hm2,茶叶产量近6万t,茶叶总产值达105亿元。其中,绿茶产量5万t,产值89亿元;红茶产量7850 t,产值16亿元;春茶产量3.15万t,产值80.3亿元;每667 m2产量40.95 kg(按开采面积算),每667 m2产值7226元。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到4.85万hm2,良种覆盖率达到35%,无公害茶园面积达9.31万hm2,有机茶园面积约0.02万hm2。
信阳毛尖自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以来屡获殊荣。1958年,信阳毛尖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十大名茶;1990年,信阳毛尖在商业部组织的全国绿茶评比中,以最高分获得中国质量奖金奖;2007年,信阳毛尖获得世界绿茶大会最高金奖;2008年底,《地理标志产品 信阳毛尖》国家标准获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于2009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2013年,信阳市被人民网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茶产地第一名。2017年4月,经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评估,信阳毛尖品牌价值以59.91亿元位居全国第二位。2017年4月,信阳市被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授予“中国毛尖之都”称号。2017年5月,信阳毛尖在首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上被评为“中国茶叶十大区域公用品牌”第二名。2017年12月,信阳毛尖被农业部认定为“河南省信阳市信阳毛尖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为了推动信阳市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2012年,信阳市根据《信阳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制定了《信阳市茶产业人才高地构建工程实施方案(2011—2020)》。目前,信阳市茶产业人才队伍达到2.5万人,其中科技研发人才600多人,茶叶种植加工专业技术人才及技术能手15 000多人,茶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3000人,茶叶市场营销人才5000人,茶文化创意人才120多人,为信阳毛尖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信阳市茶叶协会会同河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信阳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先后制定出台了信阳毛尖地理标志产品(GB/T 22 737-2008)、信阳毛尖茶(DB/T 335-2004)、无公害信阳毛尖茶(DB/T 339-6-224)、无性系良种茶树栽培技术规范(DB/T 1395-2017)等国家和地方标准体系,这些标准正式实施后,对信阳毛尖的地域界定、鲜叶分级、加工工艺、感官品质特征、理化指标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规范了信阳毛尖的生产加工、栽培管理、产品质量监控以及仓储、包装、运输、销售行为,对信阳茶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全市还拥有信阳农林学院茶学系、信阳师范学院茶学专业、信阳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信阳市茶叶试验站、河南省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国家茶叶产业体系信阳试验站、河南省茶叶质量检测中心等多家茶叶教育、科研、检测、培训机构,为信阳市培养了一大批茶叶专业技术人才,为信阳茶产业保驾护航。目前,全市茶叶专业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有160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35人。
近年来,信阳毛尖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在河南省开展的茶叶例行专项监测中,农残合理率为100%。全市无公害茶叶企业有罗山亿峰、浉河贤峰、光山净居寺、光山农业示范场、市茶叶试验站、固始金芽专业合作社、固始皇姑山7家,品牌有龙涯山、贤峰、净居寺、震雷春、皇姑山等。绿色食品茶叶企业有信阳文新、信阳祥云、信阳安信、固始九华山4家,品牌有文新、豫本山、濮公山、九华山。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为固始皇姑山茶。
(二)产业链条
目前,全市产茶乡镇、办事处共110个,产茶村950个,登记注册茶叶企业1306个,茶叶专业合作社855个,茶业经纪人近20万人,茶农超过100万人,茶业从业人员达到120万人。全市创建了龙潭、文新、蓝天、新林、广义、九华山、仰天雪绿7个中国驰名商标和15个河南省著名商标。全市拥有信阳毛尖集团和信阳文新茶业有限公司2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7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78家市级农业产业化茶叶龙头企业,全市通过QS认证的茶叶企业达50家,标准化茶叶加工厂近百家。全市拥有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9家,中国驰名商标8个,茶叶从业人员达120万人,茶农人均种茶收入超过5500元。
信阳市现有国家级茶叶市场—信阳国际茶城,以及光山县白雀镇大别山茶市、新县八里畈茶叶市场、信阳市茶叶一条街、信阳市成功花园茶叶市场和浉河区浉河港、董家河、东双河茶叶市场等。信阳茶叶企业对外销售以自建营销网点为主,如龙潭、文新等茶叶企业在全国主要茶叶消费城市、机场、茶叶市场广泛建立品牌展示展销网点600多处,与北京、福建、东北等地的茶企、茶商开展战略合作,发展连锁、加盟、代理直销等业务1000多家。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网上开茶叶店已成为创新渠道,阿里巴巴、天猫、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都设立了茶城空间,龙潭、文新、蓝天、佛灵山等龙头企业在稳定传统销售网络的同时,努力开拓电商渠道。目前,信阳毛尖在多种电商平台共设销售网点近4000家,销售业绩稳步增长。
