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东
【关键词】 叙事类散文 阅读浅析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24-172-01
陶行知先生曾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本文将以史铁生先生名篇《秋天的怀念》(七年级第二单元)为例,紧密围绕叙事类散文阅读的三个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探究,帮助学生通过对经典篇目的品读,理解叙事类散文精致圆满的结构形式、独具个性的叙述风格和作者隐匿于字里行间中真实、普遍的生命感悟。
一、感受打动人心的“情境”
小说在刻画人物个性上,用的是情节和故事,一个好的故事往往是构成一篇好小说的基石。而散文打动读者的是“情境”,这些情境打动读者的感情,在读者的心理引起激越的震撼。因而对散文写作而言,“情境”非常重要。所谓情境,就是化情入境。人的情感是零碎的,是没有整理过的原生态,是需要进行整理的。只有经过整理才能进入“境界”,进入了境界才有审美的功能。情境的最高层次是自成一家,从语言、从题材、从语感上自成一家。
以课文为例,文章先描写“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这一情景,将自己“独自坐在屋里”失落的心情展示得淋漓尽致;接着用“北海的菊花开了”一句话语,自然引出“看菊花”“忆往事”等画面,让母亲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最后详写“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通过对开得绚丽烂漫的菊花的描写赞美了母亲如菊花一样的精神品质。
二、品味语言的动态之美
动感的语言是生动的语言,需要我们认真去把握。从这个角度说,叙事之美就是动感之美。如何去实现动感,叙事就是关键。如果叙事缺乏动感,文字的“气”就不容易往下走。如果去解读具有动感之美的散文,不管是写人的,还是记事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从散文的开头,就充满了动感,从词汇学的角度说,就是动词的使用率比较高。总之,必须在叙事上加强动感,因为仅仅描述一个静态的对象是不生动的,必须十分动态地叙事,让故事往下走,而且走得顺畅,你的散文才有动感美,文字才能够“飞”起来。
以课文为例,文中两次提到母亲说的“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活儿”和“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儿”。这句朴素至极的话语,寄予着母亲对儿子最纯粹的爱与期望。分析前一个“好好活儿”,应重点抓住“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里的三个动词“扑、抓、忍”,让学生体会到母亲要“扑”灭儿子想死的心,“抓”住儿子活下去的欲望,“忍”住自己身体和内心的痛苦;而后一个“好好活儿”则主要通过作者对最后一段中菊花的描写来领悟“好好活儿”的意义:“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正像是母爱使我走出封闭和痛苦,重拾生活的热情。
三、体会微小平常的生活细节
具有叙事之美的作品,一定是十分重视细节的。一个或者几个好的细节会提升一篇散文,一个苍白的、不真实的细节会毁灭一篇本来不错的散文。因此,好的细节是实现好的散文的关键因素之一。好的细节在一篇散文里可能不仅仅是一个,也有可能是两个、三个……这些闪着灵光的细节,在散文里也不是简单地排列,而是需要“精心谋划,疏通筋理”。至于怎样谋划和疏通,就看作者的功力和构思了。
以课文为例,第一自然段先写了一个激烈的场面。遭受命运打击的儿子脾气暴怒、砸碎玻璃、猛摔东西,母亲却没有马上劝说、安慰和制止,而是“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我的动静”。“悄悄”和“偷偷”的细节,可以看出这位母亲深深地理解儿子的痛苦需要发泄,甚至需要一个人发泄,她用宽厚的母爱容忍着儿子的暴怒,同时又担忧着儿子,怕他有什么过激行为伤害了自己。母亲躲出去了,心却没有一刻离开儿子。“悄悄”和“偷偷”的无声动作的背后,是她疼痛不已的揪心。而当母亲“又悄悄地进来”时,“眼边儿红红的”细节,正是这种心情的流露。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叙事散文与抒情散文、议论散文不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常常不是直接传递出来的,而是通过散文中的叙事来间接表达的。这就是所谓的“因事缘情”。叙事须有寄寓,作者的记人和叙事,浸透着浓郁的感情色彩。作者的情感常常曲折地隐含于委婉跌宕的叙事之中。因此,善于从叙事中去感受作者丰富和复杂的情感底蕴,是叙事散文鉴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