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贤斐
摘要:随着我国网络科技领域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时代发展需求及现代化科技影响,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随之做出一定的发展和改革。例如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将一些传统课堂存在的学生兴致不足、自主学习无参考等问题顺利解决,整体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笔者结合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其应用做出分析探究。
關键词:微课;小学语文;应用探究
引言:
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改革让我们的教学工作逐渐趋于多元化和高效化,微课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节省了教学时间,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学生需求出发,为学生提供了随时可用的教学资源,将个性化教育贯彻落实,是现代化教育发展途中的一大良好可行的教学策略。
一、小学语文中应用微课存在的问题
1.1微课认知不足
严谨的微课教学需要教师在明确学生心理需求的同时,能够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将教学内容以多媒体视频等形式有效开展。尽管微课教学的提倡已经有一段时间,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受传统观念和其他因素影响,目前还存在较多教师对于微课的认知不足。有一部分教师不认可微课;有一部分教师不熟悉实施微课教学所需的技术操作;有一部分教师以微课的模式教学,但是只是生搬硬套,未和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1.2课堂监管不足
小学学生受年龄特性影响,容易存在一些注意力不集中、活泼好动等现象,导致语文教学效率的降低。小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他们的学习多半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微课的实施弱化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教师的监管能力被削弱,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了保障,进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学习。
1.3教学环节缺失
小学学生的知识储备及个人认知能力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且个人的接受能力和思维都存在一定差异,对微课教学模式的理解和实施也就存在了一定不同。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的微课教学需要兼顾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且微课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师生间的有效交流,缺乏了评价体系,教师若是未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就会造成学生知识系统的缺失,进而影响教学效果[1]。
二、小学语文中应用微课的有效策略
2.1 提升微课认知
教师是微课教育的主要引导者,首先要从教师抓起,提升教师的微课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保障学生能拥有良好的微课学习资源。例如学校方面可以组织相关教师进行微课知识技能培训,提升教师的课件制作能力,以语文教学研讨会等形式,让教师将自己制作的精美课件展示出来,对比交流;微课课件的存在目的是为学生学习服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能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以教学难点重点为参考来制作微课课件;微课在一定程度上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教师要合理把控好标准,在课件中添加符合学生喜好且适当的趣味性素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重视课件的实际效用,为学生的兴趣学习提供良好氛围[2]。
2.2 强化教师监管
微课教学的实施和传统课堂教学一样也需要教师的适度引导,学生的自制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不足,若是将微课教学直接与学生对接,教学环节中教师的监管作用便不复存在,教学质量会受到较大影响。在实际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及时接受学生反馈,促进学生发现自身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加以完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对微课教学的接受力度,以个性化教学的模式将微课教学逐渐过渡到传统语文教学中去。
2.3 完善教学环节
个性化教学理念和微课教学理念有一定的切合点,教师在小学语文微课教学过程中,应当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将小学语文教学中涉及到的不同层次的重难点以不同的课件展现出来,让学生依据自身学习情况来选择课件,逐步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在微课教学中,应当加强师生间的有效交流,例如教师可以将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在每一单元或系统知识的学习后,充分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出了解,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汇总解决;教师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以便及时发现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3]。
例如笔者在《植物妈妈有办法》的教学过程中,就将课中生词和“植物妈妈的办法”用微课视频的形式为学生展现了出来,在学生学习后,笔者在课堂上考察了学生对生词的记忆和理解,并提出“植物妈妈都用了哪些办法?”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明确了本次教学效果。
结束语:
微课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辅助手段,它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从教师角度来说,提升了一定程度的教学效率和效果;从学生角度来说,提升了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微课的应用需要教师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做出准确的把握及改进,分清教学主次,以科学合理的手段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肖卫军.微课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好家长,2017(66):120-120.
[2]李德洪.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都市家教月刊,2017(8):270-270.
[3]林慧芳.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及对教改的启示初探[J].学周刊,2017(31):153-154.