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形势下课程思政与教学改革的初探

2019-09-10 07:22李桂波
高教学刊 2019年21期
关键词:大健康课程思政改革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吉林 长春 130031)

摘  要:大健康作为新兴的理念,倡导人们开展对于身体、心理、道德等方面的健康管理。在高校课程教学中,以大健康理念去引导相关课程思政与教学的改革,能够实现在大学生心理、道德等方面的思政教学,并且具体的健康医学类科目,也需要借助大健康理念去实现学科上的思政教学,以促进学生和学科在思政教育上的发展。

关键词:大健康;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1-0135-03

Abstract: As an emerging concept, Comprehensive Health advocates people's health management in terms of physical, mental and moral aspects. In the course teaching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reform of the relevant cours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uided by the concept of Comprehensive Health, can realiz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the psychological and moral aspect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specific health medicine subjects also need to use the Comprehensive Health concept to achie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the disciplin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discipline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Comprehensive Health;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高校教学在大健康形势下应当作出学科教学上的转变和调整,引导学科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健康管理和健康发展需求,实现了相关学科教学的课程思政改革,更好的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一、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思政实践

心理健康作为大学生发展的基础,高校应当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学科中的应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结合的意义,在于思政教育所带来的对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和思想的引导,能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在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上的保障,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课程思政依托于学科课程教学,并且以正确的价值和道德引领学科教学的开展,能够引导学生在接受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接受来自学科内部或者其他学科对于学生的道德指引和健康发展指引。这类思政教育在具体学科中的融合性,丰富了学科的内涵本质,也进一步促进了相关学科对于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思政教育,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教育的初衷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学生的人格发展。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在教学实践上具有互补性,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基础,而思政教育能够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观念上的引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思政实践是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以及心理相关学科的发展要求的。高校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既要将学生教育成为专业型人才,又要实现学生在道德、人格上的发展。这是学生的自我发展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发展要求。高校将思政融入到心理学科教学当中,能够减少学生对于单一化、直接化的思政学习的抵触,让学生在专业学科学习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思政教育在道德和人格上的發展引导。同时,高校学科教学离不开社会发展的要求,针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学科的课程思政实践,既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又能够实现心理学科发展的现实作用,充分调动心理学科的内涵价值和社会价值。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只考察学生的心理发展要求,还要清楚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随着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渗入,大学生面对着越来越多的新闻资讯和思想观念,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认识和判断,高校要想真正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惑,就需要积极的采纳思政教育的理念去引导学生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让学生在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中获得对于学科知识的学习,并依据心理专业知识自主的解决自身的心理困惑。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思政实践,高校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连接点和平衡点。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学生的情感诉求,大学生心理困惑或是心理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身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不够确定化,他们还未形成属于自己的人生哲学,那么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要引导学生努力提升对于自身、对于外界的思想认识,以道德和思想作为大学生心理建设的基础,而道德的引导和教育是需要思政教育的方法和观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思政实践要重视对于学生思想和价值观的塑造,让学生在积极的思想、正确的道德认识以及社会化的意识形态中实现对于自己心理健康发展的引导,同时实现心理学科教育在自身发展中的内化。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思政实践,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的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思政实践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作为课程思政实践的基础,无论出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需求,还是学生对于心理学科学习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都应以心理学科的专业理论和内容作为引导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同时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将思政教育的内涵纳入其中,增添心理健康教育在价值观和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实现对于学生心理发展的全方面干预和引导。思政教育的内容需要依托于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实现自身的创新和有效实践,也让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获得思政教育的积极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在教育手段上的融合,应当将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转化为心理教育上的情感问题,学生对于道德和价值判断上的认识不足甚至偏差,是学生的情感发展问题,这是学生在年龄阶段上的发展问题,而不是学生的人格问题和道德问题。那么高校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实现学生在认识和价值判断上的自主性和自我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要给予学生面对自我心理困惑、心理问题的空间,并且给予学生适当的人格发展和道德发展上的建议和引导,让学生在自我认知、自我判断中正视和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惑,在这个自我审视的过程中实现人格和道德上的淬炼。

