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代举孝廉的治道意涵与当代启示

2019-09-10 12:55田杰
青年生活 2019年23期

田杰

摘要:“举孝廉”作为汉代独具特色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它将“私德”与“公德”、“家风”与“政风”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人们将对自己父母兄弟的爱转化为公职人员对社会的道德责任感,真正实现了“孝”与“廉”紧密结合,该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的确保了官员的质量、培养了良好的社会风气、维系了社会的和谐,而且其治道理念及政治实践,在党坚持实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加强党员干部的反腐倡廉的政风建设、加强人民理性生活的家风建设以及干部选人用人的组织建设等方面,都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举孝廉;公德与私德;治道意涵

汉代举孝廉制度是汉代统治者实行“以孝治天下”的伟大实践,该制度在汉朝的前期和中期为巩固统治、维护社会和谐起到重大作用。在当今深刻贯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策略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找到“德治”实施的依据及落实的具体措施,依旧是学术界研究和探索的重点。孝,是德最重要的内容,“以德治国”在汉代举孝廉制度中有着重要的体现。重新探讨和研究汉代举孝廉制度实施的治道意涵,及其政治实践,能为当今“以德治国”方略的贯彻和落实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为正在开展的政风、家风及干部组织建设提供重要启示。

一、汉代举孝廉制度简介

汉代举孝廉制度是一种自下而上选拔人才的制度,深刻探讨该制度的内涵、实施基础以及其所带来的深刻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汉代的举孝廉制度。

(一)举孝廉的科学内涵

孝与廉是我国古代社会普遍推崇的两种德行,孝,即对父母孝顺,廉,即为官清正廉洁,孝廉与贤良、茂才、异科等一起构成汉代察举制的主要内容,其中孝廉是最重要的一科,在汉代属清流之目。举孝廉即选拔孝子廉吏,是汉代政府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举孝廉制度被认为是汉代的国策,一个人在“孝”方面可以做到被社会认可,他就有资格被推选为孝廉,汉朝举孝廉是一岁一举,即各郡每年按照中央指定人数推荐人才。该制度最终演变成为汉代官员选拔任用和晋升的清流正途。

(二)举孝廉制度在汉代的政治实践

汉代察举制始于汉高祖刘邦,他在求贤诏上,明确表明“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这标志着察举制度的开始。然而在汉高祖时期,“孝与廉”并没有被明确地纳入察举科目中。到汉文帝时期,“廉吏”才正式成为察举中的一科。文帝前元十二年诏“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三老,众民之师也;廉吏,民之表也,朕甚嘉此二三大夫之行。由此可以明确地推断出在汉代初期,“孝”与“廉”还只是分属于察举制度的两个不同科目,并未上升为单独的选官制度。

二、汉代实施举孝廉制度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都包含着“孝”与“廉”,相传孝是“五帝”中的舜,被发掘的重要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举贤更是成为统治者招纳人才的重要手段,但是在这些时期,孝与廉依旧只是一种社会美德,并没有上升到官员选拔的制度层面,直到汉代,才逐渐形成系统且可实施的选官制度。当然,汉代举孝廉制度的形成和完善也并非偶然,而是具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

(一)政治基础

汉代举孝廉制度是适应汉代政权的需要形成而发展起来的。据《史书》记录:“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看出汉初,社会经济凋敝,要想巩固新生的政权,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现状是首要的任务,所以“轻徭薄赋、与民养息”是汉初首要也是最主要的政策。

(二)经济基础

汉朝举孝廉制度是顺应其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结构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两汉疆土辽阔,居民分布不集中,以家族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依旧占据主导地位。而弘扬“孝悌”的手段无疑是政府在小农经济状况下,加强社会统治来维护社会稳定的最好的手段。因为在小农经济下,家庭经营固然分散,但是“孝悌”却是大多数家庭成员都认可的重要美德。统治者在整个社会实行“举孝廉”的制度既能够把千千万万个分散的家庭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家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入仕忠君爱国”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理念,这就适应了在以家族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加强统治、巩固政权、维护社会和谐的需要。

(三)文化基礎

在汉代,治国思想的重点已经逐渐由道家的“无为而治”转为儒家思想。汉代初期,战乱纷争依然存在,新生的政权面临威胁,因此统治者提倡“无为而治”,到汉武帝时期,国内局势已经基本稳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极大提高, “无为而治”的思想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礼乐教化”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严格的等级教育有利于人们准确摆正自己的位置,从而达到维护统治秩序的目的。“家国同构”是儒家倡导的核心政治文化理念,认为“家”与“国”在组织构成方面具有共同的特点,“孝亲”与“忠君”具有同构的对应关系,这就使得“忠”与“孝”具有了逻辑上的内在相通性,这为举孝廉制度的实施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