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庭玮
摘要:建筑与景观地域性表达不仅仅是乡土特征的复制,也不是仅仅是对过去园林、建筑形式的提炼,同时也应该关注地域性特征的本质,这个概念建立在这些区域的特殊因素地理、气候、生态资源、生活方式、社会结构、风俗人情、象征意义上。而继承的方式也是多样化的,应继承其中意境内涵最高的,最具上一个阶段象征、文化表现,再通过现代手法演绎,通过高技策略将传统形式演变更新为更具时代特征与具备现代功能的现代审美样式,从而继承并创造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关键词:地域性;文化;设计转译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地区独有文化有同质化趋势。而地域性观念的提出,是保有地域本身独特文化内涵的重要应对措施。但是我们要意识到二元对立思维是过时的,容纳现代的功能与审美意识,努力挖掘地域的自然与文化特征,继承与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地域性文化。
一、地域性特征的继承与创新
“在建筑语言领域中,历史呈现的过程不是那种后一阶段彻底抹去前一阶段言,而是每个阶段都有遗痕,不同阶段的遗痕保持在今天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上。”(沈克宁)。世界存在的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进行设计转译的前提是感知者拥有着对其语言的理解,包括地域的自然属性、社会文化色彩等等。
地域性的设计转译在建筑与景观上,物化体现在空间布局、材质运用、形态处理、技艺传承、比喻色彩等要素上。通过继承地域性特点,保证本土优质的地域特征与文化;信仰(根植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与生活中);图腾;自然风情;耕作肌理;民俗民风: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等,并且关注分析人们生存条件与发展的气候、水土,以及地域发展做出的相应解决形式。从文化母体着手对素材进行提炼,继承具有地域历史价值,符合现代功能的地域性特征。
继承的方式也是多样化的,不仅包括形态、还包括结构,构成体系等,但是结构与体系相比现代有很多不足,应继承结构形式符号与功能意图,意境内容。提取其中效益最高的,最具上一个阶段象征、文化表现(象征、材料、颜色、形态、体系),通过现代手法演绎,构架符合现代功能与人群使用的空间形式。具备我们时代的生态观、乡土观、创新意识(包括现代技术运用),通过高技策略将传统形式演变更新为更具时代特征的现代审美样式,继承创造出这个时代的文化。
地域性建筑与景观有一些最基本的特征:回应当时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等自然条件;运用当地的地方性材料、能源和建造性技术;吸收当地建筑、古典园林形式在内的各类文化成就;有其他地域没有的特异性并具有明显的经济性。但要在较高层次上实现本土地域性的体现,需要仔细研究场所的意义和精神,带给其积极的文化内涵。
二、地域性特征的信息传递
如今的大部分地区所设计的地域性信息有效传达不高,设计师本身的想法与感受使用人的思维脱轨的情况。我们要认识到地域性文化有其完整的生态、人文系统,建筑与景观的地域性设计只是一个交错系统中的分支,并且设计最终也需要回归到游使用人的地域性感受上来。
人们对所有已经地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物体记忆、行为记忆、间接经验,外来者或使用者的初期的地域文化认知,来自于地域文化的传播带来的经验印象,由于人生理条件限制,我们只能记住一些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与语言,和我们大量相关传播物所获得经验,进行主观或间接总结出来的代表语言,这些先验性经验的唤醒与叠加形成了人自身的地域认知。地域性所呈现的语言在交融中与游览者的信息互动与沟通,游览者的先验性思维对设计语言进行转译,在认同的基础上交流更加频繁与深入。在这个过程中因游览者自身理解和设计者表达而产生不同的精神空间营造程度。
建筑与景观所设计表达出的纯粹意境、氛圍构筑是普适的,而有内涵的意境交融需要游览者具备相关背景知识和近似的思考角度,人们的感性经验的来自于来自于对这个地域粗浅认知(社会发展的限制),唤醒需要在一定地域文化展示的环境之中,从而得到共鸣。地域性设计需要通过呈现过去的存在和感知的转移体,基于现代功能与美学基础上将人们带去一个模糊的神圣时空,根据游览者的感受和思维逻辑,使得过去最基本的素材展现出地区的文化特性。人的情感作为语言与地域性中介,我们无法忽视情感在转译过程的驱动力——人性基础,即抽象的具象物对人的沟通交流与感性、理性刺激。象征意义是将抽象的东西进行具象化,通过具象展示出来并让观察者能够领悟和理解。具象的东西具有不属于具象物本身的独特意义。而自然地貌与人文风光在地域性文化中是最为显性、最具特征与时代变迁的文化语言,我们应该将深层次语言内涵与社会普遍存在认知(区域社会所塑造的认知)的地域象征式语言并重,进行地域性转译设计与研究。
