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爱妩
有人说,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家乡,根植着我最纯情最执着的向往与期待,不是乡愁,却总是远眺;不是相思,却总是顾盼。
一
我的家乡是白庙河镇,对于它,我仿佛总有割舍不掉的心绪,它是让我想起来便觉得温暖的地方,是曾用自然、快乐、善良和温馨供我一步步、一点点慢慢成长的摇篮。所以,当我有幸被邀请参加诗社去白庙河镇采风的时候,我义不容辞,并深深地感谢诗社的老师们。
周日,初冬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透着阵阵寒意,但丝毫没有阻止我们去采风的脚步。我们到达的第一站是付家庙村,这里是东腔戏的故里,早在唐宋时期,当地村民在田间劳作和生活之余,自发创作了“哦嗬腔”“畈腔”“采茶调”等原生态的民间声乐,后来慢慢形成了富有浓厚大别山地域特色的东腔戏。2007年,成功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民间艺术瑰宝。
村长说,如果不是下雨,就让东腔戏班演一场我们看看。我倒是对这个戏班很感兴趣和敬佩,农忙时,他们各忙自家的农活;农闲时,聚在一起训练;有演出时,随时参加,足见他们对东腔戏的执着和热爱。
村部东腔文化广场的美观和气派,让我仿佛看见演员们跳荡不已的精气神,他们承托着一种精神和文化,不遗余力地发扬和传承东腔文化,努力还原和沉淀着历史,让东腔戏在党建+特色文化的发展潮头中逐浪前行。
外婆桥生态农场,是付家庙村引进的旅游观光产业,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让我充满无限的遐想。望着农场遍布的万余棵果树,遥想踏春三月,春阳洒满原野,农场花簇锦攒,谢了杏白,又见桃红。看到它们,就看到了诗意和季节,穿行其间,必触动人心深处的柔情和甜美。
春芳消歇的时候,杏子熟了,桃子红了,一树树刚挂果的青梨,撑开丰收的希望。我们可以去观光,可以来采摘,还可以垂钓捕鱼,尽情享受美丽的田园风光,感受多彩的乡土风情。
我轻轻地走过农场,秋收过后依然生机勃勃的景象,让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集种植、休闲旅游、农耕文化、入口展示、亲子体验的农场,这还是一个开心的乐园,一块精神的高地,更是人们守望幸福和美好的世外桃源。
二
来到白庙河,是少不了去潘家湾的,它因古村落、古梯田、古城墙和古树群这“四古”而扬名,是白庙河的一张名片。
可能是气候的原因,这里的秋天好像比外界来得晚一些,菊花开得正旺,银杏叶正黄,满山染红的枝叶,惊艳了流年。这秋的色彩给沿途的村落,平添了几分迷人的韵味。公路在色彩斑斓的山林中曲曲折折,车子宛如行驶在一个生命的长廊里,见证着乡村日新月异的变化。
放眼望去的高山、梯田,让我不禁想到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深处,那与天斗与地斗的滋味,应该说不上其乐无穷,而是有万般心酸吧?带着些许的忧伤和期许,不知不觉就到了村口。
下车,一脚踏进潘家湾村,它自然的原生态,新新旧旧的风景,颇具野趣却又柔性连连的美,营造出一种情怀,一种神秘的文化的象征。村头那棵苍劲挺拔的大树,历经百年,依然青葱茂盛,站成人们心中的一道风景,折射出十分和谐的壮美和气度。
在镇领导周书记和王委员的陪同下,我们先去观景台,站在木制的古朴的亭台上,眼前汹涌而来的是远古的梯田,是微风吹过大地的感动,岁月播撒在田间的恩宠。它们如长轴般缓缓延伸,依山顺势,层层叠叠,连绵向上。如果是春季,梯田波光粼粼,一汪一汪的活水,闪烁着神秘的光芒;一级一级的田埂,弹奏出美妙的乐章。如果是日落时分,“看那青山荡漾在水上,看那晚霞吻着夕阳”更是让人心醉痴迷。
如今的梯田仿佛一颗重见天日的璞玉,正散发着耀眼的光芒,隐在深山的弊端却成了远离喧嚣的优势,吸引城里人纷至沓来。在这初冬,它勾勒出一笔笔静美,透着浓浓的乡间情味,真的让我好想停下来,等待一阵阵山风,将远方的风铃叩响。
雨,慢慢停下来,梯田里飘动、舒展着的云雾,把青山掩饰得若隐若现,仿如人间仙境。我不知道山的那边还是不是群山,或许,在那边,该又是一个美丽的村落吧?