卢氏、辰龙等出口型企业不断开拓国外市场,出口量和出口额逐步扩大。目前,信阳市已建立浉河区、商城县和光山县3个省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有效保证了全市出口茶叶的品质。2017年,信阳卢氏茶叶有限公司、河南辰龙茶叶有限公司、信阳市四季香茶业有限公司、商城县华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自营出口茶叶7500 t,价值2100万美元,出口量占销量的12%。全市茶叶出口仍以绿茶为主,主要销往乌兹别克斯坦、阿尔及利亚、塞内加尔、尼日利亚、俄罗斯、韩国等。
信阳毛尖以外形细圆紧直,色泽翠绿,白毫显露;内质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爽回甘,香气馥郁持久而享誉国内外。独特的加工工艺形成了“形美、色翠、香高、味浓”的独特品质,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好评。2007年,信阳毛尖采制技艺作为民间手工技艺被河南省政府批准为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信阳毛尖传统采制技艺”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近年来,随着茶叶加工技术的发展,信阳毛尖的加工制作工艺在传统手工炒制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目前,信阳毛尖加工分手工加工、半手工半机械化加工、机械加工3种加工方式。
二、发展思路
(一)持续推进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按照市场消费需求,扩大大宗茶生产,在确保春茶生产中高档茶的基础上,提高夏秋茶资源利用率,使夏秋茶生产比重提高15%以上,占比达到45%。积极研发新产品,延伸茶产业链条,加大茶饮料、茶食品、茶日用品、茶包装、茶机械等关联产品的研发力度,提升茶产业综合效益,提高二三产业比重。
(二)不断打造品牌,开拓市场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打造“信阳毛尖”和“信阳红”两大区域公用品牌,扶持文新、蓝天、九华山等企业品牌,树立信阳茶品牌形象,提高信阳茶品质和效益。制定并落实各种扶持政策,着力培育壮大一批省级、市级龙头企业和茶叶专业合作社,使其在品牌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发挥更大的引领带动示范作用。积极组织茶企业参加外地的茶博会、展销会、推介会,增强茶企业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的积极性,广泛宣传推介,扩大信阳茶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政府对在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中作出较大贡献的茶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等每年均给予奖励。计划到2020年,全市国家级茶叶龙头企业发展到3家,省级茶叶龙头企业发展到20家。
(三)强化茶叶质量安全
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不断加强生态茶园建设。积极申报中国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鼓励茶企业积极开展绿色、有机茶园认证工作,全面提升生态茶园建设质量。继续与中茶所开展战略合作,做好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加快建立茶叶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和标准化生產体系,不断提升全市茶叶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到2020年,全市建成生态茶园3.33万hm2、有机茶园1.33万hm2。
(四)加快推进茶旅融合发展
积极推进茶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由传统的侧重一产向侧重培育三产转变,努力开发具有信阳特色的休闲观光体验游、茶乡生态游等茶文化旅游产品。结合信阳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建设改造一批茶文化景观、设施,使其融入到茶文化旅游中,打造茶文化旅游新亮点。计划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合作,支持信阳毛尖核心区—浉河区打造“一茶一湖”新名片,重点推动浉河区环南湾湖茶旅体验项目,
以茶文化旅游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经验与体会
(一)政府重视与支持是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关键
河南省政府于2011年印发了《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豫政办〔2011〕44号)。信阳市政府先后印发了《信阳市茶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信政文〔2012〕191号),《关于对推广茶叶采摘机械化实行补贴奖励的通知》(信政办〔2014〕23号),《信阳市茶产业发展工作考评奖惩办法》(信政办〔2014〕6号),《信阳市茶叶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奖励办法》(信政办〔2015〕6号)。这些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有力推动了信阳市茶产业的发展。
