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霄
【范式阐释】
中国的诗歌向来讲究情景交融、音韵和谐,是一种美到极致的文学样式。《毛诗序》说:“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诵读可使鉴赏者感受到声音的魅力,能从有声语言中进入一个奇妙的想象空间,得到审美的享受。
但是,当前诗歌教学中的诵读却非常尴尬:要么是将之等同于背诵,要么是朗诵干巴巴,要么是沦为“表演”的环节……在日常的诗歌教学中,我们该怎样让诵读发挥其真正的作用,用声音点燃激情呢?
一、導入有诗情
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它特有的庄重感,要求读诗必须在一种特定的情境中,不需要辩论的锋芒毕露,也不是日常交谈的随心所欲,而是一种适合的有画面、有色彩、有乐声、有情怀、有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场”。而这个“场”,就需要教师在上课伊始就通过自己的声音、形体语言、知识的积淀或外界教具的辅助来创设。在诗词教学中,以诗情为引导,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唤醒他们诉之于口的诵读欲望,唤起那沉睡在学生内心深处的诗情。
二、涵咏有指导
一般而言,诗歌教学中的诵读大致可以分为“初读有印象”“再读扫障碍”“三读找感觉”三个环节,教学中要做到诵读有要求、涵咏有指导,可用以下四种方法:
“初读有印象”最适合用“明确要求法”,即在初接触诗词时,教师对学生的诵读提出明确的要求,如字的读音、句子的断连、声音的大小、内容的初步把握等,都可以作出具体的要求。
“再读扫障碍”可用“知人入诗法”和“瞻前顾后法”。前者是用优美的、指向明确的词句,在作者介绍中渗入诗意的色彩,唤醒学生“读人读诗”的欲望。“瞻前顾后法”则是联系单元教学目标、课后练习的具体要求,或者是引入以前所学的知识,教师作出具体的解读,用落实在书本上的权威判断来指导学生诵读。
“具体指导法”更适合“三读找感觉”。因为它强调对字、词、句的品读,在品读的过程中通过比较、设境、代入等方式,去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细腻的情感,并将这种体悟用声音表现出来。具体指导到位,读诗的“感觉”自然而至。
三、吟咏有性情
在课堂上引导孩子们诵读,最终目的仍然是要学生用自己的声音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吟咏中带上朗读者的性情,读出自我,读出个性,才是诵读的最高境界。
【案例呈现】
今宵别梦寒
——《雨霖铃》诵读教学
柳永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绝对是一个另类的存在。一开始,他也像绝大多数文人一样,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又像很多文人那样在科举、在皇上面前碰了钉子。可是他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爱这市井,爱这里歌姬美女的轻歌曼舞,爱这充满人情味的烟火气。《雨霖铃》作为柳永和婉约词作的代表佳作,让学生一接触就感受到了一种朦胧的熟悉和深深的喜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这首词的情感,我特地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加入了很多诵读设计,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真心去体会、去演绎。
【教学片段一】 “导入有诗情”
师:世间离别总是令人如此伤情,也许能让人在一瞬间就能苍老了容颜,让心深深地沉落。“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是李商隐的离别,他在依依不舍中伤了春、伤了情;“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是王维的送别,他从送别的那一刻开始,相思便如从江南蔓延到江北的春色般绵延不绝;“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是晏殊的离别,他的离情无处排遣,竟然埋怨起那不解风情的明月……今天,我们会领略另一种离别的风情,那就是柳永的《雨霖铃》,它更细腻、更柔美、更凄楚、更缠绵悱恻。
【教学片段二】 “初读有印象”
师:流年,总喜欢穿心而过,遇见,似一场璀璨的烟花。我站在岁月的转角,感叹生命中的倾心相遇与无常别离。千年以前,柳永和他的恋人面对一场离别,也曾柔肠百转,也曾情意缠绵,也曾长吁短叹……请同学调动自己最深的情、最美的音来演绎这一首词,在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要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你的深情。
(学生伴着轻柔的音乐自由朗读)
师:请你先朗读,之后用自己最真挚的语言来描述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一生读《雨霖铃》,声音柔和,语速缓慢)
生:这首词讲述了词人和恋人的一场离别。一场大雨过后,他们两个在城外的长亭中饮酒送别。两个人依依不舍,特别悲伤。词人还想到分别以后自己特别孤单,再美好的景色,因为没有“她”的相伴,也觉得没有意思了。
师: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除了要读出婉约词的柔美,更要读出它的悲伤,声调要更低沉一些。
【教学片段三】 “再读扫障碍”
师:也许我们从没想过,一场离别,竟被柳永写得如此传神细致又具体可感。那你可知道,柳永为什么能将这首词写得这么动人吗?因为——
他是最敬业的词人,是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他是最受百姓喜欢的词作者,民间巷陌中,甘洌井水旁,都会响起对他精词妙曲的曼声吟唱;他是最多情的男子,整日流连歌楼妓馆,将那些供士大夫取乐的歌姬视作知己、情人;他是最不羁的文人,敢凭借才华自封“白衣卿相”;他是最委屈的举人,只因一句牢骚就被皇帝扫出了科举的大门……
而此时的柳永,正当科考失利、满怀郁愤,离开汴京,同时也要离开那个最贴心的歌姬恋人。各位同学,若你能化身为柳永,你认为我们还需要在这首词中读出什么呢?