曾经,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潘家湾,在梯田层层叠叠的故事里,一直是个传说。今天,在市委组织部的帮助下,引进中冶集团,并成立了一念谷文旅发展有限公司,让古老的村落终于又焕发生机。人们用一颗纯真的心,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将潘家湾打造成水稻种植的福地,建造出诗情画意的高端民宿,把千百年的沧桑泼墨成一幅幅春夏秋冬的写意山水,也把日子过得行如流水,快然自足。
我们走进村部,参观了便民服务中心、图书阅览专栏、青少年之家、村情村史于一体的陈列室,它们无不显示现代文明村落的文化、历史和现代风貌,让我们在惊叹之余又大开眼界。游客接待中心、黄冈市第一所大别山农民夜校的建成,让美丽的乡村风貌更具有人文情怀和深远的意义。湾湾通的水泥路、无线网络全覆盖、村民用上了放心电、喝上了安全水等等让我一扫来时的忧虑,无法自抑心中的激动和愉悦。
临走,恰遇一位大哥,我上前问他在家干些什么,他立马笑着指向半山腰,自豪地说:“你看那些木屋都是我做的,还有那围栏也是。”他还极力邀请我上去看看,一再说做得很漂亮,我不停地点头、附和着他。因时间关系,我只好告诉他,下次来,我一定去看,还去住,还要去看古城墙、古村落和古树群,去熟悉它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给他一份期盼,留我一份念想,如此,甚好。
三
走在初冬的乡村,我不敢轻易挪动脚步,生怕踩坏每一个自然、朴素、清洁的画面。那些关于乡土的情节和力量,那些关于周书记对我们所到之处如数家珍的描述和讲解,一遍遍在我的脑海里萦绕,以至于我每次回想,都无限感慨,在这个生态富民的时代,家乡真的变美了,美在了领导们的奉献,乡贤的爱心,民风的淳朴;美在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执念。
下午,我们来到柳林口安置点,这里山清水秀,一片白墙黛瓦的徽式建筑,靓丽而气派。它占地2050平方米,建有52套住宅,电网、绿化、公厕等配套设施全是高标准、高配置。
我一进来,就遇上老家的一位孤寡老人,我忙上前和她打招呼,很显然,她没有认出我。我自我介绍,轻轻地抚摸着她的肩膀,询问她的情况,她告诉我,老家被洪水冲垮了,乡镇府的领导让她到这里来住。上半年,老伴儿也走了,只剩下她一个人,吃、穿、住都由政府补贴和照顾。我很是心酸,但我并没听出她语气中的凄凉,可能是生活的沧桑让她淡然了吧?也可能是她已经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新家,这里的乡亲和政府的领导们给了她一份安然的依靠。王委员一直陪同着我,她对老人的情况了如指掌,当我知道老人吃穿不愁,老有所依的时候,我揪着的心慢慢舒缓了下来。
说实话,这样的季节,走在這样的地方,我的心情总有几分沉重。可我没有想到,当我们来到安置点后面的百姓大舞台的时候,随后来了很多的乡亲们,他们有的是安置点的人,有的是附近的居民。他们的穿着,他们的笑容让我看不到丝毫的破旧和落寞。舞台前,有的人在说笑,有的人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有的人和善地和我们打着招呼。看到这温馨的一幕,我知道他们在这里安居乐业,找到了他们精神的归宿和心灵栖息的家园。
我相信,他们会从这里会走出炊烟袅袅,走出鸡鸣犬吠,走出桃红柳绿。他们心中拥有的那盏明灯,会时刻帮助他们照彻苦难,照彻寒凉,直照到他们颐养天年。
四
有一句诗是这么说的:“故乡,很短,短得只剩下两个字。”这两个字,到底是什么呢?无数的人在午夜梦回时,一遍遍地追问着。我可以说那两个字是“依旧”,因为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曾经嬉戏过的小池塘依然还是旧日的清亮,那四十年的老屋依旧还在,只是在屋角多了点绿色的青苔。我也可以说那两个字是“改变”,因为当年的贫困、当年的杂乱、当年的心境如今都已经变了,山村渐渐变成了城里人眼中的世外桃源,而我,也从当年的“村里人”变成了如今踏上故土的“外地人”——这里,我已经没有家了。
时间,洗去了很多;时间,沉淀了更多。
我会记得,在这初冬时节,我回过一次老家;明年春季,那满山的花香,又会萦绕在谁的鼻端?伴着谁的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