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晓波
摘要:以成语“逢人说项”典故的主人公项斯为代表的项斯文化,是本区域核心的传统乡贤文化。文章以项斯文化为基点和切入点,架构了情境德育、经典美韵、多彩民族三大校本课程,以乡贤文化散发出来的文化道德力量教化学子、反哺桑梓,促进学生向上、向善,提高学校整体办学品质=
关键词:逢人说项;乡贤文化;课程架构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T程的意见》提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
乡贤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散发出来的文化道德力量对教化乡民、反哺桑梓、泽被乡里、温暖故土、凝聚人心、促进和谐、重构乡村传统文化大有裨益。成语“逢人说项”的典故出自《全唐诗》。项斯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勤奋学习,爱乡爱国;行为规范,品德高尚;百折不挠,积极向上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浙江省仙居县第五小学地处项斯故里。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加,学校1000多名学生中省外学生就有400多名,来自17个省份,8个少数民族。由于生活环境、风俗习惯、教育观念等不同,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基于此,我们以项斯文化为基点和切入点,建构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课程——情境德育课程、经典美韵课程、多彩民族课程。
一、以境感人:情境德育课程
1.营造氛围,让学生感知逢人说项的文化魅力
环境能够感化人、改变人。为了在学生心中树立项斯形象,我们在校园正中央塑立了项斯雕像,让学生每天一进校园就能看到项斯。久而久之,项斯就成了他们的朋友。有了形象,还要了解项斯的生平事迹、文化成就,进一步走进他。为此,我们创建了项斯文化长廊、绘制了项斯文化墙,让校园每个角落都散发着项斯文化气息,让学生浸润其中。
2.“五好”行动,让学生践行逢人说项的优秀品格
从“及观标格过于诗”可知,项斯品德高尚、行为规范,符合时代的主流价值观。我们确立了“好习惯成就好人生”的校训,编写了仙居县第五小学教育行动规范,细化了各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具体要求。从细节人手,每天从排好队、走好路、扫好地、用好餐、行好礼五件身边小事做起。通过系列活动,让每名学生争做“五好”小公民。
3.礼仪社团,让学生成为逢人说项的受益者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学校成立礼仪示范队,每周开设国学礼仪课程,聘请专业的国学礼仪教师来校指导。班级再建礼仪小队,由礼仪社团带队指导,以点带面,以部分带动整体,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养。学校国学礼仪社团“绿色出行,文明乘车”礼仪宣导实践活动被台州市共青团官方媒体典型报道。
二、以文化人:经典美韵课程
项斯留下的诗作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我们以项斯诗文为点,以中华优秀诗文为线,拉开国学经典之面,开展一系列经典美文诵读课程活动。
1.项斯诗文专诵
我们选编项斯诗文中适合学生阅读背诵的内容,用学校微信推送给每位学生家长。每天在家朗读5分钟,两周背诵一篇。久而久之,项斯的诗文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成为他们的一部分。
2.国学经典共读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而国学经典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我们将国学经典如《三字经》《论语》等教材加以整合,形成經典诵读小册子。每周三下午第三节定为国学经典诵读课,每天早上诵读,中午、下午校园广播播放经典篇目,将国学经典诵读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中去,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
3.诗文学位晋级
为了使学生保持长久的兴趣和激情,我们采用各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例如,开展“一月一次班内小秀才”“两月一次段内小举人”“一学期一次校内小进士”学位晋级评选、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沐浴项斯文化的恩泽,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并养成积极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
三、以情动人:多彩民族课程
成语“逢人说项”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就是与人为善、扬人之善、成人之美的“和合”文化,与费孝通先生推崇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异曲同工。为了让各民族学生和睦相处、相互了解、共同进步,构建和谐校园,我们开发了多彩民族课程。
1.走进少数民族,了解别样的景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我们由学生牵头,从各民族的分布、民族服饰、民族节日、民族习俗等为主要内容编写《民族团结一家亲》读本,使学生了解到各个少数民族不同的风景、风情。
2.融进仙乡大地,感受同样的心
为了使这些外来学生尽快融入仙居县第五小学这个大家庭,我们以《仙乡故事》《仙居歌谣》《仙居家训》为蓝本,精选部分内容,通过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了解仙居文化发展,明白“慈孝、感恩、奉献”的仙居家训的核心,从中学会孝敬长辈、感恩社会、奉献爱心。
3.共建民族基地,享受特别的情
为了让外来学生有归属感,学校建设了简易民族长廊,成为台州市第一个少数民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接下来,我们将建立民族馆,开展民族运动会活动等,让不同民族和省份的学生学习、生活在一起,感受着不同的文化,创造着共同的未来。
特殊的地域、特殊的生源,要求我们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再施以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因为我们始终相信,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
[1]廖婧茜.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的意义、难点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5(5).
[2]郭继承.文化的传承与弘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