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强
一、适用范围
本规程仅用于国家或省级种子管理部门审定批准推广的黄花菜优良品种,野生或特征特性不稳定的品种不适合使用。
本规程是由淮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科技人员通过多年研究黄花菜生物学特性制定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权使用。
二、规程引用文件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程。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程。《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NY/T 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NY/T 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 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三、技术规范
(一)苗圃建设
1.苗圃选址。选择环境条件符合《NY/T 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的要求,以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质地疏松、排灌方便的沙壤土或两合土为苗圃地。
2.施肥。施用符合《NY/T 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要求的肥料。每667m2施有机菌肥300~400 kg或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2000~3000 kg。精细耕作,把肥料与表层25 cm以内的土壤混合均匀。
3.建畦。取表层25 cm以内的土壤,经筛子筛选,除去里面的坷垃、石子等坚硬物,把90%的土壤返填回取土池内,耙平、镇压、起垄,畦宽100~150 cm,垄埂宽30~50 cm。
(二)搭建拱棚
以畦为建设单位,搭建长100~140 cm、高60~80 cm的拱棚,以便调节控制苗床温度与湿度,把苗床温湿度控制在茎块适宜萌发及幼苗适宜生长的范围内,促进幼苗早发,形成壮苗。
(三)繁殖
1.繁殖材料的选择。优先选用早熟、现蕾集中、高产稳产、风味独特、品质优异、抗逆能力强的品种陈州金针为繁殖材料。搭配种植可选用猛子花或丛子花等中晚熟的品种为繁殖材料,以拉开黄花菜上市季节,缓解采摘劳动强度和压力,提高黄花菜抗灾减灾能力。
2.繁殖材料要求。一般情况下,选用株龄在8年以上,根茎无虫蛀、无病斑、生长健壮的黄花菜植株。专业化或工厂化育苗可选用株龄在3年以上,根茎无虫蛀、无病斑,生长健壮的黄花菜植株。
3.繁殖季节。黄花菜繁殖在秋季11—12月,黄花菜第1次分蘖高峰期结束,即将进入越冬期之前;或翌年春季3—4月,第2次分蘖高峰期结束,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之前,茎锥体比较粗壮,茎盘上分蘖和幼根较多,叶片腋芽充足的时期进行。
4.繁殖方法。一是分株繁殖。将挖出来的黄花菜植株,按分蘖分割成若干株,把当年生分蘖分割成的植株直接集中移栽到苗圃内培养,将2年以上分蘖分割下来的植株,用于切茎繁殖。二是切茎繁殖。把分株茎的上部5 cm以上的叶片和叶鞘、茎下部2 cm以下的根系切掉,剥掉叶片和叶鞘,露出茎锥,根据根层将茎锥体分切成段,把茎段按茎龄分类集中切茎,根据茎段的长短和厚薄,把茎段分切成2~3 cm长的茎块,把同龄的茎块分别集中在一起进行处理。
(四)栽植
用耧腿间距为20 cm的机播耧开沟,沟深2 cm。把同龄的茎块按间距5~7 cm点播,用V型封沟器封沟,待整畦播种后,用镇压器进行镇压,达到上平下实,然后用喷雾器给苗床喷水或淋水,让茎块与土壤融合为一体,等畦内土表略有积水,把建苗圃时余下的10%土壤撒于表面,厚度1~2 cm。
(五)苗床管理
1.温度控制。当日平均气温在10 ℃以下时,在拱棚上覆盖0.5 mm的农膜,给苗床提温。日平均气温在15 ℃以上时,注意及时揭膜,并覆盖遮阳网,通风降温,防止闷棚,防止棚内溫度持续升高而“烧苗”。将苗床温度控制在15~20 ℃,防止温度偏高而导致幼苗徒长。
2.湿度控制。在幼苗未出土前,当土壤持水量下降到40% 、苗床土表变干、气温升到15~18 ℃(接近井水温度)时,给苗床喷水或淋水(禁止漫灌),使土壤持水量保持在60%~70%,防止土表干裂或板结,影响幼苗出土。在幼苗出土后,控制喷水,只要土壤表面不板结,就不再喷水,以防土壤湿度偏高而导致幼苗旺长。幼苗出土15天后,停止喷水。
3.中耕。在幼苗没有出土之前,禁止中耕除草,以防动伤幼根。在幼苗出土后,本着“不动苗,不伤根”的原则,轻锄浅锄,每7~10 d浅中耕1次,疏松土壤,除草,保墒。
4.追肥。在幼苗达3片叶时,每667 m2追施养分≥45%的硫基复合肥(N15-P2O5 15-K2O 15)15 kg,禁止追施尿素或氯基肥料,以防幼苗徙长或烂根。每隔15~20 d进行1次叶面追肥,每667 m2喷施8%的草木灰浸提液20~30 kg。
5.炼苗。一是控制喷水。在幼苗出土15天后,逐渐停止给苗床喷水,以提高幼苗的抗旱能力。二是撤除遮阳网和棚膜使幼苗回归到自然环境下生长,煅烧幼苗对光照、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及提高幼苗的抗逆能力。
(六)控制应用农药
在4—5月,黄花菜锈病、白粉病等病害及蚜虫、红蜘蛛等虫害发生为害时期,控制或禁止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锻炼幼苗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或按照《NY/T 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的要求防治以上病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