三、广州松花江路历史建筑改造更新的地域性转译分析
岭南古典园林有很多耳熟能详的地域性特点,包括材料运用的水磨青砖,其清水砖墙与江南白墙形成显著区别,其面灰色、有吸光感,光影效果若与植物融合感更加列强。还有其花纹繁复砖雕,与自然式水池对立的方池,有阻光作用的彩色玻璃。庭院与建筑独特的气候布局,如天井、遮阳连廊、开窗方式等等。
典型岭南风格古典园林有很多,包括古时的:澄海西塘、佛山梁园、顺德清晖园、东莞可园、梨花梦处、道生园、番禹余荫山房、潮阳西园、广州小画舫斋等等。而在21世纪建成的松花江路历史建筑更新被为是新时期岭南园林的佳作,是地域性文化设计转移分析很好的实践素材。文章从空间模式、气候适应性设计、材料选择与应用三项进行初步分论。
(1)空间模式
园内总用地面积为5100平米,总建面积为2600平米。建筑群由原有南北两排别墅,和围合出的长条形中部空间构成,设计时对功能布局进行了推敲,将私人住宅变为公共性场所,并按现代使用功能划分空间模块。其南北部分以连廊相连结,路径组织,一是沿着首层、二层连廊形成的串联通道,二是外部空间串联起来的三个庭院形成的路径。将分散的独立建筑整合为一体,形成具有古典传承的建筑绕庭布局。建筑群围合形成核心共享空间,具体的空间功能形态虽然以现代使用功能与习惯为主,但地域性依然岭南庭院精神暗含其中。建筑群庭园的组合以小高差对庭院进行空间分隔,形成了三段平列贯穿、遮挡渗透的平庭。这些运用了空间分隔、空间约束和空间渗透的手法进行庭院组合构建,虽然功能、空间不一样了,但是暗含了设计场所与地域的原有精神。
(2)气候适应性
岭南地区气候炎热,在夏至前后还会出现西北晒的问题。建筑布局(天井、高差引风)、窗口与连廊遮阳是古人处理这些气候问题的切入点,蕴含了那时的生活方式、文化内涵。松花江路历史建筑群原有旧址基本是正南正北朝向,设计师采用连房广厦的总体布局,以连廊这一岭南用以遮阳避雨的地域性特征作为现代形式与需求功能的再现(图3、图4)。
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与遮阳格栅是松花江路历史建筑改造后的主要外形特征(图2),不仅是窗户遮阳技术的创新,也是地域气候属性与造园精神内涵的表征形式。其园内建筑主要朝南北开窗,避免正西晒,而朝庭院一侧运用落地玻璃幕墙,使得建筑向园内开敞,也是岭南传统园林园林所追求特征的进一步发展,达到内外庭的空间视线交融(图1)。其次窗芯与过去岭南的蚝壳与彩色玻璃窗有了进一步发展,运用新型中空百叶玻璃可实现全透光、半透光、遮光效果,并且中空玻璃可以降低能耗。而垂直遮陽格栅则是运用物理遮阳的办法减少太阳直射。屋顶隔热从从前效果并不理想的瓦顶隔热,到以种植佛甲草的绿色屋顶缓解热效应(图5)。通风则运用天井等传统手法,通过热压通风、风压通风与辅以机械通风,将风引入建筑群落之中。设计师抛弃过去传统因为材料承重问题限制而采用的形式,转而运用现代形式适应地域气候属性,达到创新与继承地域性文化与特征的目的。
(3)材料与颜色的应用
松花江路历史建筑更新后其材料主要包括钢筋混凝土、轻钢、玻璃、各色粉刷涂料等,色彩以浅灰、浅黄为主。新加建部分轻钢结构,轻钢表面刷为浅灰色保护涂料,而窗户幕墙体系为无色透明的玻璃为主,轻钢作为框架,为钢与落地玻璃结合的现代风格表现,具有现代极简主义的特点。园内建筑床外框由木材转变为铝合金,窗洞面积不再受到结构体系的限制,大面的落地透明玻璃增加了建筑通透感,削弱体量感,使得其更加轻盈通透,是岭南庭院建筑效果的进一步发展。
四、总结
地域性表达不仅仅是乡土景观的复制,也不是仅仅是对过去园林形式的提炼,同时也应该关注地域性特征的本质,这个概念建立在这些区域的特殊因素上,如地理、气候、生态资源、生活方式、社会结构、风俗人情、象征意义等。这是一种传承与舍弃结合、创造并再适应的行为。要反对片面的文化保护主义,比如古时受到结构限制的而产生的功能或形式应该转变而不是保留,应运用现代的技术更好地服务使用者,传承高层次、历史沉淀的艺术的精神,而抛弃其应为结构而造成的功能限制。以现代手段与审美以满足现代人需要,并且秉承当地自然肌理、人文特质,以实现地方文化特色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云琦,吴劭鹏.当代艺术策展的叙事性表达在民宿设计中的转译[J].装饰,2018(10):106-109.
[2]邹鸣箫.论地域文化在展示语言中的转译[D].中央美术学院,2017.
[3]杨鑫.地域性景观设计理论研究[D km].北京林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