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广丽
【关键词】 STEM 课例研讨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24-167-01
教师开展课例研讨可以对真实情境的教学问题深入分析,找出解决办法。提高教研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通过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是提高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
STEM课堂教学是真实问题的解决过程,阅读、分析、解释提炼出表征问题,再分解、简化、抽象建立模型,最后演算、推导、推理解决问题。STEM的课堂教学常见的有三种模式:一是基于问题的教学,二是基于设计的教学,三是基于项目的教学。无论哪种教学模式,“学的任务在于说,教的任务在于听。”一堂好质量的课,要求专业教师善于倾听孩子的声音和想法。一堂好质量的STEM课,需要三个要素:有一个好问题,有学科本质的学习,有相互聆听的关系。
我校STEM教师团队以研究STEM模式下学科的课堂教学组织为研究问题。通过学习STEM教育理论,查阅资料,开展有效的讨论,确定以“STEM模式水的净化和电解”为课例,组织STEM教师团队进行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以美国教育家莱夫的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为指导。首先描述《鲁滨逊漂流记》里鲁滨逊在渺无人烟的荒岛上,自制的过滤柱过滤泥沙水,然后把已经过滤的水煮沸后饮用,以此为切入点引入课题,分析自来水厂净水流程图。了解吸附、沉淀、过滤等净化水的方法。先让学生进行初步设计,小组成员头脑风暴,设计制作过滤器,小组制作的过滤器初步测试,评估后重新设计,最终测试后确定制作,由小组代表发言。随后对健康饮用水的简易检测,分别进行食醋溶液、盐水、苏打水和蒸馏水的PH值检测以及导电性检测,小组分析水的PH值大小和导电性强弱的水对人体的影响,从简易净水装置设计和制作到水质的简单检测,理解水对生命的重要性,饮用不健康的水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培养学生爱护水资源,重視生态环境的保护。
对教学设计反复研讨后,全体教师观摩课例。
一、课堂教学问题和困惑的发现
通过课堂观察,教师们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用在头脑风暴,设计方面时间不够。学生没有进行充分的讨论分析,未能聚焦讨论材料放置顺序,急于制订方案,操作的时候有一定盲目性,所以各小组出现的方案和效果相差较远。
2.有的学生做了一次净水器,发现效果不好,调整做第二次时,没有对每一种材料进行冲洗。有的学生将活性炭放最上面那层,结果泥沙就夹在里面,这样的活性炭在第二次放最下层,净水效果就受到了影响。有的学生用玻璃棒测pH值,测完一种溶液没有清洗就直接测第二种。
3.学生对净水器的评价不明确,缺乏理据支持。
4.学生分享活动成果时,提到“水中有重金属离子,含有杂质所以导电性强”,但本实验无法检验重金属却表述有问题。这个情况要了解原因,是学生课外自学还是猜想。
二、交流研讨
课后的交流,听课的教师提出了很好的建议,STEM教师团队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优化。
1.当学生做了一次净水器,发现效果不好,调整做第二次时,教师提前准备水槽和喷壶,以便学生对每一种材料冲洗。
2.用玻璃棒测pH,提醒学生测完一种溶液都需要洗玻璃棒再测第二种。
3.实验前,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材料的特性进行分析讨论,确定方案可行性和实效性,最终小组确定方案。例如教师可以设问:简易净水器有四种材料,不同放置顺序有多少种?是不是每方案都要试验呢?让学生共同讨论,进一步明确不同净水方法差异性,加深知识的运用。
4.对于净水器评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定表格、记录数据,粗略地用秒表评价。净水效果可以让各小组把净水器放在讲台展示,用肉眼区分不同程度浑浊的泥水作对比。
5.学生在表述结论时,教师引导学生,使分析归纳更具科学性。
三、集体反思,二次观课
经过修改教学设计,笔者在贵州面向毕节第五教育集团师生,在茶园中学上了一节示范课。效果比上次有了很大的提高。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数学、物理、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体现STEM学习理念,符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理论。在电解水的实验中,学生运用了九年级物理刚学的电学知识,通过连接并联电路,正确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比较两个支路的电流大小、观察电解进度、画出数学图像,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STEM教师团队课后再次进行研讨,建议学生的学科整合能力、协作能力、动手能力、质疑能力仍要加强。在设计—研讨—再修改设计的过程中,课后的即时评课是非常重要环节,因为大家有共同的研究目的,而教学设计是集体的成果,大家观摩的角度不一样,通过集思广益,达到共同提高。
四、结语
开展STEM教育模式的化学课堂教学对于老师来说还是全新挑战,课例研讨是个切合实际的途径,我们需要边思考,边实施,边改进。
[ 参 考 文 献 ]
[1]靳红娟一次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记太原外语科技实验中学初二语文组的课例研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26期.
[2]项芳彤走进新课程加强课例研讨,促进教师成长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