二、实现公共伦理下的学生的道德健康引导和教育

大健康视域下的高校课程思政与教学要将“健康”主题深化到相关的学科教学当中,健康包含身体、心理、道德等方面,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思政教学应当强化思政教育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引导方面,让学生的健康从个人的心理角度扩大至学生的社会认同和学生群体下的公共伦理方面,以社会道德角度促进大学相关学科的课程思政教学。

从公共伦理角度或者伦理学学科教学上引导大学生的道德发展,是将道德教育由个体转向群体,让学生明确在群体中、大众中的身份认知,进而实现社会化的道德教育。公共伦理学作为伦理学学科,能够实现伦理学专业教学和一般性社会价值观念教育的统一,让学生明确道德教育和道德发展在专业学术学科和社会发展下的不同要求,这能加深学生对于不同语境下的道德认知,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实践。公共伦理学强调的是公共管理下的伦理与道德,它不同于一般的个人化或者是个性化的道德教育,它更加强调在公共秩序下的人际关系问题以及个人同社会大众的关系问题。大学生在公共伦理学的学习中,能够明确自己在社会发展中的责任和义务,也能够明确在公共管理系统下,集体大众伦理对于自身的约束和发展引导。公共伦理学的学术性更加强调公共伦理的普遍性,这种社会伦理下的普遍约束有时会给学生的道德发展和社会认知带来一定的干扰,因为学生所面对的环境是现实的,是具有一定文化特色,有时一般的普遍伦理并不全然适用于当下的社会环境。高校开展公共伦理学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要进一步突出思政教育与社会文化的特殊性,将公共伦理学中的道德教育部分同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相结合,共同促进学生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发展。同时高校要将中国文化中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融入到公共伦理学的教学当中,以中国特色性的道德教育要求引导学生开展对于公共伦理学的学习,并且以现实的社会发展要求引导学生的道德实践。

高校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公共伦理学的学科教学当中,要明确思政教育和公共伦理学教学的差异性和共通性,将两者的教学方法、教育内涵融合在一起才能更好的促进公共伦理学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也能够更好的深化学生对于社会道德和社会伦理的认知。高校要实现公共伦理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既要在公共伦理学的教学中体现思政教育的内涵,又要确保实现思政在公共伦理学中的隐形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思政教育对于公共伦理学的教学引导作用,也能够让学生在专业伦理学的学习中,主动接受思政的教育引导。如果只是实现公共伦理学的学科教学,学生只会在绝对学术化的环境中获得对于社会公共道德的认知,而这种学习和认知也只会存在于学术思考,并不会延伸至公共伦理学的学术应用。高校实现公共伦理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是将公共伦理学的教学实际化,让公共伦理学更加贴近社会现实,更加贴近中国文化,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和社会实践中开展关于公共伦理学的实践探索。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当下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能够实现公共伦理学的中国属性,让学生在学习公共伦理学时能够思考公共伦理对于自身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也能够思考如何在当下社会发展环境中更好的实践公共伦理的积极内涵。公共伦理学和思政教育所面临的教学内容都是集中在社会层面上的伦理道德问题,那么高校实现公共伦理学的课程思政教学,就要将对于社会道德问题的判断和思考引入到学生的公共伦理学课堂学习中,教师以现实的社会道德、伦理的发展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关于社会伦理、道德构建的思考和讨论,并且教师要以伦理学的学术理论加以佐证,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公共伦理、道德问题时,既保证公共伦理问题的现实性,又要保证公共伦理问题解决的学术性和相对理性,这样的公共伦理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才更加具有成效。公共伦理学与思政教育在教学上的深度融合,应当强调以伦理学专业学科教学作为基础,并且强化思政教育对于学科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影响,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学习公共伦理学对于自身道德认知和发展的作用,也认识到思政对于公共伦理学的实践引导作用,这样也会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创新具体医学学科的课程思政与教学

