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春子 张子栋 牛莹莹 周绍春
摘要: 于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呼中自然保护区共架设红外相机46台进行兽类多样性研究。通过对拍摄结果筛选,其中55 856份记录可以鉴定出具体物种,有效探測总数1 128个(狍子、驼鹿、野猪、原麝、黑熊、紫貂、猞猁和花尾榛鸡)。研究结果表明: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物种为狍子(RAT=9.82),其次为野猪(RAI=8.59);食肉目中,猞猁(RAI=3.10)的相对多度指数最高,其次为紫貂(RAI=2.93);偶蹄目中,相对多度指数最低的为驼鹿(RAI=1.94)。
关键词: 大兴安岭; 呼中自然保护区; 兽类群落; 红外线相机
中图分类号: S 723. 1 + 32.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 - 9499(2019)02 - 0005 - 03
大兴安岭呼中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资源非常丰富,由调查资料可知:保护区内有野生动物(脊椎类动物)50科178种,兽类资源6目14科33种,其中食肉目居多,共计13种,占兽类总数量的40%;其次是啮齿目,共有10种,占兽类总数量的30%,有9种被列入国家保护的兽类,其中一级保护的野生物种有紫貂、貂熊和原麝,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物种有猞猁、棕熊、马鹿、驼鹿、雪兔、水獭等。红外触发相机技术正发展成为陆生脊椎动物,特别是兽类和地栖性鸟类多样性、种群动态和行为监测的重要常规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监测野生动物的手段,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野生动物种群监测、多样性调查、种群密度评估等保护工作[ 1 ]。本文利用红外相机监测技术在呼中自然保护区进行兽类监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调查呼中自然保护区内的兽类分布和种群数量。
1 研究地点和研究方法
1. 1 研究地域概况
呼中自然保护区(122°42′14″~123°18′05″E,51°17′42″~51°56′31″N。)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地处大兴安岭主脉和伊勒呼里山中间。保护区总面积是1.7×103 hm2,南北长约63 km,东西宽约32 km,西起大兴安岭主脉,与内蒙古自治区汗马自然保护区相接壤,南只至伊勒呼里山,与内蒙古自治区甘河林业局相邻,其东、东北和北部与呼中林业局相邻。本研究区为黑龙江水系,是呼玛河发源地,其内河流的主要水源是大气降水,因此水量多少,水位高低变化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一般以冬季水位最低,夏季水位最高,当夏季来临时常出现暴涨暴落的强烈变化。根据碧水水文站资料记载,研究区域汛期在5~9月,洪水期在7~8月,枯水期在3~4月,结冻期从10月上旬至次年4月下旬。由于森林植被及其凋落层阻碍了地表水和雨水的蒸发,使地下水冻结层上层和冻结层下层水资源较为丰富。
1. 2 相机架设
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间,在呼中自然保护区内共架设了46台远红外相机并进行了有效的监测。其中46台相机全部随机架设,对每一台相机和内存卡进行编号并记录,内存卡号与相应的相机编号一致;为相机安装电池和内存卡后,检查相机是否能正常工作,并进行参数设置,设置内容如下:
相机模式选择拍照与录像模式,拍照照片分辨率选择1 200万,拍照录像尺寸选择1 920* 1 080,相机时钟设置与实际时间相符,相机连拍张数选择3,相机录像时长选择10 s,相机时间间隔选择0 s,相机灵敏度选择中,相机时间戳需要选择为开,相机两侧PIR选择为开。
1. 3 相机的数据筛选与统计
在完成监测周期回收数据后,对每一台相机进行图片或视频筛选,删除非动物触发造成误拍的影像。每台相机的监测周期是从相机的架设时间开始至相机最后一次触发拍摄图片或视频的时间。若相机的电池或存储卡不能支持相机工作至监测人员回收数据时,则最后一次触发图片的时间记为该相机监测的终止时间。“独立有效照片”时间间隔为含同种个体的相邻有效照片间隔时间,本研究将此时间间隔定为30 min。
1. 4 物种丰富度指数计算
监测物种被相机拍摄的频率可以表示该物种的丰富度。目前,通常使用相对丰富度指数(RAI)表示监测物种的丰富度[ 2 - 6 ],即每100个捕获日所获取某一物种在所有相机位点(i = 1, 2, ...)的独立有效照片数。公式表示为
其中di表示为在i相机位点捕获的物种次数,tni表示为在i相机位点正常工作的捕获日。
2 结 果
2. 1 物种组成
由2016~2018年大兴安岭呼中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调查记录的兽类物种及物种组成(表1~2)可知:独立探测数总计1 128次,共有兽类3目7科,其中,有35 856份可以鉴定出具体物种,其中包括野生兽类8种。食肉目物种,共3科3种;其次偶蹄目,共2科4种;次之鸡形目,共1科1种。就有效探测数而言,偶蹄目是红外相机记录到次数最多的类群,占总探测数的88.30%,其次是食肉目(10.64%),这2个类兽类合计的探测数占总探测数的98.94%。
在IUCN物种红色名录中被评估为“易危(VU)”级别的只有2种。被评估为“无危(LC)”级别的物种有6种,分别是野猪、狍子、驼鹿、、猞猁、花尾榛鸡。原麝和紫貂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余物种除了野猪都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总体来说,“无危”级别的物种有6种,合计占总数的75.00%,“易危”级别的物种只有2种。这些数据表明,呼中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兽类的总体濒危程度较低。
2. 2 相对多度
在红外相机记录到的8种野生兽类中,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物種为狍子(RAT=9.82),其次为野猪(RAI=8.59)。食肉目中,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是猞猁(RAI=3.10),其次为紫貂(RAI=2.93);偶蹄目中,相对多度指数最低的为驼鹿(RAI=1.94)。
3 讨 论
3. 1 狍子、野猪在呼中自然保护区数量多,分布广。狍子的相对多度指数为9.82,占总体的66.76%。可见,在呼中地区,狍子的总群数最大,且分布最广泛。
3. 2 在本次红外相机记录到野猪183头,其中雌性野猪158头,雄性野猪25头;狍子共753只,其中雌性535只,雄性163只,幼体55只;黑熊6头和原麝27只、紫貂81只、猞猁33只、榛鸡12只、驼鹿33只,其中包括雌性驼鹿24只和9只雄性驼鹿。
参考文献
[1] T. E. Kucera and R. H. Barrett, Camera Traps in Animal[J]. Ecology, 2011, 9 - 26.
[2] 李晟, 王大军, 肖治术, 等. 生物多样性[J]. 2014, 22, 685 - 695.
[3] 李勤, 邬建国, 寇晓军, 等. 应用生态学报[J]. 2013, 24, 947 - 955.
[4] T. G. O'Brien, M. F. Kinnaird and H. T. Wibisono, Crouching tigers, hidden prey[J]: Sumatran tiger and prey populations in a tropical forest landscape, 2003.
[5] C. Carbone, S. Christie, K. Conforti, T. Coulson, N. Franklin, J. R. Ginsberg, M. Griffiths, J. Holden, K. Kawanishi and M[J]. Kinnaird, 2001.
[6] R. Sollmann, A. Mohamed, H. Samejima and A. Wilting[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13, 159, 405 - 412.
第1作者简介: 那春子(1982-), 女, 助理工程师, 专科, 主要从事野生动物保护研究。
收稿日期: 2018 - 07 - 26
(责任编辑: 李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