生:他科举考试没考中,没了好前途;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也不知道。所以我觉得还应该读出一种沉重。
师:那你觉得哪句话最能体现这种沉重感?
生:我觉得应该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师:那你认为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沉重感呢?
生:要读得重一些,速度再慢一些,“念去去”要拖一点长音。
师:非常棒!你对语言和声音的把握又准确又深刻!那就请你读一读这一句吧。
(生读)
【教学片段四】
(两名学生读“执手相看泪眼,竟無语凝噎”,缓慢,略带平淡)
师:把课本翻到第33页,请看单元导读第二自然段,“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所以我们在欣赏作品时,要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反复诵读,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就是画面感非常强的动图,请大家来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吧。
生:我觉得是泪眼蒙眬的,可能都看不清对方了。
生:我认为眼泪是流也流不尽,替对方擦眼泪,怎么也擦不干。
师:对呀,这该是多么舍不得对方呀!那“执手”是怎样的状态?
生:两双手分别紧紧拉住,生怕一松手就再也抓不到了。
师:千般不舍。
生:我觉得应该是词人将恋人的手包在自己手心里,这样表达出一个男人的爱与怜惜,还有不放心。
师:你真是个细腻的孩子!那这种爱与怜惜、不放心只是词人对恋人吗?女子有没有相同的情感呢?
生:我知道啦,应该是他们的手相互交叠、相互包裹着。这样感情就是双方的啦!
师:非常棒!那我们模拟这个场景,再来读这一句。
(生读)
师:能体会出该在这一句中读出什么吗?
生:读出不舍、爱、怜惜、担忧、痛苦,要读得哽咽,读得快要哭出来,声音若断还续。
【教学片段五】 “三读找感觉”
两女生读“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读得轻柔缓慢。
师:你为什么读那么轻呢?
生:我觉得有杨柳、有晓风,就是一种很温柔的感觉,似乎就该轻柔一些。
师:那“残月”也该这么轻柔吗?
生:应该比较沉重。
师:那你再感受一下“杨柳岸”和“晓风”。
生:杨柳本是要“留”人,却留不下诗人;“晓风”是清晨的风,对了,还是秋天和雨后,应该是清冷的。
师:嗯,这次你考虑得特别周全,分析得也细腻。
生:那就应该凄冷一些。
【教学片段六】 “吟咏有性情”
师:古人有言,学习诗歌一定会“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这节课,我们不仅依靠自己的分析和理解深度触摸了这首送别词中的“千古绝唱”,更用自己的声音摸索着作者的情感,深入他的内心深处,挖掘出了他没说出口、常人难以体会到的深隐心声。我想,大家一定对这首词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诵读方式。现在,老师给大家配乐,请你读出你自己的《雨霖铃》。
(配以《秋窗风雨夕》,生自荐进行朗读)
【教后反思】
诗歌诵读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个人的诵读都会有亮点,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在日常教学中,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1. 凸显诵读重要性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朗读的时候,对于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诵读不只是学生熟悉课文的手段和课堂的点缀,而应该是帮助学生理解并内化诗歌情感的重要途径。
2. 以情动情是捷径
诗歌本就是“言简义丰”的生命,它的“言简”决定了我们必然要搭设一座桥梁,引导学生触摸它深厚的“情”,而以饱满的、丰厚的诗情来引导,不仅让学生更容易入境,而且更容易带动情绪,让诵读更具激情。
3. 凸显诵读目的性
诵读不是要求学生怎么读,而是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么读。教师不仅要从技术上作出具体的指导,还要联系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去解读,去触动学生的情肠。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
4. 诵读方式多样性
课堂上诵读方式可以更多样一些,如教师范读、名家赏读、齐读、对读、接龙读、分角色朗读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在尝试中不断提升,进而培养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