以健康作为高校开展相关学科课程思政教学的理念,除了实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之外,对于医学学生而言,实现医学学科的课程思政能够促进医学教育的健康化发展,对于医学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自身发展也是具有促进作用的。

对于医学相关学科的教学而言,融入思政教育的内涵是自身学科发展的需要。医学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它的专业要求更加严格,无论是对于教学质量,还是学生的自身专业素养。因为医学学生接受医学专业的学习和教育,在实际应用中,他们所面对的是鲜活的个人,医学学生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关乎病人健康,甚至生死的。医学学生要明确自己的专业责任和社会责任,以正确的认识、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和以后的工作。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医学专业教学中,能够增添医学专业教学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在医学专业学习中获得在道德和专业素养的教育和学习,从而为以后的医务工作开展打下基础。对于医学学科教学而言,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大都集中于专业的医学技能和知识的传授,但是医学又作为一项特殊化的教育形式和工作形式,所有的醫学操作不仅仅需要依靠高超的医学技术,也需要医务工作者以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引导自己的工作。高校推进医学学科的课程思政教学,目的也是为了引导医学学生在医学专业的学习中,始终以正确的道德观衡量和要求自己的专业医学学习,并且肩负起对于医学学习实践的责任。

以医学免疫学为例去探讨如何开展医学免疫学的课程思政教学,高校应当明确医学免疫学的教学特点,并以思政教育方法和内涵融入在医学免疫学的教学特点当中。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医学免疫学更加的偏向于临床实践,并且医学免疫学已经渗入到医学学科的多方面领域中,为其他医学学科的事件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医学免疫学不同于一般的专门性医学学科,它根据身体内部的运行规律,总结出具有哲学思想的医学实践理论,并且在临床实践中也不断检验着和发展着自己的专业理论。那么针对医学免疫学教学的这些特点,思政教育应当更加强化医学免疫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引导医学免疫学的现实实践性发展,并且实现医学免疫学教学内容中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在医学免疫学的学习中获得对于医学和医学实践的思考,促进学生对于医学免疫学的深度学习,充分发挥医学免疫学的实践价值。

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医学免疫学的教学中,能够进一步强化对于学生医学学习中的价值观的积极干预。医学学生在医学专业学习中往往只关注医学专业本身,并不会对思政教育或是道德教育等方面产生兴趣,认为这对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实践并不会产生重要作用。但是医学的学习和实践都需要由学生来完成,学生个人的道德认识,以及从道德层面理解自己所学的医学专业都有可能在未来的医学实践中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了学生在未来医学实践中的判断,也影响了学生对于自身专业医学实践和医学职业生涯的期许。为医学免疫学教学增添德育内涵,能够更好的实现高校的教育责任和教育价值,高校不仅仅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传授专业知识,更需要要培养学生对于自己专业实践的责任感,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对于自己人格、道德的不断完善,只有不断发展自己,才能更好的实现医学的专业价值性和社会价值性。现代医学的发展对医务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实践不仅仅是解决病人的疑难杂症,还要重视对于病人的关怀和心理引导。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学生需要在大学医学的专业学习中,不断的提升自己医学技术的软实力,不断培养自己的医学专业素养,这样才能在将来的医务工作中以优秀的医学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服务于病人。医学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决定了高校医学专业教学必须传达和实现医学的社会功能性,高校将思政教育内涵融入到医学专业教学中,能够引导医学学科的教学更加关注社会的发展需求,更加关注人的发展需求,从而促进医学专业丰富和扩展自身的发展内涵和发展功能。

参考文献:

[1]李艳玲,史文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黑河学刊,2018(5):144-145.

[2]李强华.高校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探讨——以“公共伦理学”课程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8(5):51-54.

[3]马兴铭,张李峰,王竞秋,等.医学免疫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6):1013-1015,1086.

作者简介:李桂波(1968-),女,汉族,吉林东丰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基础医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党建及行政管理。

猜你喜欢
大健康课程思政改革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大健康”时代到来了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首届贵州绿博会关注“大健康”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