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 刘丽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其独特地位和作用,在小学乃至整个教育领域占据重要席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新时代,小学德育工作应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按照“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要求,切实增强德育信心,坚定改革勇气,做到德育创新,自觉承担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任务,充分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涵育作用,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小培育道德定力。
一、依托大众传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飞入寻常百姓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小学德育與社会教化形成合力。当前,全国各小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思政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力推进新时代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小学德育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不断加强。然而,在实际中,社会、学校难以形成合力,社会层面存在的问题使小学德育缺乏有力的支撑。这是因为小学德育与社会教化是相辅相成又彼此制约的,小学生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遭遇着西方价值观的侵袭、社会不良风气的干扰、网络空间的污染,大大降低了小学德育工作的效果:
第一,西方价值观的侵袭。21世纪的少年儿童,尤其是“00后”,生活环境优越、物质条件优渥,这使他们视野开阔、思想大胆的同时,存在行为任性、责任意识淡薄的问题,很容易受到拜金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西方不良价值取向的袭扰,导致道德弱化、主流价值观认知度低,影响小学生的心智,从沉迷“王者荣耀”到“天价打赏女主播”,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小学生的价值信仰;第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孟母三迁》的故事早已向我们阐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00后”普遍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享乐主义的性格特征,长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让他们缺乏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一旦生活在不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如校园暴力多发、攀比之风严重等,就会使其思想品行受之影响,滋生社会不良风气,如爱撒谎、爱讲脏话等;第三,网络空间的污染。移动互联时代,网络文化呈现出更强的开放性、隐匿性,在监控手段缺乏的现阶段,小学生缺乏对打游戏、刷短视频、玩手机的抵制力,同时,网络上的政治诽谤和色情暴力信息,严重影响着小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也不利于小学生智育的发展。
扭转社会层面问题对小学生价值观的影响,需要依托大众传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飞入寻常百姓家”。首先,品牌的宣传力量不可忽视,以支付宝的“五福”营销为例,所谓“五福”,就是爱国福、敬业福、诚信福、友善福、和谐福,明显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通过集“五福”来瓜分现金,促使社会大众积极参与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对爱国、敬业、诚信等精神的记忆。其次,要紧跟时代潮流,察大众之所察、想大众之所想,网络信息技术是高效的宣传工具,学校除了要建立基本的家长群、微博号、微信公众号,还要加强对新媒体技术、图片视频“语言”的学习,努力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覆盖面,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易感易知易学。
二、更新教学理念,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文化育人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表讲话指出,培养好少年儿童是一项战略任务,事关长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事关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事关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也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命题。小学生作为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根基,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军。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负面现象,如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有效道德监管,容易滋生好逸恶劳、吸烟喝酒等不良习惯,需要学校教育担负起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管理学生的职责,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小学德育提供了价值引领目标;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句空话,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敬业奉献、奋斗精神教育小学生积极向上、勤劳务实,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儿童,为小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在小学阶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小学生长远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学校作为帮助小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应该以学生为本,充分关注学生动态,解决其德育发展中存在的思想困惑和行为困难。然而,当前小学在培育核心价值观工作中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文化传播载体流失等问题,制约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德育的推进。一些学校受传统观念束缚严重,追求高升学率优先下的教育模式,以分数为指标设立重点班、普通班,鼓励学生追求成绩,忽视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成为一纸空谈。一些学校缺乏责任意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视作“面子工程”,不仅没有充分利用校园黑板报、橱窗学习栏、学生图书馆等传统载体,更不愿不敢不会使用微信、微博、教育APP等新媒体工具,浪费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强力载体,导致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很低。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今天,学校必须一改以往一切只向分数看的教学理念,告别应试教育时代,主动肩负起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责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文化育人,把自身建成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路线、团结动员学生、强化思政教育的坚强战斗堡垒。这要求小学重新认识文化育人的“润心”力量和潜力,通过充分挖掘当地文化历史元素,丰富学校的每一个宣传栏、每一条广播、每一个黑板报,使德育工作更有目标性,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灵活性和情景化。要制定活动细化表,例如每周开展活动前,要保证活动目标、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度,活动后要进行观察评比,对比分析活动效果,避免只有热闹没有效果情况的出现。
三、长效精准培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师教育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统一精神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聚全民的最大公约数,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时代性和实践性。它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能够以无声的文化感染认知主体,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二是它的提出立足于当下的中国国情,以24字凝练出全体共同的价值诉求,且经得起推敲。其时代性体现在,它服务于国家发展的总体目标,迎合了大众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的基本诉求,也寄托了个人向好向善的美好期望。其实践性体现在,它源于实践,又能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去践行,进而把理念性的存在转化为现实性的客观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现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德育中行为脱节的典型表现形式,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缺乏理念更新和责任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执行力比较差,只是蜻蜓点水、敷衍了事。
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首先教师要认同这一理念的重要性,树立成熟的价值观,然而当前一些教师理论觉悟不高,面对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流动性和多元性,动摇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决心,甚至没能树立自己的一套成熟价值观。此外,还存在授课内容枯燥、方式方法单调的问题,这是因为教师忽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春风化雨的育人功能,较为急功近利,要求小学生死记硬背,缺乏生机与活力,没有做到真正地融入,学生自然对此积极性不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师教育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的互相影响、紧密互动。教师虽然肩负着传递知识和人格塑造的重任,但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作为一种单纯的教学活动,应当发挥自身榜样作用,用自身的一言一行影响和感召学生,成为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路人。具体而言,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通过交流研讨、专家解读、案例示范等方式,坚持理论学习,掌握丰厚的理论知识,从而游刃有余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应紧跟时代潮流,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一方面,对旧知识、旧文化、旧技能去粗取精,一方面学习新的观念、充满活力的教学方式,熟悉掌握新的教学平台,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创新,把教学搞活,不再死气沉沉。
四、勇于守正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生生活实践
我国现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具有明确的德育实践指向性,它不仅指引着教师如何将一节课上高效、上精彩,同时要求培育小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并把学生习得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应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中。例如二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大禹治水》,通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经典寓言故事,再一次唤醒小学生的奉献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怀,这些传统优秀文化资源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大禹等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主人公,是小学生茁壮成长的榜样,能够给予小学生爱岗敬业、助人为乐的精神滋养。尽管小学课程教学中课程标准具有引导性、课程内容具有呼应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本质,是使小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同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明显差异,低年级学生还伴有一些幼儿心理特点,对善恶美丑的认知几乎离不开父母与教师,因此教师在其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引导性作用。针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科内容中的德育渗透需要,教师应该在把握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发挥自身权威,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并树立价值标杆,引领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做出积极回应,铸魂强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他们大脑的支配意识。中年级学生身心发展已经到一个新阶段,教师对学生而言既是权威也是伙伴,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发掘学生身上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通过增设班级活动、公益活动,使学生在互帮互助中体认和践行自身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增强对学生的关注,强化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规范,逐渐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力,把“高潜在性”的价值观转变为“求真务实”的价值观。高年级学生的判断力已经开始理智的发展,与社会有了大量的联系,且可塑性较强,是培养良好品质和心理习惯的好时机,从横向上看,教师应动员家长及其他社会力量,积极监督促进小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让家长带领他们去烈士陵园,被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深深感染,实现更全面辐射;从纵向上看,应当勇于守正创新,改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的手段与方式,例如组织观看爱国片《建国大业》,以电影语音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荣辱意识和奋斗精神,从更深层次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积极带学生走出校门,通过真切感知科技发展成果、观察农民田间地头的辛苦劳作等,用活生生的事例触动他们,促使其实现知识与行为的统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責任编辑 林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