(二)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把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给信阳茶产业带来的新机遇,加大开发欧盟、俄罗斯、中亚市场,注重扩大非洲、中东等茶叶出口传统市场,不断扩大出口,打开国际贸易通道,让信阳茶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计划到2020年,全市茶叶自营出口量由目前的7500多t
发展到1万t,出口货值由2100多万美元发展到4000万美元。
(三)信阳茶文化节和茶叶博览会是品牌宣传的窗口
信阳市已成功举办了25届信阳茶文化节,这对信阳毛尖的宣传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茶叶外销计划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办好信阳茶文化节的基础上,我们要积极参加高级别的茶叶展销活动,对外宣传信阳毛尖,推广信阳茶。尤其是2017年在杭州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上,信阳毛尖被评为“中国茶叶十大区域公用品牌”第二名,农业部将信阳毛尖认定为“河南省信阳市信阳毛尖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这必将对信阳毛尖品牌起到极大的宣传推动作用,为信阳毛尖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四、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一是缺少像贵州、云南、福建等产茶省份省级层面的政策支持。虽然河南省也制定了茶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但落实不到位,省直相关部门支持茶产业发展的政策项目资金相对偏少,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二是中小茶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缺乏,银企对接渠道不畅通。茶企业因为企业规模、用地性质、茶园等在评估、抵押方面没有银企共同信任的权威机构,银企对接缺少平台,银行有钱不能放,企业用钱无处贷。
(二)企业研发创新能力不强,茶产品品类不够丰富
信阳毛尖以绿茶为主,约占75%以上;红茶产量增长缓慢,黑茶、白茶产量很少;夏秋季茶资源利用和开发远远不够。中小茶企业限于规模、人才等方面因素的制约,研发创新能力不强,制约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管理体制不顺畅
由于省、市茶叶管理机构设置的原因,易造成在项目申报、争取上级资金等方面渠道不畅、信息不通,国家有关茶产业的优惠政策不易落实。
(四)龙头企业实力不强
由于龙头企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高、带动力不够,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开拓不够,没能承担起壮大产业和帮助茶农脱贫致富的重任。
(五)茶文化氛围营造需要加强
河南茶品牌形象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在主流媒体上投入宣传。饮茶氛围不浓,悠久灿烂的中原茶文化没有得到很好地传承和弘扬。
(六)茶叶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
茶园建设管理标准不高,管理粗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产成本的降低和产品品质的稳定,影响
茶企业和茶农的效益。
五、建议
(一)繼续落实好《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加大对茶产业的支持力度
1.加强对茶园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尤其是加强茶园内的道路建设和沟渠、水坝等小型水利设施建设。
2.加大对标准化茶园的建设,重点是提高老茶园升级改造和新建茶园的标准化建设水平,为信阳市茶叶产品多样化生产、提高茶叶机械化采摘水平、降低茶叶成本打好基础。
(二)加大支持力度,壮大茶叶龙头企业,培育茶叶产业集群
1.出台政策,搭建平台,加强银企对接。通过采用信用担保或茶园抵押等方式解决茶企业在做大做强期间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
2.出台政策,协调帮助茶产业龙头企业解决在提高生产加工能力、扩大企业规模时遇到的问题。
(三)加大对茶产业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
1.针对信阳市茶企业多而不大、大而不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弱的问题出台政策和资金支持,帮助茶企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2.推动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加大茶叶生产加工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力度。
(四)加快信阳市茶产业转型升级
1.加快茶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单纯的茶叶生产向具有信阳特色的茶体验、茶旅游、茶园认领、茶树认养等茶产业综合发展转变。
2.提高茶叶机械化采摘水平,降低茶叶采摘成本,提高大众茶的产量。
3.拓展茶产品,提高信阳市绿茶中夏秋茶、红茶、黑茶、白茶及砖茶等茶叶品种的产量,拉长茶产业链条,提高茶园利用率。
(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充分尊重茶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鼓励引导有影响力的茶企业加入行业协会,探索行业协会成员之间的利益连结机制,建立市场主体的利益共同体,形成市场竞争合力,促进信阳市茶产业健康、有序、良性发展。
(六)加大宣传力度
在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发布河南茶广告宣传片,整体宣传推介河南茶,提升河南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全省开展“茶文化进校园、进家庭、进企业、进机关”活动,倡导全民饮茶,营造浓厚的茶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